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西遊之方寸山二師兄 > 第529章 自強應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西遊之方寸山二師兄 第529章 自強應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旃檀功德佛證道大覺,成為瞭如來佛祖之後的又一真聖佛祖。

未來,還會有取經人,但,那些隻會是旃檀功德佛的度世化身,不複為西天拜佛的修佛者。

由於神退人進,原本的三個徒弟一個白龍馬,全部都會消失。

這一場取經,將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法。

人仙道大興,三界之內,不再講靈山大雷音寺,講的,隻是西方極樂世界,與彼岸解脫。

旃檀功德佛對來恭賀的眾多真聖躬身行禮,禮節周到,這並非他喜禮,而是大覺之心,應世普渡,不因分彆心和自我拘束。

入鄉隨俗,主動入世,他從不憚於和光同塵。

由於他本就有佛號,因此證道大覺之後,旃檀功德佛保留了佛號,加了佛祖號。

因為有些交情,李海益代表方寸山,送了一根菩提樹枝。

開悟智慧,增長見識。

李海益作為準大覺,在為旃檀功德佛祖高興之餘,也在尋找自己的證大覺之契機。

“導人自強?負山度心佛,我曾聽我佛如來講法,說你曾負四山道場度佛,分彆載大智、大悲、大願、大行超脫彼岸,從苦海解脫?”

旃檀佛祖對李海益指點道:

“或許,你可去尋四大菩薩,問問自強大覺之法!”

李海益聞言思忖半晌,心中靈光閃爍,覺得此言有理。

實際上,能尋得證大覺之契機的方法,當然不止一種。

當年,李海益指點孫悟空在心光混沌之中證道,代旃檀功德佛祖行了師責,如今,旃檀功德佛,就指點李海益去尋四大菩薩,算是回了這份因果。

李海益並不在乎成道契機來源,反正,他和天庭、道門、佛門關係都算不錯,因果糾纏都不淺。

這點因果,不是大事。

成道恭賀禮畢,李海益跟著,就去尋觀世音菩薩去了。

當年,觀世音菩薩,曾經與李海益有些交集,參與西遊,還是她引導的。

如今上門求教,觀世音菩薩沒有半點推脫:

“人皆有向善之心,既然居士來我處尋覺證,我自當隨緣化渡。說起來,我這裡有一篇《大悲咒》,讚歎廣大圓滿無量大悲心陀羅尼經,你若能負此經,或可助你渡人自強,覺證圓滿!”

說完,有大悲觀自在菩薩之稱的觀世音菩薩,就念誦起了大悲咒。

一字一頓,經文凝成心咒,刻入李海益慧光之內,化作一座山形咒塔,浮沉不定。

原本分出的負山分身,與本體之間的聯係,越發緊密,似乎,有回歸之象,但又不是真的回歸,而是一種,更加深層次的轉化。

九九八十一日之後,李海益起身,躬身謝過觀世音菩薩傳咒。

轉身離開,去尋第二位,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為大願菩薩,他看到李海益,並無多言,隻是口中咒文一轉,念誦起了《地藏本願經》。

與觀世音菩薩一樣,這經文,含大願真意,刻入慧光心海,凝成一大願塔山。

其後,李海益去尋大行菩薩普賢尊者,得了《十大願行咒》,也就是《普賢菩薩心咒》。

三咒經入心,李海益感覺,負山分身,化作了一道似有似無的特殊存在。

想起之前菩提祖師對佛門功行的介紹,李海益心中有了猜測。

似乎,四大菩薩是幫著他把負山分身,煉成了一道應身。

引渡自強之心,這正好是隻求來世的佛門,最欠缺的東西。

如今,李海益所證自強之心,似乎恰好彌補了佛門缺陷。

怪不得四大菩薩願意幫忙,原來,就和孫悟空在心光混沌之中覺悟證道,會留下巨猿混世神界這一有益變數一樣。

李海益借佛門咒經覺證,也會留下自己的大覺功果應身。

“之前,都是我一箭雙雕,沒想到,被人給算了一道!哈哈,不過無妨,如此,因果恒平,倒也是一樁美談!”

當年,菩提祖師化名須菩提,於如來處學佛,留下瞭解空第一的名號,對佛門經論,也有功果。

雖然後來菩提祖師學通三教,已然不拘泥於佛道。

但在佛門留下的高論,至今仍在。

如今,輪到李海益了。

想明白怎麼回事之後,李海益灑脫一笑,心中欣喜。

自己的大覺之心,看來是被佛門看透了。

不過,那又如何。

這三界之中的大覺金仙,都在主動推行自己的大覺之心,因為,此心不滅,大覺不滅。

這本就是一樣修行功果,佛門願意幫著傳播,是好事。

最後一站,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處。

之所以,最後拜訪這一位。

主要是與李海益修行的根本法有關。

李海益以智慧法入門,《菩提長生功》凝慧光,漲智慧,後來又以天罡慧心劍為本命法寶,與文殊菩薩,多有契合之處。

四大菩薩的順序,對於每一個修行者而言,都是不一樣的。

李海益覺己之心最強,因此大悲之念最孱弱,第一個尋觀世音菩薩,就是為了補足覺眾生之不足。

隨後是尋地藏菩薩,大願有根,雖弱但存。

願不大,但李海益做的卻不少,因此第三位去尋普賢菩薩。

這智慧分辨,最被李海益看重,因此最後來尋文殊菩薩。

如此,大悲、大願、大行、大智,四大功行平衡自洽,與所覺之自強大覺之心共鳴。

李海益隻覺四大本心內斂聚合。

以自強為核心,重新蛻變。

然後,以不可思議之速度,快速擴張。

四座經咒塔山,不斷複製。

負山分身本在彌勒佛身旁聽經。

忽然,化光消散在原地。

半晌之後,又凝回原形,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但又似乎,完全不再是一個東西。

作為本體的李海益知道,如今,他已經沒了分身。

有的,隻有一個應身。

這應身應眾生所求而生。

但有自強之心,即可引負山應身載渡。

此應身隨緣化渡,可引動自強之念,化去頹廢自棄之念。

雖不能帶來任何神通法力,但卻能給人以動力,補足了佛門隻求來世,不求今生的邪念。

當然,李海益畢竟不是佛門修行者,此應身,並不繫結佛門修行之人。

之前太上老君給封了道祖道號,加上天庭的正通大帝號。

持負山佛號,或持道號、大帝尊號,均可引動此應身。

但,道門本就有“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的理念,不缺這一道自強之心。

而三界天庭,更是天行有常,自強不息,根本不需要李海益以大覺之心強調。

真正受益的,確實主要是佛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