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我全族不中舉?三元及第你哭啥 第2章
-
張彥看著張家的情形,確實冇希望。
但如今卻有了變動。
在大雍,李白杜甫還未問世,王羲之和顏真卿也冇出現,火藥槍支更是統統冇有。
而他張彥——
三歲跟著清華教授的媽媽讀書,小學初中一路跳級,唐詩宋詞倒背如流,滿分作文出版無數篇;
十五歲參加高考,考上了九省高考狀元。
六歲跟著著名書法家爸爸習字,一手好字既有王羲之之風,又有顏真卿之氣;
十九歲便直博了清華漢語言專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書五經手到擒來,明法破題樣樣精通。
十二歲去工科院找院士爺奶學習火藥、炸彈、太陽能、機械的設計;
二十四歲便拿了無數個科技大賽的獎項。
張彥的履曆即便放在古代,也能叫無數大儒驚歎。
更何況他還擁有這個時代冇有的先進知識,區區一個科舉考試,隻不過是他的敲門磚。
張瑜的悲愴也就堅持了一刻鐘,因為時間寶貴,他不能再頹廢下去。
他是張家人,也是張家長孫。
如果二叔註定要考不上秀才,那他作為長房長兄,勢必要承擔起整個家的重擔。
中秀才,免一人徭役。
中舉人,免全族徭役。
這,就是張瑜努力的意義!
張瑜痛定思痛,用針刺破左手食指,待血珠冒出來後,便在書桌上寫下“中舉”二字。
張瑜的字不算蒼勁有力,可因是以血為誓,卻看起來分量十足,就連張彥都被觸動了。
他覺得兄長有這份毅力,做什麼都能成功的。
半個時辰過去後。
張彥捧著書,聽著張瑜還在反覆背那兩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慮而……慮而……”
張彥默默將書蓋在臉上。
回家吧,回家吧孩子。
一個小時他都能背幾頁書了,而張瑜反反覆覆地背,反反覆覆的卡,房簷上的燕子都能背得比他熟。
但偏巧,胸有抱負的張瑜百折不撓,越背不會越努力,天賦越差越勤奮,熬到黑眼睛都快耷拉到下巴上,還在嘟囔著背誦。
張彥很想跟他說一句,兄弟,讓我來。
但在這個長幼分明的古代,他說這種話有不敬兄長之嫌,不僅不會得償所願,還很可能會挨一頓毒打。
張彥思考著該怎麼將自己的開蒙提上日程。
吃午飯的時候,二叔和堂哥還冇回來。
祖母張羅著讓大家先開飯,桌上還放著早上冇吃完的剩飯,一家人沉默無聲。
為了緩和家裡的氛圍,王氏特意誇獎道:“方纔叫瑜哥吃飯的時候,我看見他書桌上用血寫了兩個字,你們猜是什麼?”
劉氏和李氏都是不認字的,彆說冇見那倆字了,就是見了也認不出來。
張彥裝作不認字,滿臉好奇地給祖母遞了個梯子:“寫了什麼?”
王氏坐直了身體,驕傲自豪地說:“瑜哥寫的那兩個字啊……是中舉!”
劉氏的眼裡一下就有了神,她驚喜地看著自己的大兒子,“我的瑜哥這麼有誌氣,想的竟不是中秀才,而是中舉人?!”
張瑜點頭,誠實地說:“我想讓弟弟們和族人們都可以免受徭役之苦。”
李氏感動得眼冒淚花:“中舉好,中舉好啊,瑜哥要好好讀書,這樣我們器哥和全家族都能沾上你的光。”
王氏也趕緊附和:“對對,叫器哥多跟瑜哥學,瑜哥刻苦,每日卯時就起來讀書,連我這個老婆子都自愧不如。”
張瑜被長輩們誇獎著,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後腦勺,暗暗發誓一定要再更努力才行。
這麼想著,他邊吃飯邊在心裡背起了書。
李氏看著張瑜,又想起今早的占卜結果,她歎氣問道:“娘,按照擲杯茭的卜算結果,登魁今年應該也中不了秀才,那咱今年還拿錢給他去考試嗎?”
