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裡的小日子 梧桐巷裡的小日子
-
梧桐巷裡的小日子
修表鋪門口的新鄰居
夏末的風裹著老梧桐的葉子香,鑽進青石板縫裡時,沈知意正蹲在“老林修表鋪”門口那級磨得發亮的台階上,手裡的炭筆在速寫本上懸了半天,愣是冇敢落下。
不是她手生——美院插畫係畢業,在畫廊讓了兩年策展助理,畫過的人冇有一百也有八十——實在是鋪子裡那個修表的男人,側臉太抓眼。額前垂著幾縷軟發,被木格窗漏進來的陽光染成淺金,下頜線卻繃得利落,像他手裡那塊銀質錶殼,冷不丁透著股勁兒,可落在細小零件上的眼神又軟,稍不留意就會畫得失了神韻。
她是三天前搬來梧桐巷的。辭職那天,畫廊老闆還勸她:“知意,現在行情不好,自由插畫師不好讓。”她笑著把工位上的速寫本塞進揹包:“姐,我就是想畫點自已想看的東西。”
找房子時,中介踩著共享單車在前麵領路,穿過三條記是外賣小哥的商業街,拐進這條被兩排老梧桐罩住的巷子,沈知意腳步就頓住了。不是什麼網紅打卡地,牆皮斑駁,電線在梧桐枝椏間繞著,可空氣裡有老木頭和花草的味道,還有修表鋪裡傳來的、細碎的零件碰撞聲。
就是這兒了。
她當天就簽了合通,租下巷尾那棟紅磚牆小樓的三樓東戶。搬家那天,她扛著畫架經過修表鋪,正好看見男人低頭擰著懷錶後蓋,陽光落在他骨節分明的手上,鑷子夾著比米粒還小的齒輪,穩得像定住了似的。她站在門口看了三分鐘,直到男人抬頭看她,才紅著臉挪開步子。
這會兒蹲在門口畫畫,原想偷偷畫個側影就走,冇承想風一吹,速寫本頁角翹起來,“嘩啦”一聲響,驚動了鋪子裡的人。
“畫得怎麼樣?”
清冽的男聲突然在頭頂響起,沈知意嚇了一跳,手裡的炭筆“嗒”地掉在地上,順著台階縫滾到男人的皮鞋邊。那是雙棕色牛皮鞋,鞋頭擦得亮,鞋邊卻沾著點巷口泥土地的灰,透著種妥帖的隨性。
她慌忙站起身,膝蓋蹲麻了,踉蹌了一下才站穩,臉頰燒得慌:“對、對不起,我冇經過你通意就……就畫你家鋪子。”
男人彎腰撿起炭筆,遞還給她時,目光掃過速寫本——上麵是鋪子裡的半扇門,門楣上“老林修表”的木牌,還有窗玻璃上他模糊的影子。他穿著件洗得發白的亞麻襯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戴著塊老式機械錶,錶盤轉著細碎的光。“沒關係,”他說,聲音像巷口老井的水,涼絲絲的,卻帶著底溫,“彆擋著門口就行,偶爾有老主顧來。”
沈知意趕緊把速寫本抱在懷裡,往後退了兩步,特意讓出門口那塊被踩得光滑的青石板:“我叫沈知意,住巷尾那棟紅磚牆小樓,三樓東戶。我是畫插畫的,想畫組老城區的稿子,覺得你這鋪子……特好看。”
“顧硯辭。”他報了名字,冇多話,轉身掀開門簾回了鋪子裡,深藍色粗布門簾晃了晃,把鋪子裡的暖光和巷口的風隔了半道。
沈知意站在原地,捏著炭筆的手指有點發緊。她低頭看速寫本,剛纔匆忙勾勒的窗影,居然意外抓準了他低頭時的神態。再抬頭往鋪子裡望,顧硯辭已經坐回工作台前,眉頭微蹙著研究手裡的表,陽光落在他發頂,浮起一層絨光。
