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在上 第135章 135【觀海潮】
135【觀海潮】
揚州,運司街。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便坐落於此。
街口南北兩端設圈門拱衛,北為拱極門,南立迎熏門,東邊還有一座賓陽門,三座圈門由高牆相連,如甕城一般將鹽運司環護其中。
衙署外牆以青磚砌築,黏合糯米汁與白灰,底部密植木樁加固,門樓高逾三丈,森嚴如堡壘。
台灣小說網→????????????????
正門為三開間門廳,門楣懸黑漆匾額,鐫「兩淮鹽運使司」六字。門前踞一對石獅,怒目卷鬣,爪按繡球,威嚴肅穆。
鹽運使乃從三品高官,比正四品的揚州知府高,因此鹽運司衙門的規格建製比揚州府衙更高一籌。
入轅門後,衙署內部大抵分為三片區域,其一是以運使正堂為核心的政務區,其二是同知丶副使丶判官等屬官的值房和居所,其三則是後院機要禁地,鹽運司的內宅藏於其中,院中鑿池引來小秦淮河的活水,又有太湖石迭山造景,頗有雅緻氣韻。
正堂之上,一位中年官員端坐主位,他身後懸著「鹽政重地」匾額,其人須髯莊重,眉眼深邃,身著蠶綢錦袍,腰懸三品雲雁紋銀牌。
他便是兩淮鹽運使許觀瀾,表字仲泓,蘇州府人氏,時年四十八歲。
先帝朝景雲二十四年殿試,許觀瀾高中二甲進士,後曆任翰林院庶吉士丶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丶浙江鹽法道道員丶兩淮鹽運司同知,於太和十三年升任兩淮鹽運使。
除去最開始在翰林院的幾年,許觀瀾大半輩子都在和鹽政打交道,兩淮鹽場在他的打理下日漸興旺,如今逐漸逼近大燕鹽稅的四成,可謂勞苦功高,朝中傳聞他極有可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雖說前程一片光明,而且他在這座揚州城內是排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