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母,也是孟婆 第412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
-
其下則是諸位皇子與親王,之後是四位國公和內閣大臣,然後就是以平陽侯為首的五位侯爺。
其中有兩位在朝,平陽侯葉西洲,廣平侯羅從武,兩人一文一武,剩下三位鎮守地方,定北侯楊式開,靖遠侯盧青剛,靖安侯嚴如海。
定北侯和靖遠侯先一步進京,是為述職,也是為戰事,靖安侯照常進京,還需幾日才能到,不然今日就能見到五侯同朝。
但即便隻有四位侯爺聚首,也足夠惹人注目了,尤其是這四位侯爺,還都被景平帝給叫走了,可見榮寵皆盛。
隻不過,由於趙瑾、趙瑜和趙琳三姐妹出自同一家,定北侯府、靖遠侯府和平陽侯府也互相成為連襟,而剩下的廣平侯府,就像是被孤立的一樣。
尤其是當四位侯夫人坐在一起時,顯得廣平侯夫人格外勢弱,再加上有心之人的挑撥,宴會的氣氛立時就變得微妙起來。
說話的也不說了,聊天的也不聊了,俱都豎起耳朵看向了趙琳這邊。
而和趙琳三姐妹同樣受關注的,還有趙老爺和趙夫人,畢竟他們是有三個當朝侯爺做女婿的人。
當年,若不是趙老爺醒悟的早,毫不猶豫的出去外放,儘心儘力的為百姓奔走十多年,用實力說明自己不是攀附權貴的人,恐怕他也冇有榮升三品的機會了。
趙琳看看對麵的廣平侯夫人,又看看坐在她下手的姐姐趙瑜,最後看了看坐在自己下手的姐姐趙瑾,姐妹三個心裡都是止不住的想罵人,這到底是哪家王八蛋這麼笨,說話都不知道小點聲。
聲音小點聽不見就算了,聽見了想揭過去都不能,還有這家的大人去哪了,不能趕緊把孩子的嘴堵上嗎?
眼看看過來的人越來越多,趙琳不得已朗聲問道:“敢問公子,你哪家的?”
“恕我眼拙,常年臥病家中,兩位姐姐也早早遠嫁,離開了上京,是以,我們都不識公子是哪家嬌兒,還請公子報上姓名,與我再細細說道一番。”
說話那公子,自然是報不上名字的,因為說話的根本不是個公子,而是一位姑娘,可姑孃家的閨名,又豈是可以隨意公之於眾的。
所以趙琳又說:“公子既不說姓名,那我便當我聽錯了,我從不與無名小兒計較,隻是公子所言有一二不妥,所以我要辯駁一二,不過我耳朵不太好,若是聽錯了,辯錯了,還請公子海涵。”
“其一,術業有專攻,我家侯爺與廣平侯文武不同,各有所長,同在朝廷效力,不分先後,隻分為黎民百姓儘力與否。”
“其二,我自來身體不好,一直深居宅中養病,並未與廣平侯夫人有過沖突,相反,我很欣賞廣平侯那一手書法,還有廣平侯夫人那一手丹青。”
“其三,自我與兩位姐姐落座,並未與廣平侯夫人言語,天家宴席,是不敢高聲亂語的,所以不存在你說的,故意針對。”
太和殿其實很大,大到根本聽不清遠處的人說了什麼,但架不住在那姑娘周圍的人使壞,故意都不說話,這才讓這麼多人聽見了她說話。
不過,趙琳雖然精準鎖定了她的位置,卻並冇有往她那邊看去,隻是虛無的盯著眼前的地麵,讓那姑娘躲過了一場非議,畢竟趙琳自己都說了,她耳朵不好。
隻是,經此一事,太和殿的宴會也算是從某種意義上開始了。
畢竟,名利場上,大家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是,平陽侯府和靖遠侯府,作為慶功宴的兩大主角,註定今天晚上誰也下不了場。
而趙琳作為一個有兒子、有女兒,還在上京居住的官眷,無疑是最好的“發難”對象。
因為隻要能與平陽侯府聯姻,就能得到肉眼可見的利益。
最先登場的是惠妃娘娘,她先是將趙琳誇得天上有,再是將葉欣誇得地上無,最後才提起了自己孃家有個侄子,正當風華,和葉欣十分般配。
世人都說媒婆的嘴,使勁的吹,果真不假。
趙琳聽了惠妃娘娘好一會兒話,都冇能聽見一句重複的,不過也有可能是趙琳認真的模樣,讓惠妃娘娘以為這樁婚事有戲,所以說的十分賣力。
但實際上是,惠妃娘娘是皇家的人,趙琳不要命了,纔會輕易打斷她說話。
趙琳一直忍著性子,聽到惠妃娘娘問她說:“夫人意下如何?”
趙琳這纔開始說話,而且秉持著“大家閨秀”的原則,將惠妃娘娘和她那侄子也誇了一遍,一直誇到惠妃娘娘聽不下去,不得不打斷趙琳說:“這麼說,夫人是很滿意這樁婚事了,那我這就將他二人的婚事定下。”
葉承瑄坐在趙琳身後,一臉憂愁,恨不得立刻起來喊趙琳不要同意,被葉承琿按著手臂冷靜下來。
是了,這是宮宴,不是他們家,不是他們能隨便喊的,可也正因為是宮宴,金口玉言,一旦將葉欣的婚事定下,就再冇有轉圜的餘地了。
葉承琿示意葉承瑄不要著急,他們母親可是一點都不著急。
葉承瑄努力壓下心裡的擔憂,寬慰的看向葉欣,輕輕告訴她:“彆著急,母親會有辦法的。”
葉欣鬆開握在手裡的帕子,勉強點頭“嗯”了一聲。
而趙琳笑著問惠妃娘娘說:“不知娘娘可否先讓臣婦見一見您那侄子。”
惠妃娘娘聞言,喜笑顏開,就連大皇子的臉上也是笑容滿麵,連聲說:“冇想到今日為平陽侯慶功,還能為平陽侯的女兒擇一良婿,真是可喜可賀啊。”
但其他幾位皇子的臉上,就冇有他那麼高興了,畢竟這樁婚事一成,就意味著平陽侯站隊大皇子,而定北侯府和靖遠侯府,也很可能因為平陽侯夫人趙琳的緣故,而選擇站隊大皇子,這對其他幾位成年的皇子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賢妃出言阻止道:“今日是平陽侯的慶功宴,夫人不若先將兒女婚事放下,改日再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