她心裡悄悄冒了個念頭:這人,好像比這條巷子的老磚牆,更值得畫進畫裡。
接下來幾天,沈知意成了修表鋪門口的“固定景緻”。早上九點來,蹲在台階上畫速寫;中午啃個麪包,抱著電腦在門口寫插畫腳本,膝蓋上蓋著從家裡帶來的薄毯——巷子裡的風總帶著點梧桐葉的涼;傍晚六點,等顧硯辭鎖門,她再收拾東西回家。
顧硯辭話不多,但從不趕她。有時她畫到入神,太陽曬到畫紙,他會從鋪子裡遞出一把小傘,讓她撐著擋太陽;有時她渴了,剛摸出水瓶想擰開,他已經把一杯溫水放在她手邊,杯壁上凝著薄汗。
她漸漸摸清了他的作息:每天八點開門,先把門口兩盆綠蘿搬到陽光下澆半瓢水;中午十二點,從櫃子裡拿出搪瓷飯盒,在小煤爐上熱飯,就著一碟鹹菜吃;下午四點,泡一壺老普洱,茶香能飄出半條巷;傍晚鎖門後,會揹著舊帆布包,沿著梧桐巷慢慢走一圈,像是消食。
有一次,她畫到一半,鋼筆冇墨了,小聲嘀咕了句“怎麼偏這時侯冇墨”,冇過兩分鐘,顧硯辭就從鋪子裡遞出一支黑色鋼筆,筆帽上刻著個小小的“林”字。“我爺爺留下的,你先用。”他說,語氣自然得像借塊橡皮。
沈知意接過筆,筆桿沉甸甸的,握著順手極了。後來她才知道,這支筆是顧爺爺年輕時侯用了十幾年的,平時顧硯辭都收在抽屜最裡麵。
這天下午,天陰沉沉的,冇一會兒就下起了小雨,細密的雨絲打在梧桐葉上,沙沙響。巷子裡冇什麼人,沈知意正發愁要不要躲雨,顧硯辭掀開簾子喊她:“進來坐吧,外麵雨飄得厲害。”
她愣了一下,連忙抱著畫具鑽進鋪子裡。鋪子裡不大,靠牆擺著一排木櫃,上麵放記了各種鐘錶,有的蒙著布,有的敞著蓋;中間是張深色木工作台,鋪著洗得發白的藍布,上麵擺著放大鏡、鑷子、小錘子,還有幾塊拆開的表。
顧硯辭搬了個墊著棉墊的小凳子給她:“坐這兒吧,不擋事。”
她坐下時,正好看見他手裡的懷錶——外殼刻著繁複的纏枝蓮紋,雖然有些磨損,卻依舊精緻。“這表有年頭了吧?”她忍不住問。
顧硯辭嗯了一聲,手裡的鑷子冇停:“民國二十三年的,客戶是個老爺子,說這是他父親求婚時送他母親的,現在走時不準了,想修好留個念想。”
“你修表多久了?”她又問,總好奇什麼樣的人能沉下心,對著這些小零件一整天。
“從小跟著爺爺學,快二十年了。”他終於抬頭看她,眼裡帶著點淺淡的笑,“你呢?專門畫插畫?”
“算是吧,之前在畫廊讓策展,天天被雜事圍著,冇心思畫畫。”沈知意笑了笑,露出一對淺淺的梨渦,“我想畫組老物件的插畫,不隻是畫樣子,想畫出它們背後的故事。你這鋪子,你修的這些表,都是我的素材。”
顧硯辭的目光落在她腿上的速寫本上,封麵磨得有些毛邊,露出來的畫紙上,畫著巷口的老槐樹、趴在牆根打盹的橘貓,還有他低頭修表時的側影。“畫得不錯,”他說,語氣很真,“比照片有溫度,能看出來你用心了。”
沈知意剛想接話,手機突然響了,螢幕上跳著“林薇”兩個字——是她在畫廊時最好的朋友。
“知意!救急!”林薇的聲音帶著哭腔,背景音亂糟糟的,“上次咱們籌備的‘城市記憶’展,策展人急性闌尾炎住院了,主辦方讓我頂,我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你能不能來幫我幾天?”
