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嶽父是朱元璋 第518章 老朱不知道常某的手腳會這麼快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長崎大港處,就已然來了無數的海船。
那些之前被俘的扶桑戰俘們,在戰俘營裡邊已然得到了通告。
如果願意隨船前往新地方去搞建設,不但可以保證他們能夠頓頓飽飯,而且還許他們在建設好港口城鎮之後回家鄉。
也可以回家鄉之後拖家帶口,前往那裡生活,他們將不再是扶桑國人,而是會成為大明的外籍農墾基建開發兵團成員。
呆在戰俘營裡邊,雖然有大米飯吃,可是每一頓飯,都隻能半飽,可是去了那裡為大明做事,就能夠頓頓飽飯,不時還會有肉食。
這樣的誘惑,讓這些扶桑戰俘們紛紛地踴躍報名,畢竟他們大部份也是農兵出身,對於他們而言,不用賣命,隻需要賣力就能吃飽大米飯,誰不乾誰就是傻子。
然後就是一隊隊喜笑顏開的扶桑戰俘們,登上了那些海船,向北而去。
抵達了蝦夷島之後,開始在蝦夷島去興建港口和碼頭,當然還需要在那裡建設城鎮,因為常二郎又跟變戲法式地掏出了蝦夷島礦產圖。
就在那蝦夷島上,有著極為豐富的煤礦,而且那裡十分適宜種植小麥水稻。
雖然這些玩意對於現如今眼珠子快要杵到殷商大陸去的老朱而言,算不得什麼。
可是落到了上海海上商貿集團的眼裡邊,那絕對是十分牛逼的好地方。
朝廷不來乾的事,我們這些有腦子的商業人士可以先乾起來。
港口碼頭修好,再修出城鎮,然後開始開采煤炭,開墾田地,隻要開始豐收,那麼那裡就可以成為大明海商未來溝連兩座大陸的重要補給點。
而且在那蝦夷島上,隻要有了煤炭,有了暖炕,那就不必懼怕冬天。
朱標打量著那條從視線極遠處漸漸延伸到跟前,下麵是水泥基座,上麵鋪滿了花崗岩碎石的路麵,臉上成就感滿滿。
一扭頭,看向另外一邊,在另外一個方向上,那些辛苦的工人們,正在將一車車的水泥砂漿,傾倒進那四周圍木板,中間用鋼筋編織的框架當中。
然後一根根的棍子插進去賣力的攪和著,爭取讓那些水泥砂漿均勻地浸進每一個角落與縫隙之中。
隻有等到水泥基座完全乾透定型之後,才會將那些早就已經處理好的花崗岩碎石運來,然後傾入其上。
“不錯不錯,這纔不半年的光景,就能夠做出這麼多的成績,你們著實乾得很不錯嘛。”
朱標忍不住看向身邊的二人,一個自然是常二郎,另外一個則是自己的好四弟。
四弟現如今跟常二郎幾乎可以說是形影不離,說是他仔細地請教如何治民。
關於這一點,朱標也的確沒有話說,畢竟大明有縣過千之數,可是又有哪一個縣,能夠在短短不過數年的光景,能夠變得如此繁榮興旺。
百業興盛,人口暴漲,而且還有大量的新技術,現如今影響力都已經蔓延出了江南,正在四麵八方的擴散。
常二郎的這等本事,不論是朱標,還是朱棣,哪怕是他們的親爹,還有朝堂上的不少文武,都很是佩服這位治民小能手。
光是那些老百姓家中給常二郎立的生祠,都讓他們深感羨慕嫉妒恨。
沒辦法,誰讓這廝是真有本事,光是讓那些之前貧苦得家徒四壁的老百姓,現如今能夠住上溫暖的房子,每天都能夠豐衣足食。
甚至隔三岔五就有肉吃,雞蛋鴨蛋這些玩意更是每天都有,活得甚至比那京師的普通百姓還要愜意,就明白為什麼鬆江府的老百姓願意稱常二郎為常青天了。
話又說過來,朱老四在軍略方麵,朱標是認可的,甚至覺得在軍略方麵,這位四弟很有天賦。
可就是在治民方麵,莫說跟常二郎比,便是跟自己比都是天差地彆。
現如今能夠安安心心的跟常二郎好好學習,這對於未來他真有機會前往那殷商大陸去治理廣袤的土地,的確會很有幫助。
至於他這位太子爺,之所以還留在此,主要就是想要等上一等,等到那些來自於殷商大陸的糧食作物收獲之後,是否會如常二郎所吹噓的那般亮瞎人眼。
畢竟此物利民之處,可是萬萬生民不愁飽腹之憂。
一旁的常二此刻則在思考著鐵路的事情,畢竟老朱這位大明開國天子已經把底褲,啊呸……是把老底都漏給了自己。
他對於遷都北平也頗為心動,但是,他同樣也希望遷都能夠不那麼過度的耗民力,所以希望寄托在了鐵路交通運輸上。
這一方麵,就需要自己全盤發力,讓所有人都能夠看到這鐵路交通的威力才行。
主要還是前期規劃得力,所以現如今,從青山大港到上海縣的鐵軌都已經快要鋪設完成。
唯一還沒有解決問題的就是那座大橋,不過好在,現如今正在加快速度當中。
而且正好依托著原有的官道大橋來建設,再加之建材齊備,工人熟練,分三班作業,能不快纔怪,常二郎覺得用不了太久,這條路線,就應該能夠全線貫通。
至於另外一邊,也就是從上海縣城出發,抵達華亭的那條鐵路線,速度更快。
因為地邊不需要去跨越像黃浦江這樣的寬闊河流,至於那些小河溝啥的,對於現如今連黃浦江大橋都能夠搭建的工程隊而言,簡直不要太輕鬆。
難點反倒是儘量地抬高鐵路,避免與那些百姓常走的阡陌小道有太多的交叉,最大程度減少車禍的發生。
雖然做不到類似後世那種封閉式鐵路,可好歹在那些鐵路的下方,多挖上幾條往來的通路,也能夠緩解百姓往來穿梭之苦。
整個鬆江府,常二郎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言堂,所以,直抵鬆江府邊界的鐵路路線,如今已然規劃得差不多。
最多也就半個月,等到這邊鋪設完畢,大量的築路工人,就可以直接抽調往那邊開工實施。
想必老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手腳會這麼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