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的室友全是臥龍鳳雛 > 第299章 我們不是申請,是備案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室友全是臥龍鳳雛 第299章 我們不是申請,是備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指尖觸及信紙的瞬間,林楓感受到一種熟悉的冰冷,那是體製內檔案特有的、不帶任何感情的質感。

這一個“林”字,重若千鈞,既是警告,也是最後通牒。

他沒有憤怒,甚至沒有絲毫慌亂,隻是將信紙緩緩對折,塞回口袋。

窗外,城市的霓虹燈如流動的岩漿,繁華而喧囂,卻與他此刻所在的這間逼仄辦公室格格不入。

他轉身,在電腦上調出往屆“青年公益孵化專項”的中標名單,一頁頁翻過,目光銳利如刀。

青州大學青年誌願者協會、浦東新區國企聯合發展基金、市團委直屬創新中心……每一個名字背後,都站著一尊龐然大物。

他們“404訊號站”,一群沒有編製、沒有背景的“野草”,想在這片精心修剪的草坪上紮根,無異於癡人說夢。

夜色漸深,訊號站的四位核心成員圍坐在狹小的會議桌前,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

空氣中彌漫著速食麵的味道和一股淡淡的電子元件焦糊味。

林楓將那份名單投影在牆上,沒有提那封密信,隻是平靜地陳述事實:“終審最大的門檻,不是我們的專案模式,而是身份。‘獨立法人資格’,這五個字,就是一道天塹。”

“那就是沒戲了?”張野是個急性子,一拳砸在桌上,震得水杯嗡嗡作響,“我們辛辛苦苦搭建起來的網路,救了那麼多人,到頭來連個上桌吃飯的資格都沒有?”

“常規路徑,確實沒戲。”林楓的聲音不大,卻瞬間壓過了所有的躁動。

他環視一圈,看著兄弟們眼中交織的失望與不甘,一字一頓地說道:“所以,我們不走常規路。我們不‘申請’立項,我們去‘備案’。”

“備案?”老周,團隊裡最年長的定海神針,皺起了眉頭,“這不一樣嗎?不還是要求爺爺告奶奶?”

“完全不一樣。”林楓備案,是自上而下通知,是告訴他們:這件事,我們已經做了,而且正在做,現在隻是按規矩來報個備。

我們不求他批準,隻求他不禁止。”

一瞬間,整個房間的空氣彷彿都變了。

陳默,那個永遠埋頭在程式碼裡的技術天才,猛地抬起頭,眼鏡片反射著螢幕的光:“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分散式授權!我可以立刻把訊號站2.0的中心化後台,拆分成三十七個獨立的區域節點。每個節點對應一個城市或社羣,對外宣稱隻是‘個人發起的公益互助行動’,去當地的街道辦或者社羣委員會備案。體量小,不敏感,他們沒有理由拒絕一個公民自發的善舉!”

“對!”張野的眼睛亮了,他一拍大腿,“我馬上聯係阿珍姐,發動咱們‘呼吸之間’專案的患兒家屬。他們在全國十一個城市都有人,讓他們同步去社羣提交《鄰裡互助小組備案表》。事由就統一寫:自發組織康複期兒童心理健康陪伴活動。這事兒合情合理,誰也挑不出毛病!”

老周也反應過來,扶了扶眼鏡,從一堆檔案中抽出幾張紙:“我這裡有現成的模板,可以連夜修改。備案表裡,特意引用《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條:居民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居民小組,依法開展自助和互助活動。這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他頓了頓,補充道,“如果有人問起是否營利,就按我們一直以來的規矩說。”

三天後,一場無聲的“閃電戰”在全國十一個城市同步打響。

當穿著製服的城管人員或社羣網格員,麵對著一群樸素的家長,程式化地詢問“你們這個活動收不收費”時,得到的回答整齊劃一,卻充滿了力量:“我們不收錢,我們隻收希望。”

