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德帝 第510章 黃冊證偽人
好一個“不疑也”!好一個“痛心疾首”!
馬錄心中激蕩,常泰的指認雖無新證,但其清譽威望,其斬釘截鐵的態度,便是無形的千鈞重證!這無疑給他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他起身,對著常泰鄭重一揖:“老先生風骨,心係社稷,下官敬佩!今日一席話,金玉之言,下官銘記於心!”
辭彆常泰,馬錄並未回察院,而是命轎夫轉向城南一處清幽宅院。此地主人,乃是正在山西複核刑獄的刑部郎中劉仕,陝西鄜州人,素以刑名精熟、秉性剛直著稱。馬錄與其在京時曾有數麵之緣。
通報入內,劉仕迎出書房。他年約四旬,麵容清臒,雙目有神,身著六品鷺鷥補子青袍,氣質乾練。書房內堆滿卷宗,墨香與汗味混雜。
“馬台端大駕光臨,下官有失遠迎!”
劉仕拱手,語氣帶著同僚間的熟稔與一絲詫異。他深知巡按禦史位尊權重,無事不登三寶殿。
“劉年兄客氣了!”
馬錄還禮,開門見山,“實不相瞞,冒昧叨擾,實因一樁疑案懸於心間,如芒在背。年兄精研刑名,明察秋毫,特來請教。”
“哦?”
劉仕目光一凝,“台端請講,下官洗耳恭聽。”
馬錄屏退左右,壓低聲音,將薛良攔轎告狀、其所述李福達特征(耳垂肉瘤、背有逃奴烙印、心口燙疤)、代州案始末、常泰“不疑”之論,以及張寅與武定侯郭勳之姻親關係,條分縷析,和盤托出。最後,他目光灼灼盯著劉仕:“年兄掌刑部複核,見多識廣。依年兄看,此案……是薛良挾仇誣告,抑或……真有其事?那指揮使張寅,是否真為彌勒餘孽李福達所冒?”
劉仕聽完,麵色凝重如鐵,久久不語。書房內隻聞窗外蟬鳴聒噪,更添煩悶。他起身踱步,手指無意識地在書架上劃過,彷彿在掂量每一個字的份量。張寅、李福達、武定侯……這潭水太深太渾!馬錄這是要將天捅個窟窿!我若直言,必捲入旋渦;若虛與委蛇,又枉負刑官之責……
終於,他停下腳步,轉身麵對馬錄,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有驚疑,有凝重,更有一種職業性的犀利判斷:“台端所詢,乾係重大,下官不敢妄斷。”
他頓了頓,似乎在尋找最穩妥的措辭,“然,下官職司刑名,隻以常理度之,以人情推之。若薛良純係誣告,其一介逃奴,焉能知曉‘逃奴烙印’此等勳貴傢俬密手段?又焉能編造出代州案中姻親杜文柱、族人李俊當堂指認之細節?更遑論其身上那心口燙疤,慘烈如斯,豈是尋常仇怨可致?此乃其一。”
劉仕走近一步,聲音壓得更低,帶著洞察世情的冷峻:“其二,代州杜蕙、按察徐文華、巡按張英,皆非庸碌之輩。三級風憲,層層勘定,若無如山鐵證,豈會輕易坐實一位指揮使之彌勒逆匪身份?彼時翻案之由,‘同名同姓相貌相似’,何其蒼白!驗身無‘龍虎硃砂’,更屬節外生枝!此等翻覆,非有潑天外力,絕難辦到!武定侯府……嘿!”
他冷笑一聲,未儘之意昭然若揭。
他直視馬錄,目光如電,最終一字一句,清晰地吐出結論:“故,下官以為,常老先生所言‘不疑’,非虛也!張寅即李福達,其事——如泰所言!”
他巧妙地借用了常泰的結論,既表達了自己的判斷,又未直接點破那令人窒息的“勳貴外力”,這是官場老吏的生存智慧,也是對馬錄最有力的支援。
“如泰所言!”
馬錄心中最後一絲猶疑徹底消散,代之以破釜沉舟的決絕!常泰的威望,劉仕的專業判斷,相互印證,已為他指明瞭方向——張寅即李福達,鐵案必須重審!而欲釘死此案,僅有人證指認猶嫌不足,必須撬動那看似牢不可破的身份根基——黃冊與宗譜!
翌日,巡按察院簽押房內,氣氛肅殺。馬錄端坐案後,麵色沉靜如水。下首侍立著陳安及兩名精乾書吏。
“張寅冒籍軍戶,其根腳在五台縣黃冊。此乃其身份根本,亦是翻案者所恃之‘鐵證’。”
馬錄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陳安,你持本官火牌,親赴五台縣衙,調取張寅所屬軍戶之原始黃冊底簿!記住,要底簿!非謄錄副本!著五台知縣親自調取,你親眼盯著!若有半分差池,唯你是問!”
“遵命!”
陳安凜然領命,接過火牌,匆匆而去。
三日後,陳安風塵仆仆趕回,懷中緊抱一個沉甸甸的藍布包裹,麵色凝重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興奮。包裹開啟,是數冊紙張泛黃、邊緣磨損的厚厚簿籍,散發著陳年的墨香與淡淡的黴味。這正是五台縣儲存的永樂年間至今的軍戶黃冊原始底簿!
馬錄屏退閒雜,隻留兩名心腹書吏。三人圍坐案前,開始逐頁、逐行、逐字地查閱。空氣彷彿凝固,隻有翻閱紙張的沙沙聲和窗外單調的蟬鳴。汗水順著書吏的鬢角滑落,也浸濕了馬錄官袍的後背。時間一點點流逝,案頭堆積的卷冊越來越高。
黃冊乃國之根本,篡改不易,必有蛛絲馬跡!
馬錄全神貫注,目光如鷹隼般掃過那些密密麻麻、蠅頭小楷的登記資訊:戶主姓名、籍貫、丁口、承襲記錄、屯田坐落……事關張寅冒名頂替的那個“張寅”,其家族脈絡必須清晰可辨。
突然,一名年輕書吏的手指猛地頓在一行字上,失聲低呼:“老爺!您看此處!”
馬錄與另一書吏立刻湊近。泛黃的紙頁上,清晰地記載著:
永樂十六年,軍戶張寅,原籍太原府陽曲縣同戈鎮,奉調撥入五台守禦千戶所,充總旗。子張彥顒,年十六,係次丁。
正統三年,張彥顒襲父職,升試百戶。
……
弘治十三年,張寅(承襲人)襲祖職,仍為試百戶。
(此“張寅”即被冒名頂替者)
正德八年,張寅病故,無嗣。該戶絕嗣,軍職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