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人在天庭,剛成昊天! 第193章 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的烽煙尚未完全散儘,長江水麵上仍漂浮著焦黑的船板與殘破的旌旗,空氣中彌漫著煙火與血腥混合的刺鼻氣味。
然而,一場決定天下格局的大戰,已然以孫劉聯軍的輝煌勝利告終。
曹操北遁,留下的是荊州權力地帶的巨大真空,以及驚魂未定、亟待安撫的荊州士民。
夏口,聯軍大營。雖得大勝,營中卻彌漫著一種複雜的氣氛。
江東將士固然歡欣鼓舞,但看向劉備軍方向的眼神中,也多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審視與忌憚。
周瑜更是心緒難平,他本想藉此戰樹立江東絕對權威,甚至順勢吞並劉備勢力,卻沒料到諸葛亮與林凡竟有如此鬼神莫測之能,讓劉備集團在此戰中聲望達到了繁體。
中軍大帳內,孫權設宴慶功,觥籌交錯,表麵上其樂融融。
酒至半酣,周瑜舉杯,目光似無意地掃過劉備身旁的諸葛亮與林凡,笑道:「赤壁大捷,全賴諸位用命。如今曹賊敗退,荊襄之地,百廢待興。我主吳侯,有意替劉豫州分憂,派遣精兵,協助安撫荊州各郡,尤其是那南郡要地,以防曹軍捲土重來。」
此言一出,帳內氣氛頓時一凝。劉備笑容微僵,關羽、張飛更是麵露怒色,手按劍柄。這分明是要趁機搶奪荊州地盤!
就在劉備欲開口婉拒之際,諸葛亮卻搶先一步,舉杯淡然回應:「周公瑾美意,亮代我主心領了。然,荊州本乃劉景升基業,今景升雖逝,然公子劉琦尚在,更有我主劉皇叔以叔父之名,奉詔安撫。若勞動江東兵馬,恐惹人非議,謂我主不能保境安民,亦恐寒了荊州士民之心。且曹軍新敗,元氣大傷,短期內無力南顧。安撫之事,我主與劉琦公子,自有安排,不勞都督費心。」
諸葛亮話語平和,卻綿裡藏針,牢牢占據了大義名分(劉琦正統,劉備叔父),點明瞭利害(江東介入會失荊州人心),並暗示己方有能力處理。周瑜被噎得一時語塞,臉色微沉。
孫權見狀,哈哈一笑,打了個圓場:「公瑾亦是出於好意。既然玄德公已有安排,孤便放心了。來,滿飲此杯,慶賀大捷!」
宴席在一種微妙的氛圍中結束。
回到自家營寨,劉備麵有憂色:「孔明,今日席間,周公瑾之意,昭然若揭。隻怕他不會輕易放棄荊州。」
諸葛亮從容道:「主公勿憂。周瑜雖智,然我占儘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乃抗曹大義;地利,我軍現已控製荊南四郡及江夏部分,更有雲長扼守樊城;人和,荊州士民之心多向主公。周瑜若強行用兵,師出無名,必遭反噬。」
林凡也道:「經此一戰,江東亦需休整,短期內不敢輕啟戰端。當前首要之務,是迅速鞏固我們在荊州的實際控製,將勝利果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力量。」
劉備深以為然:「二位軍師所言極是。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諸葛亮成竹在胸,條分縷析:「第一,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主公自領荊州牧,昭告天下,名正言順執掌荊州大義。第二,迅速接管荊南四郡,並派兵接收襄陽等江北要地。蔡瑁已隨曹操北逃,襄陽群龍無首,正是時機。第三,厚賞將士,撫恤傷亡,招攬流民,恢複生產。新政之策,當儘快推行至新掌控的郡縣。第四,密切監視江東動向,尤其是周瑜所部。」
計議已定,劉備集團立刻高效運轉起來。
諸葛亮親自執筆,以劉琦和劉備的名義,起草安民告示,頒布一係列輕徭薄賦、鼓勵耕戰的政令,並派出得力乾員,前往各郡縣接管政務。
林凡則與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整頓軍馬,準備北上接收襄陽等地。
他更以神通暗中巡視新掌控的區域,以神識感知是否有殘餘的曹軍細作或不安定的因素,確保接收過程順利。
一日,諸葛亮與林凡一同巡營。隻見營中秩序井然,將士們雖經大戰,卻士氣高昂,傷兵得到妥善照料,繳獲的物資登記造冊,分發有序。新歸附的荊州兵也與劉備舊部融洽相處,共同操練。
行至傷兵營,諸葛亮親自檢視傷員傷勢,溫言撫慰,甚至親手為一名重傷的軍士換藥。
那軍士感動得熱淚盈眶,掙紮著要起身行禮,被諸葛亮輕輕按住。
「皆為匡扶漢室而傷,乃真壯士也,何須多禮?」諸葛亮語氣溫和,卻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
林凡在一旁看著,心中暗讚。諸葛亮不僅謀略超群,更深知「攻心為上」的道理。他事必躬親,體恤下情,這正是在一點點夯實劉備集團的根基。
巡營完畢,兩人登上營旁一處高坡,放眼望去,長江如練,荊楚大地沃野千裡。
「荊州之地,雖經戰火,然根基猶在。」諸葛亮羽扇指向四方,「北據漢、沔,利儘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今已為主公所得,若能善加治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正是《隆中對》戰略的初步實現。林凡點頭,補充道:「然江東周瑜,絕非甘居人下之輩。巴蜀劉璋,闇弱無能,亦是我等下一步目標。天下三分之勢雖現,然路途依舊漫長。」
諸葛亮頷首,目光深邃:「不錯。下一步,便是要在這鼎立之勢中,為我主謀取最大的主動。荊襄需穩,巴蜀需圖。林兄,前路漫漫,你我仍需攜手同行。」
夕陽的餘暉灑在兩人身上,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
身後,是逐漸安定下來的荊州營寨;前方,是依舊撲朔迷離的天下大局。
但有了赤壁的勝利,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有了明確的戰略,劉備集團這艘航船,已然駛出了最險惡的激流,正向著更廣闊的天地,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