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人在天庭,剛成昊天! 第89章 泉州保衛戰!
泉州城頭日月龍旗飄揚,城內「鬥地主、分田地」的浪潮方興未艾。這半個月,對剛剛光複的泉州而言,是翻天覆地的半個月。
朱元璋坐鎮府衙,以鐵腕與懷柔並濟的手段,迅速穩定著城內的秩序。
清算劣紳、分配田產的行動贏得了底層民眾的狂熱擁護,而他對投降衙役、小吏的寬大處理,以及迅速恢複市集、保障民生的舉措,也有效安撫了城中士紳和商賈的恐慌情緒。
一套以大明舊製為藍本,結合當前實際情況的臨時行政體係初步建立起來。
而城外,則由朱棣全權負責軍事整備。晉江石碑的神異、泉州光複的壯舉、以及「分田地」的實惠,如同最有力的征兵告示,吸引了周邊府縣大量對清廷不滿的青壯年前來投軍。
其中不乏一些隱匿鄉間的鄭氏舊部、習武的鄉勇,甚至還有少數對旗人特權早已心懷怨懟的綠營逃兵。
朱棣來者不拒,但求精不求濫。在徐達、常遇春這兩位堪稱史上頂級練兵大家的操練下,這五千新募之兵經曆了堪稱殘酷的短期強化訓練。
佇列、陣型、號令、基礎的劈刺格擋,以及最重要的——軍紀與信唸的灌輸。徐達從嚴治軍,法令如山;常遇春則以其身先士卒的勇猛感染著每一個士兵。
雖然時間倉促,裝備也大多沿用清軍繳獲的刀矛弓箭和少量火銃,但這支軍隊的精神麵貌與半個月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一股銳氣正在逐漸成型。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泉州易幟、龍旗再現的訊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傳遍了福建官場。福建陸路提督馬九玉聞訊,又驚又怒。
馬九玉,漢軍旗人,曾是清廷平定三藩之亂時的將領,以勇悍著稱。
他深知此事若處理不當,必將引起連鎖反應,動搖清廷在東南的統治根基。
更重要的是,泉州府庫中囤積著準備運往台灣的部分糧餉軍械,絕不容有失!
「區區草寇,安敢僭越稱明?簡直不知死活!」馬九玉在行轅中暴跳如雷,立刻點齊麾下精銳兵馬。
他手下這支軍隊,不少是參與過收複台灣戰役的老兵,實戰經驗豐富,裝備也較為精良,擁有相當數量的鳥槍、抬槍和劈山炮,戰力絕非之前泉州城內那些駐防的綠營老爺兵可比。
馬九玉親率八千步騎,號稱萬五,浩浩蕩蕩,殺氣騰騰地直撲泉州而來,意圖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碾碎這夥剛剛起事的「反賊」,重新將泉州納入掌控。
訊息傳來,泉州城內剛剛平複的氣氛再度緊張起來。
府衙內,朱元璋、朱棣與一眾將領齊聚。
「來得正好!」朱棣眼中非但沒有懼色,反而戰意高昂,「正愁沒機會讓新兵見見血!不經曆血火淬煉,終究是烏合之眾!」
徐達沉穩地點點頭:「殿下所言極是。馬九玉部雖為清軍精銳,但其遠道而來,我軍以逸待勞,且據城而守,並非沒有勝算。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好我們初戰銳氣,以及……城外複雜的地形。」
常遇春摩拳擦掌:「陛下,殿下,讓末將領一支兵馬,出城迎戰,先挫其銳氣!」
朱元璋目光掃過沙盤,最終定格在泉州城北一片丘陵與林地交織的區域——桃花山。這裡是通往泉州的必經之路,地勢起伏,不利於大軍展開,卻適合小股部隊機動伏擊。
「避其鋒芒,擊其惰歸。」朱元璋沉聲道,「馬九玉誌驕意滿,必輕視我軍。可在桃花山設伏,先以小股兵力誘敵深入,再以主力擊其側翼。」
「兒臣願往誘敵!」朱棣請命。
「不,」朱元璋搖頭,「你與徐達、常遇春統領主力,於桃花山預設陣地埋伏。藍玉、傅友德,你二人各領五百精銳,輪流襲擾敵軍,許敗不許勝,務必將其引入伏擊圈!俞通海,率水軍沿晉江策應,防備敵軍從水路迂迴,並隨時準備接應。」
「臣等領命!」眾將轟然應諾。
……
兩日後,馬九玉大軍抵達桃花山外圍。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馬九玉聽聞守軍竟敢出城迎戰,且一觸即潰,不由嗤之以鼻。
「果然是一群烏合之眾!傳令,全軍加速前進,今日便要踏平泉州,將這些反賊碎屍萬段!」
在藍玉和傅友德精妙的「表演」下,清軍前鋒部隊不斷遭到襲擾,每次交手,明軍都「狼狽」後撤,遺棄少許旗幟輜重。
這更加助長了馬九玉和清軍的驕狂之氣,大軍陣型在追擊中逐漸拉長、散亂,一步步被引入了桃花山腹地。
當清軍主力大部分進入預設的伏擊山穀時,一聲尖銳的箭哨劃破長空!
