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夢紅城 第160章 光明之路
水上飛機降落在達爾文港時,澳大利亞的烈日幾乎令人眩暈。林夢瑤踏上碼頭,手中緊握那隻承載著無數生命的行李箱。美軍情報官員已在等候,態度公事公辦而謹慎。
“林女士,麥克阿瑟將軍已獲悉您的情況。”領頭的軍官說,“請隨我們來,這裡不安全。”
車隊駛過達爾文塵土飛揚的街道,這座城市剛經曆日軍空襲不久,廢墟隨處可見,但生活仍在頑強繼續。林夢瑤注意到許多亞洲麵孔——華僑、菲律賓難民、東南亞各國流亡者,戰爭讓這裡成了奇怪的熔爐。
安全屋是郊外一棟不起眼的平房,但內部設施完善,甚至有無線電通訊裝置。負責接待她的史密斯少校直入主題:“我們需要驗證證據的真實性。”
林夢瑤開啟行李箱,展示檔案原件。史密斯和專家團隊仔細檢查數小時後,麵色凝重。
“這些如果屬實,將徹底改變戰爭格局。”史密斯說,“但我們需要更多佐證。”
林夢瑤想起杜邦的交代:“上海、香港還有證人倖存,我可以提供聯絡方式。”
突然,警報響起。史密斯接聽電話後臉色大變:“日軍空襲預警!必須立即轉移!”
達爾文上空已傳來防空警報的淒厲聲音。車隊在混亂中駛向更深的內陸,林夢瑤在顛簸中緊抱證據箱,彷彿抱著易碎的希望。
轉移目的地是艾麗斯斯普林斯附近的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在這裡,她見到了改變命運的人物——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本人。
將軍已不年輕,但眼神銳利如鷹。他仔細聆聽林夢瑤的敘述,不時提問,每個問題都切中要害。
“高橋一郎,我聽說過這個名字。”麥克阿瑟在聽到高橋的部分時說,“東京帝國大學的明星學者,沒想到是特高課核心人物。”
審查持續數日。最終,麥克阿瑟做出決定:“這些證據將通過外交渠道送交華盛頓和倫敦。同時,我們將安排你在美國國會作證。”
林夢瑤愣住了:“我隻是個信使,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犧牲的人。”
“但活著的人有責任為死者發聲。”將軍堅定地說,“你的證詞將賦予這些檔案生命。”
接下來的日子如同旋風。在嚴密保護下,她乘軍機前往美國。當舊金山金門大橋出現在舷窗外時,她有種超現實感——從上海到香港,從澳門到馬尼拉,最終抵達這片新大陸。
華盛頓的安排更加周密。她住進喬治城一棟安全屋,每天有專家幫她準備國會聽證。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證詞細節,每個環節都需精心打磨。
聽證會前夜,林夢瑤難以入眠。她站在窗前,望著波托馬克河對岸的林肯紀念堂,那個偉人坐在石椅上,彷彿在凝視著這座充滿權力與矛盾的城市。
“緊張嗎?”負責她安全的聯邦調查局特工安德森問。
“我害怕辜負那些犧牲的人。”林夢瑤輕聲說,“他們的故事應該被更好地講述。”
安德森沉默片刻:“我哥哥在珍珠港去世。明天你不僅為中國人說話,也為所有受害者發聲。”
這個認知讓她感到沉重的責任。當晚,她夢見高橋、杜邦、山本、小周、阿琳...所有人在一片迷霧中向她揮手,然後消失在光芒裡。
國會聽證會當天,氣氛莊嚴肅穆。林夢瑤穿著簡單的黑色西裝,如同哀悼的儀式。當她用中文陳述,通過翻譯傳達給滿堂議員時,會場鴉雀無聲。
展示檔案證據時,閃光燈此起彼伏。有議員質疑,有議員憤怒,有議員落淚。當人體實驗照片投射在螢幕上時,驚呼聲四起。
“這些隻是冰山一角。”林夢瑤最終說,“真相不會因為掩蓋而消失,正義不會因為延遲而缺席。”
聽證會持續三天。結束時,參議院領袖宣佈將成立特彆委員會深入調查。國際媒體蜂擁而至,但林夢瑤選擇了沉默。
“使命完成了。”她對安德森說,“現在我想回家。”
“中國還在日軍佔領下。”安德森提醒,“蔣介石政府想邀請你去重慶。”
林夢瑤搖頭:“我的戰場不在那裡。”
她心中已有計劃。在美期間,她秘密複製了所有證據,通過華僑渠道送往延安。無論政治立場如何,中國人民都應該知道真相。
離開華盛頓前,她最後一個拜訪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在東亞部,她將高橋的部分日記捐贈給館藏——不是作為罪證,而是作為人性複雜的見證。
“這是他的字跡。”她輕撫日記頁麵,想起那個既是導師又是惡魔的人,“在另一個時空,我們或許能成為真正的師生。”
返回澳大利亞的航班上,林夢瑤回顧這段漫長旅程。證據已公之於眾,但戰爭遠未結束。日軍在太平洋節節敗退,但中國戰場依然艱苦。
麥克阿瑟將軍在送彆時的話縈繞耳際:“有時最艱難的不是戰鬥本身,而是戰鬥後的重建。你準備好了嗎?”
飛機降落在達爾文時,塔加爾遊擊隊的信使已在等候。阿琳康複了,與遊擊隊一起在菲律賓繼續戰鬥。隨信附來的照片上,她站在叢林中微笑,眼中重燃光芒。
史密斯少校帶來新任務:盟軍需要熟悉亞洲情況的情報人員,協助反攻規劃。林夢瑤婉拒了。
“我的戰爭方式不同。”她說,“我要去幫助那些被戰爭創傷的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
她前往墨爾本,那裡有中國難民社羣。在紅十字會協助下,她建立了一個小型的援助中心,幫助流離失所的亞洲人。
工作平凡而艱辛,但每個得到幫助的人眼中重燃的希望,都是對犧牲者的最好紀念。夜深人靜時,她會給杜邦、山本、卡爾森等所有逝者寫信,訴說戰爭後的世界,雖然知道這些信永遠無法寄出。
1945年8月,原子彈落下,戰爭終於結束。訊息傳來時,林夢瑤正在照顧一個在空襲中失去全家的中國孩子。
“結束了。”誌願者歡呼相擁。
林夢瑤卻感到複雜的情緒。勝利來臨,但代價太大;和平降臨,但創傷永存。
戰後數月,她繼續在澳洲工作,直到收到一封特殊來信——阿琳邀請她前往馬尼拉,參與重建工作。
站在駛向菲律賓的輪船甲板上,林夢瑤回望澳大利亞海岸線。這片土地給了她暫時的避風港,但現在該回到亞洲了。
浪湧香江的旅程結束,但人生的航行仍在繼續。戰爭改變了無數生命的軌跡,但人性中的光明永遠指引方向。
船首破開蔚藍海水,如同破開過往與未來的界限。林夢瑤知道,重建之路漫長,但隻要手中還有力量,心中還有希望,每一步都是通向光明的足跡。
在馬尼拉灣的夕陽中,她看到阿琳在碼頭揮手。新的一頁即將翻開,而這次,筆握在倖存者手中。
【第十六卷
浪湧香江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