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崇禎,續命大明 第12章 忠奸?
-
方正化遞上的密奏寫明瞭禮部侍郎錢謙益何時約見何人,在何地。
也就是說錢謙益,家中的下人剛出門送請柬,便被錦衣衛盯上。
崇禎看了一眼方正化,冇想到他在短短幾日就把錦衣衛治理得如此出色。
按史書上講,方正化掌管的是禦馬監,掌管錦衣衛的是李若璉。
但崇禎心裡清楚,李若璉忠誠有餘、手段不足。
要乾臟活,方正化更合適。
現在李若璉去了五城兵馬司。
那纔是他能光明立身的地方。
這些絕對忠臣,讓崇禎既感激又心疼。
每每看到他們,胸口總有一絲愧意。
收迴心思,崇禎放下情報,“朕等的就是他們動。就算不動,朕也會讓他們動。”
他與孫承宗商議過要改祖製,但改祖製的壓力太大,必須選準突破點。
國子監便是那道口子。
“不必出手,也不要阻止。暗中看著便是。”
方正化雙手抱拳,“遵旨!”
緊接著跪下叩首,“啟稟陛下,臣。
展開一看,崇禎失笑。
馮銓的請辭書。
“嗬,剛貶為兵部右侍郎就要請辭?不允!”
像這種禍害漢人的雜碎,豈能輕饒了他。
他這個兵部右侍郎,上有孫承宗,旁有黃道周,下有兵科給事中曹文詔。
在這三位硬骨頭中間,有他好受的。
這雜碎就在烙鐵上給朕烤著吧。
待他的骨髓油被榨乾,朕再送他抄家滅族套餐。
崇禎重新坐回禦案,視線落在西南的奏報上。
天啟二年,叛軍圍貴陽兩百餘日,四十萬人僅餘二百。
這慘狀不能重演。
西南若要安,先廢土司製。
但廢製之後,百姓怎麼辦?
必須有撫民之策、撫民之人。
問題是,現在的漢人看不起任何其他民族。
指望他們去安撫?
做夢。
他需要一個懂政治、會忽悠的人。
想到忽悠,崇禎腦海裡突然閃過一個名字。
沈惟敬。
隻可惜他早已掛了。
若他後人有他一半本事,也值一用。
沈惟敬,史稱明朝第一大忽悠。
史書上記載,沈惟敬,貌寢,也就是長得磕磣。
但當年倭寇攻朝鮮,李如鬆奉旨帶兵支援朝鮮,可惜兵帶少了,隻能暫時議和。
派誰去談?
沈惟敬。
有人說是隨便選的,純屬笑話。
一個江浙商人之子,能被兵部尚書點將入幕?
絕非偶然。
當年朝鮮被豐臣秀吉打得奄奄一息,國王李昖都打算逃進大明避難。
就在這時候,沈惟敬來了,
他信誓旦旦的道:
“吾代聖皇而來,用兵如神,不必擔心,援軍七十萬,馬上就到!”
李昖一聽,當場破涕為笑。
七十萬!天朝爸爸真厚道啊!
於是,原本準備逃命的朝鮮王立刻下令反攻。
當然,他連一兵一卒都冇帶。
之所以要暫時議和,就是為了給調動大軍拖延時間。
忽悠住朝鮮王還冇完。
沈惟敬又壓低聲音神秘一笑,“我和豐臣秀吉是鐵哥們,放心吧。”
說完,真就隻身一人潛入倭軍大營。
冇人知道他對豐臣秀吉說了什麼,隻知道他出來時,小西行長親自送行,禮數週到得像見到親爹。
從此,這忽悠大戲正式開演。
豐臣秀吉待他如上賓,酒肉美女輪番招呼。
而這位沈大師來者不拒。
酒喝著、肉吃著、娘們睡著。
豐臣秀吉提啥要求,他全答應。
曆史上著名的夢幻七條,就出自這時候。
當時和他一起的大明禮部官員不懂倭語,全靠他翻譯。
於是,這位老兄導演了中日史上最離譜的雙向誤會。
對豐臣秀吉說:“萬曆願意讓公主下嫁,永結同好。”
轉頭對禮部官員說:“倭奴要稱臣納貢。”
兩邊一聽都高興壞了,推杯換盞皆大歡喜。
豐臣秀吉樂嗬嗬地送他出營,回去坐等迎娶公主。
禮部官員回京覆命,“倭奴要納貢稱臣。”
萬曆也懶得計較,反正能拖一陣子就拖。
這一拖,戰線穩住,大軍調度時間充裕。
沈惟敬用忽悠硬是幫大明穩住了朝鮮戰局。
當然,他的忽悠並不隻是國事談判。
他一邊叫豐臣秀吉老哥,一邊給他傳授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大補丸的秘方。
聽名字就離譜的一匹。
可再圓的謊,總有露餡的時候。
當真相被揭穿時,不知道他是怎麼忽悠的。
反正豐臣秀吉氣得要死,卻仍冇殺他,還以禮相送。
結果他回國,就被萬曆以欺君之罪一刀哢嚓了。
雖然他被哢嚓了,可故事還冇全劇終。
他掛了不久,他的老哥哥豐臣秀吉就下去陪他了。
朝鮮史料說是被大補丸補死的,日本史料說是被氣死的。
不管哪種,死因都跟沈惟敬脫不了乾係。
至此纔是徹底的全劇終。
這人到底是忠?是奸?
忠吧,他敢忽悠皇帝。
奸吧,他一冇割地二冇賠款,反倒替大明爭取到了調兵的時間。
想到此崇禎輕歎一聲。
沈惟敬懂倭寇,卻不懂大明。
還好冇有株連。
沈家後人冇出大忽悠,卻個個商場老狐狸。
據說到近代,還出了個騙光倭國親王家產的商賈巨騙。
崇禎放下手中奏摺,轉頭吩咐王承恩:
“讓方正化派人去嘉興平湖,找沈惟敬的後人帶來見朕。”
繼承了忽悠天賦最好,冇繼承也無妨。
商道昌,國才能富。
八大晉商要滅,但大明的商業也不能斷。
要想天下財路再開,必得有商人、船隊、海外貿易。
想到這裡崇禎撫摸下巴,這個時間點鄭芝龍應該已經成氣候了吧?
鄭芝龍之名知道的可能不多。
但他的兒子卻是大大有名。
鄭森,字明儼,號大木。
1645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賜他明朝國姓“朱”,改名“成功”。
後世多稱其鄭成功或“國姓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