我的人生手帳 第60章 磨煤機的轟鳴
磨煤機的轟鳴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身上的兩副重擔,要求教師雙肩挑,雙肩挑教師要在學術的天平上起舞。
在鐵嶺電廠招待所夜燈下,我曾將infi-90的組態圖與教案並置案頭。那些跳躍的控製邏輯與傳遞函式在稿紙上交錯生長,如同鬆花江與遼河在平原上編織的經緯——這或許就是高校教師的宿命:左手托著講台的晨光,右手提著實驗室的星鬥。教學與科研的共生關係,恰似鍋爐燃燒的氧量控製:過量則火焰搖曳,不足則熱力難繼。科研形成共振頻率,教師的學術生命便會進入持續創新的良性迴圈。這種平衡不是機械的負重,而是在學術天地間舒展的羽翼,載著求知者的夢想飛向更遠的地平線。
一九九七年夏,鐵嶺電廠的煙囪在晨霧中吐出灰白煙柱。我站在集控室玻璃幕牆前,看著5號磨煤機的實時資料曲線終於變得平滑如綢。這是我們教研室耗時176天完成的技術改造工程,此刻控製櫃裡的空調風機正發出輕柔的嗡鳴,與窗外的機械轟鳴交織成獨特的交響樂。
作為熱工自動化教研室主任,我清楚記得去年深秋第一次走進電廠的場景。5台德國進口的磨煤機像頭倔強的老牛,控製櫃裡密密麻麻的繼電器如同盤根錯節的老樹根。執行班長劉師傅布滿老繭的手在操作檯上叩出悶響:“楊教授,您聽聽這動靜,每天光是換接觸器就得三班倒。”
鐵嶺電廠的300mw機組磨煤機控製係統在執行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如裝置老化、控製邏輯複雜、故障率較高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機組的穩定執行,還增加了維護成本。因此,對磨煤機控製係統進行改造成為了一項迫切的任務。
針對鐵嶺電廠300mw機組磨煤機控製係統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具體的改造方案。改造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硬體升級:采用先進的可程式設計序控製器和感測器,提高係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2.軟體優化:對控製係統的軟體進行升級和優化,簡化控製邏輯,提高係統的響應速度和準確性。3.自動化控製:引入自動化控製技術,實現磨煤機的自動啟停和遠端控製,降低操作難度和人力成本。
那天深夜,科研團隊在實習工廠的模擬控製台上反複推演。300mw機組的磨煤機係統涉及287個控製節點,要把德國西門子的老係統改造成國產智慧控製平台,不亞於給恐龍換上機械心臟。當李老師在淩晨兩點興奮地舉起優化後的控製邏輯圖時,我們發現自動啟停程式的響應時間從12.7秒縮短到了4.3秒。
在學校實習場的六十天裡,由十二名教師和學生組成了“攻關小組”。李老師白天給本科生上《可程式設計序控製器》時,會把正在除錯的給煤機啟停控製係統係統作為案例講給學生;傍晚又和團隊在控製櫃前討論如何用焊接技術解決端子排氧化問題。當最後一根遮蔽雙絞線在2號控製櫃固定時,我發現李老師的工裝上還沾著講課時的粉筆灰。
在控製櫃安裝工地,教師和學生緊張地進行控製櫃內裝置的安裝和配線。300mw機組通常配備5台磨煤機。具體來說,每台鍋爐配備5台中速磨煤機,其中4台執行,1台備用。在控製櫃中安裝了空調風機和密封網,做到了防粉塵和防高溫。五台控製櫃在學校安裝後運往鐵嶺電廠,再進行現場除錯。
現場除錯的第七天,3號磨煤機突然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