「殺!!」
伴隨著朱棣一聲令下,埋伏於兩側山林的明軍主力如同猛虎出閘!徐達指揮中軍壓上,常遇春親率敢死隊直衝清軍中段!
箭矢如雨點般落下,滾木礌石順著山坡轟隆隆砸下,瞬間將清軍隊伍截成數段!
「有埋伏!穩住!結陣!」馬九玉畢竟是沙場老將,雖驚不亂,大聲呼喝試圖組織抵抗。
然而,明軍的攻勢太過猛烈!尤其是常遇春率領的尖刀部隊,如同燒紅的鐵錐,狠狠鑿入了清軍陣型!
常遇春本人手持長槍,所向披靡,槍下無一合之將,其悍勇瞬間點燃了身後士兵的血性!
新兵們或許起初還有些緊張,但在看到平日操練他們的將軍如此神勇,看到身邊的同伴怒吼著向前,看到清軍在他們衝擊下人仰馬翻,那初上戰場的恐懼迅速被熱血和戰意取代!
他們回憶著操練時的陣型,跟著老兵的步伐,拚命地向前衝殺!
朱棣則指揮部隊,專門攻擊清軍試圖重新集結的節點和指揮係統。他手中的斷劍雖然不起眼,但每一次揮出,都精準地帶走試圖組織反抗的清軍軍官的性命。
戰鬥異常慘烈。清軍畢竟訓練有素,在經曆初期的混亂後,也開始憑借個人武勇和精良裝備進行反擊。
鳥槍的轟鳴,弓箭的嘶嘯,刀劍的碰撞,士兵的怒吼與慘叫,交織成一曲血腥的戰場交響樂。
這是一場意誌與實力的硬碰硬!明軍憑借高昂的士氣、出色的指揮和區域性的人數優勢,死死壓製著清軍。而清軍則依靠豐富的經驗和更好的裝備苦苦支撐。
關鍵時刻,徐達看準馬九玉帥旗所在,集中所有弩箭和少量火銃,進行了一輪齊射!
「保護提督大人!」親兵驚呼。
箭雨籠罩而下,馬九玉雖被親兵拚死護住,但帥旗卻被射倒,周圍軍官死傷慘重!
帥旗一倒,清軍本就搖搖欲墜的士氣終於崩潰!
「提督死了!」
「快跑啊!」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清軍開始成建製的潰逃。
「全軍追擊!勿要走脫了馬九玉!」朱棣見狀,立刻下令。
明軍將士士氣大振,如同決堤洪水,向著潰逃的清軍掩殺過去。常遇春一馬當先,死死咬住馬九玉的親兵衛隊。
最終,在晉江畔,俞通海率領的水軍適時出現,堵住了馬九玉的退路。前有追兵,後有水道,馬九玉見大勢已去,長歎一聲,不願被俘受辱,拔劍自刎於江邊。
主帥既死,殘餘清軍或降或逃,八千清軍精銳,至此全軍覆沒。
桃花山一戰,明軍以傷亡千餘人的代價,全殲福建陸路提督馬九玉部八千餘人,繳獲軍械、糧草、馬匹無數!
血與火的洗禮,讓這支初生的明軍真正蛻變成了一支敢戰、能戰的精銳之師!捷報傳回泉州,全城歡騰!朱元璋與朱棣的威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這場大勝,也如同一聲驚雷,徹底震動了整個大清朝堂。康熙皇帝的目光,終於不得不從西北的噶爾丹,凝重地投向了東南這片突然燃起的衝天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