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嶽父是朱元璋 第589章 揮起屠刀的老朱
不過對方是誰,剛剛來到這裡的常二郎自然不清楚,隻是覺得那貨是不是得了什麼大病,站在人堆裡邊聽聽事情就會變臉成這般模樣,實在是奇怪得很。
而之前滿臉讚歎地打量著鑄幣機的李善長,此刻臉上也同樣布滿了陰雲,暗瞥了一眼工部尚書所在的方向,然後又垂低了眼簾,保持著眼觀鼻,鼻觀心的狀態。
就在這個時候,老朱嗬嗬嗬地笑著看了一眼自己那眼神清徹的好大兒,又看了一眼同樣眼神很清徹的好賢婿常二郎。
“嗯,銅料成本,一百斤十五兩白銀是吧?”
“對啊,這可是小婿親自前往銅器店裡邊采購來的,而且每一筆,都有記錄。”
“好好好,咱自然是信得過你。”
老朱的目光幽幽地掃了那位工部李尚書一眼,又看向那站在人堆中的寶泉局監督。
相比起那位愁容現於臉上的李尚書而言,那位寶泉局監督的臉色就像是刷了石灰粉一般,煞白到怕人。
“我的好賢婿啊,你既然是為了朝廷鑄幣這等國家大政之事,直接告訴咱一聲便可,何必還需要花費財帛到市場之上去采購銅料、錫料,是吧,李工部?”
看到老朱的目光朝著自己投了過來,李尚書趕緊恭敬地彎腰俯首稱是。
“陛下言之有理,臣也是這樣覺得。”
“那敢問李卿,我這賢婿方纔所言之成本覈算可有錯漏,望卿能告訴朕。”
沒想到老朱居然會把這個問題挪到了自己身上的李尚書眨了半天眼皮,這才反應過來,下意識地朝著一旁那位負責寶泉局的主事望過去。
看到了對方那張慘白得過分的臉,不禁心頭一跳,可是此刻,他也隻有硬起了頭皮喝問道。
“顧主事,汝身為寶泉局監督,陛下既然問起了鑄幣成本之事,汝還在發什麼愣?”
“是是,微臣啟奏陛下,寶泉局的鑄幣成本,如今大約是鑄造五文銅錢,所需要耗費約七文銅錢的成本。
也就是說,每鑄造一千文錢,那麼就會虧損四百文錢。”
聽得此言,老朱又看了一眼跟前的常二郎,看到他一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架勢,嗬嗬一笑之後,便又上前,來到了顧主事的跟前。
“嗯,很好,那朕問你,你這寶泉局的成本覈算裡邊,可有涵蓋那銅、錫、鉛、鋅這些原料的采購費用?”
之前有些不太明白陛下到底想要乾嘛的大臣,此刻亦是臉色大變。
全都齊刷刷地看向那位顧主事。
“啟,啟奏陛下,並未涵蓋。”
“那朕問你,朝廷每年向寶泉局的這些原料,既然不計算在成本之內。
你們寶泉局自成立之初,朕記得當時,每鑄幣一千文,尚可盈餘百二十文,之後,每隔數年,費用就增加一二十文,如今已然虧損達到了四百文……”
“你來告訴朕,是常二郎的計算有誤,還是你們告訴朝廷的成本有誤?!”
“微臣,微臣實不知也,微臣主持這寶泉局也纔不過年餘,所行之事,也不過是蕭規曹隨……”
看著那說話哆哆嗦嗦,抖得猶如秋風中落葉的顧主事。
老朱嗬嗬一笑,目光一斜,看向了一旁此刻臉色越來越顯得難看,站姿都顯得有點搖搖欲墜的李尚書。
看到老朱投來的目光,李尚書毫不猶豫地拜倒在地。
“常院監乃是世間少有的通百業,知百工之奇才,所以,他所覈算的鑄幣之成本,這裡邊精減了許多寶泉局的耗費成本,特彆是人力成本。”
“陛下想必也知曉,光寶泉局內,工匠就足有一千二百餘,單是人工費用,就絕非一個小數目,另外,模具的維護、修理,重鑄諸多費用……”
“夠了!”他話還沒說完,便聽得老朱陡然發出了一聲暴喝。
此刻的老朱臉色陰沉得怕人,手指頭指了指李尚書,又指了指那顧主事。“當朕不敢誅了爾等?”
這話一出口,在場的一乾人等齊刷刷的臉色一變,常二郎也不蠢,隻不過有些事情沒有往那一方麵去想。
現如今哪裡還不明白,天下的礦產有不少可都屬於官營,既然是官營,那麼成本自然是朝廷支給。
也就是說寶泉局這邊的各種金屬原料都是白拿,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居然還敢嗶嗶鑄幣虧損。
這下子,常二郎可真是服了這幫子想搞錢想瘋掉的老六。
“毛驤,將李尚書,顧主事帶下去……”
老朱目光一轉,又接連點了幾位大臣的名字,刑部、禦史台、大理寺的官員們皆越眾而出。
隨著老朱下令徹查工部有司以及那寶泉局的口諭下達,所有人都很清楚,這位殺人如麻的大明天子,已經動了雷霆之怒。
看樣子,已經自打那誅除胡維庸之後,許久沒有高高舉起的屠刀,今日又將會被放到了磨刀石上,重新打磨出鋒利的刃口。
寶泉局成立至今雖然也纔不過十來年的光景,而寶泉局的主事,已然換了七八位,另外就是作為上級主管部門的工部,必然牽扯其中。
這零零總總的一票官員,怕是沒有五十,也得有二三十位。
“看來過些日子,京師的街頭,又會溢散著濃到化不開的血腥味了……”
不知到是哪位官員小聲地嘟囔了這麼一句,一乾官員都默默地抬起了袖子拭了拭額角浸出來的冷汗。
老朱笑嗬嗬地轉過了身來,目光掃過一乾臣工,又重新落在了常二郎的身上。
“看來啊,賢婿你可以再大膽一點,將成本中的原料費也除掉,如此一來,鑄一千錢,可盈利多少?”
“父皇,之前兒臣記得常學監有提到過,鑄造一千文錢需要五斤六兩銅料,約合八錢四分銀,再加上那錫、鉛、鋅的成本,約合八錢八分銀。
而通過采購這種鑄幣機之後,朝廷鑄幣的人工成本,燃料成本,週期成本都會得到極大的節省,一千文錢,隻需要三分銀,也就是三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