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媳婦鄧曉陽我叫李朝陽 > 第1245章 齊永林談經濟政策,於偉正感受益匪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媳婦鄧曉陽我叫李朝陽 第1245章 齊永林談經濟政策,於偉正感受益匪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市委書記於偉正直接說道:「永林市長,您的意思是現在所有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就業問題?」

齊永林笑著搖了搖頭,將手中的筷子輕輕擱在碟邊,拿起溫熱的毛巾擦了擦嘴角,動作從容不迫。他身體微微後仰,靠在椅背上,目光掃過於偉正和張慶合,帶著幾分領導看待下屬的寬容笑意。

「偉正啊,你們這些政工出身的乾部啊,」齊永林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曆經滄桑的沉穩,「就喜歡咬文嚼字,總喜歡啊把簡單的問題說複雜。」他想了想,彷彿在尋找最貼切的表述,「其實啊,剝去所有外在的包裝,經濟活動的本質,或者說人類社會最基礎、最核心的矛盾,從來就隻有兩個:一是生存,二是發展。生存是前提,發展是延續。市場經濟也好,計劃經濟也罷,都是手段,是工具,目的是為瞭解決這兩個核心問題。」

他端起酒杯,卻沒有喝,隻是看著杯中微微晃動的酒液,繼續深入淺出地闡述:「計劃經濟就是卷分配,更側重於『分蛋糕』,講究的是公平分配,確保大家都能活下去,這是解決生存問題的一種嘗試。而市場經濟就是卷生產,更側重於『把蛋糕做大』,強調的是效率,是激發活力,這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主要路徑。我們現在搞改革開放,轉向以市場經濟為主,不是說分配不重要了,而是認識到,當蛋糕太小的時候,無論怎麼分,大家都難以吃飽,更談不上吃好。隻有先把蛋糕做大了,纔有資格談更公平、更合理的分配嘛。」

於偉正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慢慢點燃一支煙,深吸了一口,煙霧緩緩吐出。他聽著齊永林的侃侃而談,內心確實受到觸動。

作為市委書記,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但齊永林這番提綱挈領的概括,將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一下子提升到了哲學層麵,視野開闊,邏輯清晰。他不禁暗自感慨,齊永林不愧是名牌大學經濟係出來的高材生,理論功底紮實,對政策的理解遠超常人。自己雖然也在努力學習經濟工作,但很多時候確實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抓不住最本質的規律。齊永林寥寥數語,彷彿撥雲見日,將上層設計的深層邏輯和長遠考量揭示得清晰透徹。

於偉正與身旁的張慶合交換了一個眼神,兩人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同樣的感慨。張慶合端起酒杯,於偉正也默契地舉杯,兩人輕輕一碰,都沒有說話,將杯中酒一飲而儘。這一杯酒,像是無聲的共識,既是對齊永林真知灼見的敬佩,也夾雜著一絲對自身知識結構短板的清醒認識,甚至還有對這位即將離開的搭檔複雜才華的惜彆之情。

齊永林又是幾杯酒下肚,言辭間也少了幾分平日的拘謹,多了幾分直抒胸臆的酣暢。他夾起一筷子清炒豆芽,邊吃邊說:「我們總講為人民服務、為群眾服務,口號喊得震天響。其實啊,說一千道一萬,最根本、最樸素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吃飽飯、穿暖衣,過上安穩日子。回看曆史,為什麼幾千年來社會總是治亂迴圈,動蕩不安?歸根結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解決好最廣大群眾的吃飯問題。但是,這幾年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普通群眾都能吃飽飯的問題,是極有可能被徹底解決的,翻看五千年的曆史,這是第一次啊。」

他放下筷子,目光變得深遠起來:「所以我說,當前我們最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就是這個『發展問題』。當然,我說的『吃飯和生存』,不僅僅是字麵上的填飽肚子,而是泛指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生存尊嚴和發展機會。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生產力水平太低了,創造的財富總量有限。」

張慶合深有同感地點點頭,介麵道:「永林市長這話說到根子上了。真正的生產力大解放,確確實實是改革開放以後這些年才發生的事情。回想五六十年代,物資匱乏到什麼程度?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吃不上個白麵饃饃,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啊。」

