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人類進化史,祖宗全破防 第152章 南北狀元比例差距化,原因竟或是它?
-
【……】
【進士與狀元的好日子從宋朝開始,太祖太宗皇帝,對‘天子兵強馬壯為之’這句話深有體會。】
【所以講究以文治國,要用文官節製武將。】
【自宋太宗開始,不但進士的錄取規模急劇膨脹,狀元們的待遇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大宋時空位麵。
趙匡胤看到玄幕上的評價後。
心中頗有些得意。
儘管在知道宋朝覆滅的原因之後。
他將武將的待遇往上提了提。
達到了一個儘量能維持平衡的地步。
可以文官為主的政治體係。
他基本不會再去大肆動刀了。
畢竟以文治國,是他自認為較好的策略。
武可以定天下,文可以治天下!
兩者相輔相成,定能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璀璨盛世!
“這一次,我定要將燕雲十六州給全部收並!”
“我大宋要做就得做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趙匡胤鏗鏘開口道。
而至於三弟?
這一世你最好老實做個臣子!
否則……
想到此處。
他眼中一陣閃爍,明滅不定。
【宋太祖時期,狀元大多以九品寄祿官為,開始進入仕途。】
【第一份工作,是州軍的推官。】
【這就比唐朝的縣尉高了兩級,乾上五六年,還能升級為大理評事,或者監察禦史。】
【而到了太宗時期,狀元的仕途,變成了從八品的寄祿官,很多能直接當上大理評事或者將作監丞。】
【比起明清,雖然也不算很高,但升官快,都有光明的未來。】
【兩宋狀元加起來共118名,其中有8個官至宰相。】
【代表人物就是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文天祥,文少保。】
【還有18人,乾到了參知政事,或者三司使等頂級高官。】
【算上其他官至執政的人,宋朝官員中超過六成,最後都當上了朝廷大員。】
大宋時空位麵。
宋太宗微微頷首。
看著宋朝文官的光明前途。
心裡相當自得。
這纔對嘛。
都考到狀元了,這待遇不得拉上來嗎?
“學問做得好,便說明心中有溝壑,有睿智之心,自然能跟朕一同治理天下!”
……
另一邊。
文天祥麵容苦澀。
絲毫冇有因為自己的狀元身份,得到玄幕的宣講而感到快意。
“如今山河破碎,國將不國,已經到了最危急之時。”
大廈將傾,難挽頹勢!
“就算是個狀元,又有什麼所謂的?”
他搖了搖頭。
【狀元地位上升,除去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外,也因為進士這個身份的性質出現了變化。】
【武則天曾親自主持進士考試,這被認為是皇帝主持殿試的先例,但這並非正式的殿試。】
【直到大宋開寶六年,宋太祖發現翰林學士們錄取進士時,常給學生後輩啥的開後門。】
【於是,他便親自在講武殿,對進士們進行了複試。】
【從此,殿試或者說廷試取士,成為了慣例,一直延續到了大清廢除科舉製度。】
【而殿試之後,會在殿外直接宣佈名次結果,皇帝還會親賜袍笏,也就是朝服與手板,外加賜宴跟賜詩。】
【這不僅提升了錄取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科舉取士的地位。】
【讓進士們變成了天子門生,也讓皇帝們直接掌握了遴選人才的權力。】
【令這些大官們,能清楚明白且印象深刻地記住,他們吃得是誰家的飯,當的是誰家的官。】
古人們看到這。
紛紛點頭稱讚。
能夠做出這種改革。
正說明瞭宋太祖也是真心想要為國家選拔人才啊!
畢竟底下的臣子拉幫結派,互有醃臢。
但皇帝自始至終都隻有一人,所以他們在選拔人才時,倒很少會有私心的。
大宋時空位麵。
趙匡胤冷哼一聲。
“不親自下場考校學生,我又怎知取中的是不是一幫濫竽充數之輩?”
“當年,在新科進士與諸科舉人的召對之中,發現有好幾個進士才疏學淺,應對失次,令人失望。”
“於是,朕便立馬將這幾人從合格名單中劃去!”
後來。
在調查之下發現,那幾人皆是屢知共舉李昉的同鄉。
便重新在講武堂出題,考完後親自閱卷,遂才定下錄取名單。
事後,李昉等主考官也都遭到了貶謫處罰。
【從唐朝到宋朝,狀元們的原產地,也出現了巨大變化。】
【唐朝北方產狀元的能力,對南方是碾壓態勢,有籍貫可查的唐朝狀元中,北方與南方的比例為49:18。】
【唐朝國都長安加上東都洛陽,這兩個省加起來就出了12個狀元。】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經濟重心從北向南轉移,此後南方的人口與教育資源開始趕超北方。】
【公元869年,江宿出現了蘇州狀元第一人。】
【隨後,蘇州在短時間內連產7位狀元,蜀地、廣溪等偏遠之地,也陸續有了狀元出現。】
【北宋生產狀元最多的地方,是京東路和開封府,一共出產狀元22位,兩浙和湖建加起來有13位狀元。】
大宋時空位麵。
司馬光看到這,將水瓢放回了缸中。
臉色憤憤不平道:“唐朝時期北方產狀元最多,為何到了我大宋,卻被南方直接碾壓了?”
“進士考試錄取的南方人也太多了!”
這裡麵,難道就冇有一點貓膩?
咚!
細想之下。
他氣得一拳砸在水缸上。
作為一個山溪人,他最看不得這種事發生!
【南宋偏安南方,兩浙與湖建成為了狀元的主要生產中心。】
【明朝重新統一華夏後,南方到教育質量,已經徹底壓倒甚至壓垮了北方。】
【明朝南北狀元的比例變成了79:10,而清朝是99:13,其中單是江宿就出了49個狀元。】
【魔都後花園昆汕,在明朝一個縣就產了4位狀元,超過北方許多省份。】
南方產出的狀元居然有這麼多?
古人們看到這。
也不免的有了相較之心。
“壯哉!我南方果然是文風聖地!”
“99:13?我北方的讀書人都在贛神魔?!”
“黑幕,絕對是黑幕!”
“都怪那南宋朝!冇事遷什麼都啊?”
“我是宋人,我也想這麼說來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