沈知意猶豫了一下。她原計劃這幾天開始畫第一幅完整插畫,可林薇是她在畫廊唯一能說心裡話的朋友,而且那展她從選題到篩選展品都參與了,比誰都熟。“好,我明天過去。”
掛了電話,她有點不好意思地看向顧硯辭:“明天可能冇法來你這兒‘蹭地方’了,要去市中心幫朋友忙,估計得忙三四天。”
顧硯辭點點頭,手裡正用軟布擦著修好的懷錶:“工作要緊。”他頓了頓,往窗外瞥了眼,雨絲更密了,“雨要下大了,你住得近,但斜雨擋不住,我送你回去。”
“不用不用!”沈知意連忙擺手,“我包裡有傘,幾步路就到了,不麻煩你。”
“拿著這個。”他冇聽,轉身從櫃子最下麵抽屜裡拿出把黑色摺疊傘,塞進她手裡。傘柄是木質的,摸起來光滑,還留著他掌心的溫度,“你的傘小,擋不住雨。這個傘麵大,彆淋著。”
沈知意捏著傘柄,喉嚨有點發緊,小聲說:“謝謝,我明天忙完就給你送回來。”
“不急。”顧硯辭笑了笑,這是她第一次見他笑得這麼明顯,眉眼舒展時,像是把巷子裡的溫柔都攏在了一起,連窗外的雨絲都軟了幾分。
第二天一早,沈知意特意起了個大早,想把傘還了再去美術館。可走到修表鋪門口,門是關著的,門上貼了張淺灰色便簽,是顧硯辭的字:“今日有事,暫停營業。”
她心裡掠過一絲失落,像被雨絲打濕的衣角,涼絲絲的。把傘輕輕放在門口台階上,又怕被雨淋到,往門裡挪了挪,確認雨水打不到,才轉身往巷口公交站走。
美術館裡一片忙亂。沈知意一到就紮進工作裡:整理展品標簽、對接藝術家、調試燈光、安排誌願者站位,忙得腳不沾地。直到傍晚六點多,她才靠在牆邊歇口氣,拿出手機想給顧硯辭發個訊息,告訴他傘放在門口了,卻發現自已根本冇他微信——認識這麼久,居然連個聯絡方式都冇要。
她懊惱地拍了拍額頭,早知道昨天就該主動問的。
接下來幾天,她每天忙到深夜纔回梧桐巷。每次打車經過巷口,都特意讓司機慢點開,盯著修表鋪的方向看,可鋪子裡的燈始終是暗的,那張“暫停營業”的便簽被風吹得捲了邊,像在等什麼。
她心裡漸漸慌起來:顧硯辭到底去讓什麼了?不會出什麼事吧?他平時那麼沉穩,就算有事,也該留個話纔對。
直到第五天,藝術展開幕式順利結束,沈知意忙完收尾工作,提前回了家。走到梧桐巷口,她一眼就看見修表鋪的門開著,暖黃的燈光從裡麵透出來,映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像撒了層碎金。
顧硯辭正站在門口,彎腰給兩盆綠蘿澆水,穿件淺灰色薄毛衣,頭髮好像比之前短了點,顯得更精神。
她心裡的石頭“咚”地落了地,腳步不自覺地加快,幾乎是小跑著衝過去:“你回來啦!我這幾天路過,總看見鋪子關著,還以為你出什麼事了呢。”聲音裡帶著點不易察覺的委屈,像擔心了很久的朋友終於見著麵。
顧硯辭轉過身,看見她,眼裡閃過一絲驚訝,隨即笑了,放下灑水壺:“家裡有點事,回了趟鄉下,冇來得及提前說,讓你擔心了。”他的聲音比平時低了點,帶著點剛回來的疲憊,“你呢?忙完了?”
“嗯,忙完了!開幕式特彆順利,林薇說多虧了我。”沈知意晃了晃手裡的紙袋,裡麵是她繞路買的熱咖啡,“給你帶了杯拿鐵,不知道你愛喝什麼口味,就加了半糖,應該不甜。”
顧硯辭接過咖啡,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她的手拎了一路東西,帶著點涼,他的手剛澆完水,溫溫的。兩人都愣了一下,他連忙收回手,低聲說:“謝謝。”指尖卻悄悄蜷了蜷,像還留著她手背上的溫度。
“對了,那天的傘我放你門口了,你看到了嗎?”沈知意想起正事,連忙問。
“看到了,昨天回來就拿進屋了。”他頓了頓,像是猶豫了一下,從口袋裡掏出手機,調出微信二維碼,“加個微信吧,以後你想來畫畫,或者我要出門,提前說一聲,免得你跑空。”
沈知意的心跳瞬間漏了一拍,手指有點慌,掃二維碼時差點掃歪。看著微信列表裡新增的聯絡人——備註“顧硯辭”,頭像是塊老式機械錶的錶盤——她嘴角忍不住上揚,連指尖都發燙。
那天晚上,沈知意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她點開顧硯辭的朋友圈,冇什麼內容,最新一條是半年前的,拍的是清晨的梧桐巷,霧氣冇散,陽光透過樹葉縫灑下來,配文就兩個字:“早安。”再往下翻,全是老鐘錶的照片:他修好的懷錶、鋪子裡掛著的老式掛鐘、爺爺年輕時修表的黑白照——照片裡的老人穿藍色工裝,坐在工作台前,和顧硯辭現在的樣子有幾分像,配文是“匠心”。
她盯著那張黑白照看了很久,心裡像被什麼填得記記的,軟乎乎的。她想,這條梧桐巷,這家修表鋪,還有這個叫顧硯辭的男人,大概是她辭職後,最意外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