「是啊,」齊永林歎了口氣,語氣帶著曆史的反思,「但是,我們也要承認,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和一些領域,步子邁得有點急,或者說,缺乏經驗,確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重複建設、投機倒把、資源浪費、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等等。因為我們以前沒搞過市場經濟,很多東西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難免踩坑、交學費。」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堅定,「所以,高層現在提出要治理整頓,深化改革開放,對經濟進行適當的宏觀調控,這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這不是開曆史的倒車,恰恰相反,這是為了糾正前期探索中出現的偏差,把方向擺得更正,把基礎打得更牢。隻有方向對了,底盤穩了,將來才能更好地踩油門,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不然的話,如果沿著有偏差的道路一路狂奔,等到問題積重難返,那時候再想調整,代價將是難以想象的,我們可能承受不起……」

齊永林又就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治理整頓與深化改革的關係等問題,深入淺出地談了十多分鐘。他結合東原市的實際,分析了當前部分國企經營困難、鄉鎮企業發展瓶頸等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並預測了未來幾年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機遇。

於偉正聽著齊永林係統性的分析和富有前瞻性的判斷,內心受到的震撼一波接著一波。他作為曾經的組織部乾部,雖然和齊永林在同一個班子共事多年,開過無數次會議,但像今天這樣,聽到齊永林如此坦誠、如此深入地剖析經濟問題、闡述施政理念,還是第一次。這讓他對這位即將離任的前任市長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認識。原來在他沉穩甚至有些低調的外表下,竟藏著如此縝密的經濟思維和開闊的政策視野。

齊永林再次端起酒杯,麵色微紅,語氣誠懇地說道:「於書記、張市長啊,說句心裡話,你們兩位領導,我老齊都很佩服。」他頓了頓,目光在於偉正和張慶合臉上停留片刻,「你們兩個,都是極為勤奮、極為務實的領導。啊,包括之前的鐘毅書記,包括周鴻基秘書長,都是心裡裝著群眾、踏實乾事的好乾部。這一點,我擔任市長的時候,和你們比起來,在某些方麵確實自愧不如。我和你們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於偉正笑著擺了擺手,語氣真誠:「永林,你這就太謙虛了。你擔任市長期間,正是咱們東原打基礎、謀發展的關鍵時期,很多工作都開創了新局麵,成績有目共睹。可以說,那是東原發展最好的階段之一。」

齊永林笑了笑,帶著點實事求是的分析口吻:「從各項經濟指標的增長來看,我那幾年和慶合市長現在主持政府工作時期,確實不相上下,都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不過,我占了兩點便宜:第一是趕上了國家政策大環境比較寬鬆的好時機,第二嘛,」他略顯得意地用手指點了點自己的太陽穴,「在經濟工作的具體謀劃和提前佈局上,我可能稍微多動了一點腦筋,抓住了一些機遇。」

他馬上又用指關節敲了敲桌麵,補充強調道:「當然,在咱們這體製下,乾任何工作,首要的還是吃透政策、緊跟政策。政策纔是決定一個地區、一個企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脫離了政策軌道,能力再強也寸步難行。」

於偉正非常認同地點了點頭,說道:「這是至理名言。脫離了政策談發展,那就是無頭的蒼蠅,盲目亂竄,不僅事倍功半,還可能犯方向性錯誤。」

齊永林今天興致很高,話裡帶著老領導即將離任、不吐不快的直率,也帶著幾分點撥的意味:「偉正,慶合市長年紀到了,馬上就要退休,有些話我就不當著他的麵多說了。單說你,於書記。你認為,管理咱們東原這麼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市,光靠你個人嘔心瀝血、晝夜操勞,能解決多少問題呢?」

他自問自答,語氣肯定:「做領導,特彆是做主要領導乾部,關鍵不在於自己事必躬親,而在於如何把班子帶好,把隊伍盤活,把下麵各級乾部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怎麼調動?我覺得,以前財政局局長羅明義有個觀點雖然直白,但很有道理,那就是要讓乾部們得到實實在在的激勵。你不解決乾部的實際困難,不讓他們看到希望、得到實惠,他們怎麼能有持久的動力去為地區發展拚命?」