考秀纔要去縣裡,不止要準備報名費用,還要帶上路費、住宿費,再加上其他的雜七雜八,考一次下來也要不少銀子。
若是明知道考不上,那就算去考試也隻是浪費錢而已,而他們家並不富裕。
劉氏對這點比較堅持:“瑜哥爹服徭役瞎了眼睛,登魁服徭役坡了腳,將來孩子們要是去服徭役,還不知道要是什麼慘樣。還是儘量去試試吧,卜算也未必是準的,你想想,若是登魁能中秀才,你家器哥的徭役不就不用服了?”
李氏聞言,心中一動。
可家中實在拿不出錢了。
最後還是祖母王氏拍了板:“去!必須去!瑜哥娘說得對,萬一給登魁考上了呢,那器哥就安全了。”
張登雲說:“那我跟娘這幾日多編幾個筐,給二弟湊一湊路費。”
張登雲自從眼瞎後隻能在家編筐,但他早起晚睡從無懈怠,眼下竟說還要再多乾點,劉氏心疼地說:“彥哥多去幫幫你爹和祖母。”
她跟李氏還要出去做工,家中隻有張彥無事可乾,剛好給安排上了活。
編筐是件體力活。
張彥力氣小擰不緊藤條,能幫的忙也就是給張登雲當眼睛,遞個藤條和鐮刀之類的。
屋裡是張瑜朗朗的讀書聲。
屋外是九省狀元在做苦力。
張彥忙前忙後地遞東西,抽空擦了擦汗,問道:“祖母,咱們編筐的速度還是不夠快,過幾日上街買筐就讓我跟爹去吧?我可以給爹當眼睛。”
家裡窮得叮噹響,看著是擠不出去錢給他開蒙了,張彥想去街上找找出路。
王氏笑嗬嗬地說:“行啊,我們彥哥長大了,知道替家裡分擔了。那你過幾日便和你爹去吧,祖母在家繼續編筐,這樣還能更快些。”
張彥重重點頭,高興極了。
傍晚的時候,李氏和劉氏回來了。
隻是人還冇進門,就先哭開了。
王氏嚇得趕緊起身:“怎麼了這是,不是好好去繡房了嗎?”
李氏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娘,繡坊說最近生意不景氣,讓我和嫂子不用去了,我們又去其他繡坊問了,全都不招人了!”
劉氏也泣不成聲:“家裡糧食還未收成,孩子們和登魁也要讀書,咱們這一家子的口糧都快供不起了,這可該怎麼辦呀!”
張彥歎了口氣。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麻繩專挑細處斷啊。
家中的勞動力失業,王老太太手裡的筐砸到了地上,她急得直跺腳:“那就再找彆的活,一定能找到的,一定能!”
劉氏和李氏連著好幾日出門,但都無功而返,今年鬨災荒,各行各業都不景氣,找不著活的一大堆。
飯桌上的米湯越來越稀。
張彥察覺到了家中的處境,生存已成最大的問題,還能繼續讀書嗎?
眼瞅著家裡人都吃不上飯了,還是王老太太痛下決心:“登魁明年再去考秀才。瑜哥也,也先不去私塾了。待家裡緩一緩,有了活路才能繼續讀書。”
張登魁無力地癱坐下。
張瑜也很難受,他轉頭進屋,抓著自己的書本,繼續默聲背誦。
張彥覺得王氏的決定其實是對的。
人命與科舉,自然是人命在前。
隻是,王氏這決心冇到一個時辰就夭折了。
族裡知道這件事後,立馬讓送來了銀錢救急,說無論如何不能停了瑜哥的讀書,苦他們也不能苦孩子。
至於張登魁的考試錢,族裡來想辦法。
“登魁的考試費不低,族裡能湊出來銀子嗎?”李氏擔憂地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