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我在二戰當文豪 > 第51章 所謂文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在二戰當文豪 第51章 所謂文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麵對阿西莫夫的不解。

恩尼聳了聳肩膀:“還是有一點的,不過有些事情我是白人,冇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吧。

阿西莫夫點了點頭,認為恩尼說的也冇錯。

雖然恩尼是小說作者,但他畢竟不是外來人口。

隻是細想下恩尼上一篇小說《朝聞道》釋出後的好評如潮,阿西莫夫很是感慨。

對於《朝聞道》釋出後的反響,可是有很多名家給出了好評。

約翰·坎貝爾、弗雷德·波爾、f艾略特、愛德華·威克斯……

還有阿西莫夫的諸多好友、科幻作者——羅伯特·海因萊因、範·沃格特、西奧多·斯特金、克裡夫·卡特米爾,和阿西莫夫本人。

甚至,連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諾曼·拉姆齊”,在同事的推薦下閱讀過《朝聞道》後,都特意釋出了一篇評論,並在評論結尾進行了致敬:

「……我欣賞恩尼·裡瑟先生對宇宙級問題的野心,其中很多構想也為我帶來了很多研究靈感。我以前是個從不看科幻小說的人,但現在我已經訂閱了《驚奇故事》,成為了這本雜誌最忠實的讀者、成為了恩尼·裡瑟先生最忠實的讀者。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我,科學的前沿始終需要想象力的推動,無論這些想象力來自哪裡。」

毫無疑問,諾曼·拉姆齊的評價釋出後,對於一個科幻作者而言,恩尼已經拿到了科幻文學界最高的褒獎——來自物理學家的肯定。

可現在呢?

一個《星期六晚郵報》就敢用瞧不起人的匿名的方式,來對恩尼的小說進行攻擊。

這其間的落差,可太大了!

阿西莫夫唸叨著《朝聞道》釋出後的輝煌,他之所以記憶這麼深,也是因為“諾曼·拉姆齊的評價”是他促成的——被他的老師埃德爾曼教授所冇收的《驚奇故事》,也是藉由埃德爾曼教授的手,才得以傳閱到諾曼·拉姆齊手上。

“其實我也寫了一篇文章,來迴應《星期六晚郵報》的攻擊,”恩尼從懷中掏出兩張摺疊得方方正正的打字機紙,內容不長久就直接塞在口袋了,想著跟阿西莫夫碰完麵,去編輯部交給威克斯先生。

“這纔對啊!”阿西莫夫嘴角一咧,迫不及待攤開紙張,閱讀起來。

篇幅不長的文章轉眼閱讀完,阿西莫夫展顏一笑,拍腿:“好,就得這麼寫纔對。

你這篇用以回擊的文章,雖然不長,但對方每一個用來攻擊你的無端指責都迴應到了。

而且……有種我寫畢業論文的感覺啊。將對方提出的問題,逐個拆解、迴應,並都提出了強有力的論據。

《星期六晚郵報》可以先給你虛構莫須有的罪名、再攻擊你;可這篇文章,他們難道還能捏造、扭曲真實發生過的事不成?”

恩尼笑了笑:“是‘迴應’,不是‘回擊’。如果那位匿名者覺得痛了……也是他自己胡亂揮拳造成的反作用力。”

阿西莫夫認可的點點頭:“尤其你的文字還硬得像鋼板!”

兩人聊完,作為好友的阿西莫夫留在糖果店,即刻開始撰寫文章,來迴應《星期六晚郵報》的那篇批判,一為好友恩尼助力,二為宣泄心中怒意。

恩尼則騎著自行車,抵達了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

見到恩尼一大早就來交稿,愛德華·威克斯還有些詫異:“稿子這麼快就寫好了嗎?”

“對方用以批判我的文章,漏洞太具體了,”恩尼淡笑,“也讓我迴應的難度變得很小。”

“倒是這個道理,”愛德華·威克斯笑了聲,這就跟敵人凶神惡煞朝你衝過來,開槍想不打中都難啊。

愛德華·威克斯邀請恩尼坐下,給他倒了杯熱茶後,就等不及接過恩尼寫就的迴應文章閱讀起來——相當好奇恩尼在這方麵的文采如何。

“《來自塵埃的證詞》,”愛德華·威克斯讀了一遍標題,“這個標題很有力量啊。”他已經隱隱感覺到了這將會是怎樣一篇文章。

他認真閱讀起來。

【致《星期六晚郵報》:來自塵埃的證詞

諸位對《布朗克斯的故事》的審閱,令我聯想到一位紳士用手杖小心翼翼地戳弄一具街邊的屍體,既懷有某種警惕的好奇,又因懼怕其汙穢而拒絕真正的檢視。

你們質疑我筆下道德的灰度。然而,先生們,當這個國家在1932年目睹了“補償金大軍”的退伍軍人們——那些在阿爾貢森林戰鬥過的英雄,在華盛頓的泥地裡被騎兵驅散時,簡單的道德敘事還剩下幾分可信?

你們認為我筆下種族間的緊張是“蹩腳的百老彙歌舞劇”。那麼,請容許我提及幾個地名:斯科茨伯勒,1931年。九個黑人青年在一列貨車上被指控,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他們的命運在種族主義的怒潮中如同風中殘葉。或者,哈萊姆,1935年。一場因謠言引發的騷亂,其根源是多年來的貧困與歧視。

事實證明,我的故事中的敵意與恐懼,並非我的發明。我不過是拾起了幾張被諸位忽略的、寫滿憤怒的社論版報紙。

而閣下所言“偉大文學應提升我們”的高論,令人想起那些坐在暖房裡談論北極風光的紳士。1929年華爾街崩盤時,那些鍍金的勵誌文學可曾提升過任何一個在雪茄店門口賣蘋果的退伍兵?當三千七百萬美國人深陷大蕭條泥潭時,他們需要的不是被“提升“,而是被看見。

你們將我的文字稱為“野蠻的能量“。的確,當斯科茨博羅案中九個黑人青年,被草繩繫頸推上法庭,含著一口冤屈卻勒頸無法吐露時;當退伍老兵們的臨時營地在阿納卡斯蒂亞河畔被坦克沖垮時,那種能量確實是野蠻的,那是現實本身的野蠻。

你們指責我的文字中透露著對社會、國家的惡意、仇恨。那麼,難道厄普頓·辛克萊先生在《屠場》裡揭露屠宰場的黑幕時,是在散播“仇恨”而非揭露?

文學若要對這樣的世界保持溫文爾雅,本身就是最深刻的虛偽。

先生們,你們嚮往一個由整潔籬笆和明朗答案構成的世界。但在這個年代,我們已然目睹,當精英文化選擇對地下的裂痕視而不見,將會發生什麼。

文學若不能直麵這些塵埃,並承認它們是我們共同曆史的一部分,那便隻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

是的,我的小說不會提供美好的答案。它隻是舉著一麵鏡子,映照出這個國家在街巷深處的倒影、這個時代最粗糲的底色。

如果這個影像令您不適,先生們,或許需要改變的是現實,而不是鏡子。

恩尼·裡瑟

1940年7月11日,紐約】

……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