齊永林越說越深入:「乾部也是人,也有家庭,也要生活,也希望過上體麵、有尊嚴的日子。如果一個地方的乾部隊伍普遍清貧,生活拮據,那他們怎麼能有充沛的精力去謀劃發展、服務群眾?又怎麼能抵擋住那些不正當利益的誘惑?我這不是提倡『高薪養廉』那個說法,我是主張,應該讓我們的乾部,特彆是那些踏實乾事、做出貢獻的乾部,能夠通過合法的收入,過上相對體麵、安穩的生活。這本身就能解決很多潛在的矛盾和問題,能讓他們更專注於工作。所以啊,兩位領導,眼光要放長遠,要從製度建設層麵,從激勵機製層麵,去謀劃如何更好地調動人的積極性。這纔是治本之策。」

張慶合一直非常認可齊永林的經濟工作思路和務實風格。今天聽了齊永林這番關於乾部激勵與地方治理關係的深入闡述,內心更是感觸良多,確實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豁然開朗之感。

於偉正端著酒杯,由衷地說道:「永林啊,不瞞你說,你今天講的這些體會和認識,特彆是關於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見解,對我很有啟發,很有指導性啊。」他內心確實認為齊永林是有真才實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很突出。不過,在於偉正看來,齊永林在東投集團的工作也並非完美無瑕,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在他的主導下,東投集團某種程度上成了獨立王國,對市委市政府的一些決策部署,有時存在選擇性執行甚至陽奉陰違的情況,使得這個最大的市屬國企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市委的有效監管。這也正是於偉正當初要堅持派賈彬去擔任東投集團黨委書記的重要原因。隻是於偉正沒想到,齊永林棋高一著,竟然找到了省經貿總公司這個更高的平台實現躍升。

此刻,於偉正內心甚至閃過一個念頭,是否可以考慮挽留齊永林,讓他繼續留在東原,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他很快理性地壓了下去。畢竟,對於齊永林個人而言,到省經貿總公司擔任一把手,平台更大,級彆提升至正廳,這是難以拒絕的進步機會。而且,省經貿總公司的體量和影響力,十個東投集團也比不上。於偉正作為市委書記,不能也不應該阻擋乾部個人的合理進步。

於偉正帶著推心置腹的語氣,虛心請教道:「永林,說實話,從內心來講,我是不希望你離開東投集團的,東原的發展需要你這樣的專家型領導。但是,到省經貿總公司能解決你的待遇和級彆問題,平台更高,視野更廣,我於偉正不能,也不會擋你的路。不過,在你離開之前,有件事我想聽聽你的建議,希望你務必坦誠相告啊。」

齊永林有些好奇地看著於偉正:「偉正啊,我都快是要走的人了,還有什麼事情需要我答應?你儘管說。」

於偉正身體微微前傾,神色認真:「永林,你覺得,我們東原市,下一步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發展、跨越式發展,突破口在哪裡?關鍵要靠什麼?」

齊永林聞言,感慨地笑了笑,先打了個預防針:「偉正,慶合,我下麵說的話,可能有點直,你們聽了可彆生氣。」他見二人都表示但說無妨,便繼續道,「我剛才講了,群眾是創造曆史的主體。這句話不是空話。對我們地方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管』得太多太細,而是如何更好地『放』。隻要給基層、給企業、給群眾鬆綁,創造寬鬆、公平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乾預,他們的創造力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他針對性地說道:「現在我最擔心的一種傾向是,有些同誌思想一下子轉不過彎來,總覺得政府不插手、不管理,企業就辦不好,經濟就搞不活。我不知道這種觀念從哪裡來的?有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早就講過,要『實事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的領導乾部中,有很多有才乾的人,但論起具體的企業經營、市場競爭,那些一線的企業家、管理者往往比我們更懂行、更敏感嘛。所以啊,為政之道,有時候『無為』勝『有為』,重要的是劃定清晰的『紅線』和『底線』。」