半數地區的備案表被默默收下,蓋上了“已閱”的章,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許。

其餘地區雖未明確批複,但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明令禁止。

與此同時,遠在鄉下的趙子軒也行動了。

他巧妙地將那個聽起來有些“野心勃勃”的“鄉村振興實驗區”,更名為充滿人情味的“返鄉青年文化共創空間”。

他沒有帶厚厚的專案計劃書,而是帶著幾十封由村民親手寫的歪歪扭扭的支援信,以及村裡孩子們用蠟筆畫的“願望地圖”——上麵畫著新的圖書館和能收到遠方訊號的電腦。

他把這些東西帶到了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看著這堆“非正式”材料,一臉猶豫:“小趙,你這個……不太像常規的專案啊……”

趙子軒笑著遞上一個u盤:“領導,您不用為難,我們不是來申請資金和政策的,就是來留個底。這裡麵是我們活動的所有影像資料。我們隻是想告訴政府,有一群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建設家鄉。萬一哪天,我們這小地方真乾出點名堂,火了,也彆讓人家說是沒組織的野班子乾的。”

這番話半是真誠半是玩笑,逗得那位工作人員笑出了聲。

最終,他在一本厚厚的《民間文化活動登記簿》上,鄭重寫下了一行字:“趙氏祠堂,自辦展覽,不定期開放。”

所有資訊如涓涓細流,彙入陳默構建的後台。

他設計了一張“分散式備案地圖”,每當一個備案點成功錄入,地圖上就會亮起一顆微弱但堅定的星。

當最後一顆,代表趙子軒那間祠堂的第三十七顆星在地圖的角落裡亮起時,係統後台發出“滴”的一聲輕響,一份報告自動生成——《全國民間互助網路初步佈局報告》。

終審答辯現場,氣氛莊嚴肅穆。

評審席上坐著一排表情嚴肅的專家和領導。

林楓沒有開啟ppt,也沒有分發精美的宣傳冊。

他隻是將那份剛剛列印出來、還帶著墨香的報告,連同老陳學生拍攝的物資交接視訊截圖、小武那本記得密密麻麻的運輸記錄、以及張野精心製作的電子台賬,一並分發下去,靜靜地擺在了每個人的麵前。

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最真實的資料、最鮮活的麵孔和最樸素的記錄。

評審組組長,一位頭發花白的長者,一頁頁翻閱著那份佈局報告,越看眉頭鎖得越緊。

他沉默了良久,終於抬起頭,目光如炬地盯著林楓:“年輕人,你們這不是一個專案……這是一場運動。”

林楓迎著他的目光,平靜地點了點頭:“是的。一場不讓任何一個求助者掉隊的,小規模社會運動。”

答辯結束,走廊裡,林主任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他身邊,遞過來一份還未正式下發的紅標頭檔案草稿。

林楓的目光掠過標題——《關於開展“柔性社會治理”模式試點的探討》,直接落在了附件的座談會邀請名單上。

“404訊號站”七個字赫然在列。

後麵沒有署名任何主管單位,隻有一行小字備注:自發形成,多地驗證,建議觀察扶持。

走出莊嚴的政府大樓,午後的陽光刺得他有些睜不開眼。

林楓深吸一口氣,撥通了張野的電話,聲音裡帶著一絲壓抑不住的笑意:“告訴兄弟們,從今天起,我們不再是‘違規者’了。”他頓了頓,看著遠處飄揚的紅旗,一字一句地說道:“現在,是他們怕我們不備案。”

電話那頭傳來一陣山呼海嘯般的歡呼。

結束通話電話的瞬間,林楓的手機後台自動彈窗出一條新的係統提示:“新求助:雲南昭通,一位腦癱患兒需要一台能播放音樂進行節奏訓練的康複儀。”

三秒鐘後,係統再次提示:“響應方已確認:上海‘音為愛’音樂培訓機構。”

林楓的嘴角微微上揚,他將那份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報告緊緊攥在手中,紙張的邊緣幾乎要嵌進掌心。

他沒有立刻返回慶祝,而是轉身,目光投向了城市天際線的另一端,那是青州大學巍峨的輪廓。

戰鬥,似乎剛剛結束,但他的眼神卻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邃。

他知道,這份報告的真正分量,遠不止於贏得一個專案的入場券。

將它帶回那個他曾經寄予厚望又失望離開的地方,纔是下一場風暴的開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