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德帝 第260章 謠言
邵元節開壇作法的訊息猶如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了大街小巷,沒過多長時間就在朝野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原因無他,等於是先前的上書一點用也沒有,但是當初怎麼沒給那幾人打板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僅數日之後,黃河以北的山東、河南以及北直隸的部分地區竟然真的降下了甘霖!
於是本來議論紛紛的這個道士,傳的更是邪乎了。有人說他乃是仙人下凡,身負拯救蒼生之使命;還有人宣稱他掌握了通天徹地的神通,可以呼風喚雨、點石成金。
就連線受過現代化教育過的朱厚照也未能免俗,聽聞此事後心中不禁泛起嘀咕,開始深深地懷疑起這位老道士是否當真擁有非凡的本領。畢竟如此精準的求雨成功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莫非其中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玄機?
在這種情況下,朱厚照再次決定再次召見這個老道士,但是等到邵元節進宮後,他竟然要推辭回鄉。
“道長為何相辭?”朱厚照滿臉疑惑,那雙明亮的眼眸裡透露出強烈的好奇心。
隻見那邵元節微微躬身,雙手作揖,一臉恭謹地回答道:“啟奏陛下,貧道之所以有此想法,實在是因為貧道生性喜靜。故而貧道渴望回歸山林,潛心修道。伏望陛下能夠體諒貧道的這份心意,準許貧道離去。”說罷,他再次深深地鞠了一躬,靜靜地等待著朱厚照的回應。
朱厚照聞言卻道:“道長不必如此,朕決定在京中尋一道觀,為道長的歇腳之地,這樣朕有事召你進宮也方便點。道長如果嫌棄京中太嘈雜,無非是尋覓一處僻靜的地方就可以了。”
邵元節聞言便躬身道:“貧道謝陛下隆恩。”
朱厚照頷首道:“道長逢三五日進宮為朕診脈問安。”
邵元節道:“貧道謹遵聖旨。”
朱厚照又對陳敬道:“你從內監十餘人,待道長進宮時,跟隨道長習經於宮內。”
陳敬聞言道:“奴婢遵旨。”
朱厚照道:“你們先退下吧。”
陳敬、邵元節俱行禮告退。
待其二人退下後,張大順則道:“主子爺爺,奴婢有話稟告。”
朱厚照笑問:“什麼事?”
張大順道:“主子爺爺,您這樣做,恐怕外朝不願意,到時候免不了聒噪。”
朱厚照卻不以為然道:“這有什麼?他會醫術,留他在宮裡時常問診不很好嗎?外麵的那些大臣隨便聒噪,我全當聽不見。”
張大順聞言便不再作聲,心中暗道:“恐怕要壞事。”
此時劉全忠進來道:“主子爺,楊師傅求見。”
朱厚照聞言趕緊端坐起來,道:“快傳。”
楊廷和進了殿來,行禮問安後,朱厚照問道:“楊先生什麼事兒?”
楊廷和笑道:“無其他事,特來問安。”
朱厚照笑著道:“我不信,先生可直言,莫要藏掖。”
楊廷和道:“臣聞陛下任用道士邵元節於宮中齋醮,連日不絕,名為求雨,實則求子,不知可是真?”
朱厚照聞言也是一怔:“這是誰說道?”
楊廷和道:“概宮中流傳的吧。”
朱厚照冷笑道:“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哪裡的事兒?近兩月南方大水,北方大旱,科道說這是上天警示我的,遣了勳戚去祭祀也不管用,我就讓這道士試試,誰知還真下雨了,可見這不是上天警示我的。”
楊廷和聞言心中腹誹:“你那小心思誰不知道?算盤打的倒挺響。”不過他臉上卻依舊帶著笑容說道:“這就好。”
朱厚照滿意地點點頭應道:“我騙你乾什麼?正好先生來了,有些事我和先生商量一下。”
楊廷和聞聽此言趕忙躬身施禮回答道:“陛下垂詢,臣知無不言,豈敢妄談‘商量’二字呀。”
朱厚照道:“想必先生也是有所耳聞,如今這宮中流言蜚語漫天飛舞,真是什麼樣離譜的說法都有,可見宿衛不嚴。”
楊廷和道:“陛下可遣人細細查訪。”
朱厚照笑問道:“怎麼查?誰查?先生可有腹案?”
楊廷和躬身道:“回稟陛下,一時倉促,臣還未有腹案。”
朱厚照道:“先生回去可仔細想來,到時候呈上奏本。”
楊廷和心中再次躬身行禮道:“臣遵旨。”
此刻朱厚照忽然又想道今年就是楊廷和考滿十二年,大概就在下月,不知道該賞賜些什麼時,楊廷和接著道:“陛下,如今各藩因朝廷要定製度,冊封事都停了,各地都有奏報,說各府都有怨言,問能否正常推進冊封一事?”
朱厚照聞言道:“各地都是這樣奏報的?”
楊廷和道:“是。”
“內閣是什麼意見?”
“此事乃天家事,全憑陛下聖裁。”
“哦。”朱厚照聞言不以為然,什麼叫全憑我聖裁?於是道:“那既然這樣,就先放在那裡再說吧。”
楊廷和聞言勸解道:“啟奏陛下,冊封暫停,祿米支付還事小,關鍵之處會誤了各府的婚嫁。”
朱厚照道:“現在不是在等各府上奏有關宗藩事的題本和奏本嘛,再等等。”
楊廷和聞言內心略微歎了口氣道:“這事兒耽誤不得。”
“不就是為了一名分?現在各地方一方麵哭窮,一方麵還給各府說好話,合著就我一人是壞人?”
“他們也是擔心出了亂子。”
“先生莫要替他們說話,先前宸濠叛亂,有大臣說朕是慢棄神器,王綱不守之故,於是蕭牆之內,耽耽虎視。可是正德二年,朕聽信讒言恢複其護衛,但是不也是群車會議所定?十餘年間有何人陛前直陳之弊?如今又有人為他們叫屈,不是莫名其妙嗎?”
楊廷和聞言心中驚訝,不知道皇帝為何對此事那麼敏感,於是笑道:“如今在京各衙門皆有各王府的奏本,地方上也有呈奏,各王府、郡王府、鎮國、奉國等也有奏本,都是因為知道陛下體諒民生艱難之故,積極發言,力求完善,絕無私心,隻是各有各的難,所以有所問。”
朱厚照聞言道:“知道了,各王府可先行冊封禮,祿米由王府承擔,待宗藩製度議下再說。”
楊廷和聞言便道:“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