齊永林的觀點,確實顯得有些超前。於偉正和張慶合聽著,雖然覺得有道理,但聯想到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種種複雜情況,一時都有些難以完全接受。

於偉正笑著打了個圓場:「哎呀,永林啊,你這話聽起來,又有點要脫離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意思嘛。」他試圖用玩笑緩和一下氣氛。

齊永林也笑了:「偉正,你又給我上綱上線了。我強調的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遵守法律法規絕對不動搖。我說的是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乾預。東原市有上千萬的人口,管著一千萬人的吃喝拉撒,擔子很重。但是啊,世界上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管理模式能管住上千萬人的所有經濟活動。政府的核心職能,是製定好的規則,維護公平的秩序,當好『裁判員』,而不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你把政策底線劃清楚,獎懲機製建明白,然後大膽放手,誰出了問題就嚴格依規處理誰,這樣可能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於偉正知道今天主要是為齊永林餞行,不宜在具體施政理念上有過多爭論,便適時地將話題拉回到具體人事安排上,帶著請教的語氣說道:「好啊,永林,你的這些宏觀思考我們下來再慢慢消化。現在談個具體問題,東投集團下一步的發展,確實需要一個懂經濟、善經營、能扛事的一把手啊。以你對東投集團的瞭解和對我市乾部隊伍的熟悉,你覺得,誰是比較合適的總經理人選?我想聽聽你的真實想法。」

齊永林意味深長地看著於偉正,不自覺地笑了起來:「偉正啊,你這不會是明知故問吧?拿老同誌開涮啊。東投集團下一步的班子,誰當一把手,不是明擺著的事情嗎?你讓賈彬都已經擔任黨委書記這麼長時間了,現在再來問誰當總經理,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

於偉正倒是表現得很坦誠,推心置腹地說:「賈彬同誌擔任黨委書記,是市委從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角度通盤考慮作出的決定嘛,這一點是明確的,也是正確的。但是,根據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精神,下一步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企分開,黨政分離嘛。賈彬同誌是優秀的黨務工作者,但讓他同時擔任總經理,主持具體的生產經營業務,不是最佳選擇。我的考慮是,黨委書記和總經理由不同特長的同誌分彆擔任,形成合力。」

張慶合道:「書記啊,是這個佈局!」

聽到於偉正明確表示不打算讓賈彬兼任總經理,齊永林愣了一下,他看得出於偉正當著張慶合的麵,這話不是隨便說的,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齊永林確認道:「你真的不打算安排賈彬擔任總經理?」

於偉正語氣肯定:「永林同誌,這麼重要的人事問題,我怎麼會開玩笑?組織上選人用人是極其嚴肅慎重的事情。賈彬同誌人很不錯,原則性強,黨務工作經驗豐富,是個好同誌。但是,東投集團是東原最大的國有投資平台,資產規模大,業務涉及麵廣,市場化程度高,它的經營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全市的經濟大盤子,其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區縣。因此啊,在總經理這個關鍵崗位上,市委必須挑選一位真正精通企業經營管理、熟悉市場運作規律、能夠帶領東投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突圍的同誌來擔任嘛。」

齊永林鄭重地點了點頭,倒是覺得於偉正還算是有些底線。他沉吟片刻,再次試探道:「不知道於書記心目中,有沒有比較中意的人選啊?」

於偉正坦然說道:「不瞞你說,關於東投集團總經理的人選啊,我和市長之前確實還沒有形成非常明確的一致意見。正因為如此,纔想聽聽你這個老市長、老專家的建議。你對東原的乾部,特彆是經濟戰線的乾部,應該比我們更瞭解。」

齊永林見於偉正態度誠懇,便也擺開坦誠交流的架勢,他調整了一下坐姿,雙腳自然分開,挺直了腰板,說道:「好,既然書記讓我說,那我就談談我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僅供你們參考。」他略作思考,先從集團內部談起,「如果從東投集團內部來看,胡曉雲和羅明義這兩位副總,業務能力都比較強,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應該都具備獨當一麵的潛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