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貞觀搞科技 第9章
-
陳遠憑藉一張清晰標註了受力分析與精確尺寸的圖紙,化解了張匠人與劉主事之間關於梁架結構的爭執。這件事如同投入將作監這潭湖水中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雖不洶湧,卻悄然改變著一些東西。
最直接的變化,發生在陳遠那間角落值房的門口。以往,除了必要的事務通報,幾乎無人問津。而現在,偶爾會有像張拙這樣的匠人,揣著自己畫的、線條粗獷寫意的草圖,猶豫著在門口張望。他們並非都有急迫的難題,更多是帶著一種混雜了好奇、懷疑和一絲期盼的心態,想看看這位“格物監丞”是否真有點石成金的本事。
陳遠來者不拒。無論是榫卯結構的優化,還是工具握持角度的省力分析,他都耐心傾聽,然後用炭筆在紙上重新繪製,輔以簡單的槓桿、斜麵原理或受力分解圖進行解釋。他從不空談玄理,所有的解釋都緊扣著“為何這樣做更省力”、“為何這樣結構更穩固”等實際效益。
起初,匠人們隻是被他那手精準得如同尺規作畫般的繪圖技藝所折服。漸漸地,他們開始琢磨那些標註的尺寸、角度,以及那些用箭頭表示的“力”。這些原本隻可意會、全靠師徒口傳心授的經驗,程上來,監內會優先調配。此事……你放手去做。”這相當於給予了陳遠更實質性的支援。
送走周少監,陳遠回到桌前,看著窗外將作監庭院裡忙碌的景象。他知道,推廣標準化和科學管理方法,註定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變革,會觸及固有的利益和習慣。但今天這小小的成功,無疑是一個極其寶貴的開端。
他提起筆,在《數學啟蒙》的草稿旁,新起一頁,寫下了“《工匠標準製圖規範》初稿”幾個字。他知道,要讓這股力量真正發揮作用,需要建立一套能被廣泛理解和執行的規則與語言。
前路漫漫,但他已經找到了發力點,併成功地撬動了第一塊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