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蓮花,便是優雅 第十二章 萬事隨緣,順其自然
-
萬事隨緣,順其自然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生活在緣的網絡之中。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是一種智慧的生存方式,也是快樂生活的根本,達到幸福的必然途徑。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就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佈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大道歸一,修身養性
在所有的文字當中,漢字“一”是構造最簡單、書寫最易的一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識,無人不會寫。但是簡易之中蘊含著複雜,樸素之中體現著深刻。
“一”是渾然的整體,是絕對無差彆的統一;“一”是起始、原初;“一”
是萬物的根本,是事物的核心。這個“一”在老子和莊子那裡被稱為“道”,他們認為自然萬物都是在這個“道”下生化的產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就是說一是道,是根本,分化形成萬物,失去了這個一,也就背離了道,如果是這樣的話,天將不能保持清明,地將不能保持寧靜,神不能保持靈驗,五穀不能保持豐登,萬物不能保持生長,王權不能保持長久。老子與莊子就是從自然萬物中體驗“道”的。
孔子也十分看重“一”,認為一個人若想貴為王者,君臨天下,必須一以貫之,即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因此,他認為為人之道,貴在如“一”:心一則明,性一則潔,神一則靈,情一則真,言一則誠,德一則貞,氣一則雄……大道歸一,這就是“守一所以用萬”。
道的分化形成萬物,萬物與道內在一致。所以佛家認為不必在我之外去悟道,悟道即在腳下,我自己便是路。若能悟一法,便能明瞭一切法。
道家儒家佛家,又是與哲學相通的。有位哲學家說:一滴水珠映現世界的光彩。還有位哲學家曾這樣說:辯證法就在最平常、最普通中。譬如,張三是人,樹葉是綠的,這是人人都會說的,然而正是在這樣最簡單的話語中,包含了辯證法的全部要素。因為,在張三是人這一表述中,張三是個彆,人是一般,張三是人,它的法則即個彆是一般。它告訴我們個彆包含著一般,任何個彆都是一般的,這也就是“一是多,多是一”。
任何個彆經過千萬次轉化,與彆的任何個彆相聯絡相轉化。任何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都有其最關鍵、最核心的地方,這叫“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複雜的事物是“多”,其關鍵的本質是“一”,掌握了事物的本質或關鍵,也就掌握了整個事物,這就是“執一禦眾”。
人們常說以寡製眾,執簡禦繁,以一應萬,“一”或“寡”或“簡”就是道,“眾”或“繁”或“多”就是具體多樣的事物,隻有得道者才能執一禦眾。
善於處理事務的人,不侷限於事物的細枝末節,總是迅速地把握事物的關鍵、根本。隻有這樣,才能“綱舉目張”,纔是“立乎其大,小者不與奪也”。得道的人,總是胸有成竹,舉重若輕,善於應對,從容自如。所以,道家常講“守一”、“執一”或“抱一”,儒家常講“守一所以用萬”。
行自然,樂自然
如何使身心迴歸自然呢?有四個要點:
如果想當狀元,就要努力具備這些要素。那個淪為乞丐的人天天玩樂,顯然用錯了方法。
在生活中,很多人夢想成為企業家或科學家、政治家,卻連“成家”需要具備什麼素質都不知道,更談不上努力獲得這些素質。這就好比想去上海卻往西藏跑一樣。雖然你可以說地球是圓的,但是,繞地球跑上一圈,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實現目標。所以,正確的方法還是想去上海就往上海跑。這纔是“求自然”。
第三,行自然。也就是說,做力所能及的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放棄,也不要勉強。好比走路,該拐彎就拐彎,該繞道就繞道,走不通了,就走另一條道。
英國有一個名叫艾伯特·霍布戴爾的人,在曼徹斯特一所小學裡當看門人。
他的工作是:清晨開窗,晚上鎖門,放學後拖地、擦黑板、整理桌椅,冬天還要給爐火添煤,等等。報酬是每星期5英鎊。後來,老校長退休,新校長上任,建立了“考勤簿”,要求學校每個職員上下班都要簽名。艾伯特·霍布戴爾不識字,不會在考勤簿上簽名,結果被解雇了。
失業的艾伯特到處找工作,由於不識字,結果到處碰壁。他想,我必須找到一份不需要識字的工作才行。正巧,賣香腸的鄰居衛·瓊斯太太去世了。於是,艾伯特利用自己打工的積蓄,盤下瓊斯太太的店,開起了香腸店。幾年過去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時至今日,“霍布戴爾香腸”已譽滿大不列顛。在英國,一個人可能冇聽說過莎士比亞,但他肯定聽說過“霍布戴爾香腸”。
在這個故事中,艾伯特冇有因為失業而看輕自己,更冇有失去追求,他努力尋找力所能及的工作,結果走出了自己的成功大道。
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一定都能像艾伯特一樣發大財。但是,你卻能活得充實,活得有成就感,這就是真正的行自然。
欣賞生活,享受生活
享樂不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應該是舉手可得的快樂。享樂也和價錢多寡無關,更重要的是興致和心情。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何不讓自己隨時隨地處於享樂的心情之中呢?
包希爾·戴爾是一位眼睛幾乎瞎了的不幸之人,但是她的生活卻並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糟糕。因為她始終堅信,不論是誰,隻要她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是合理的。用她的話說,她相信有所謂的命運,但是她更相信快樂。因為她自己就是一個在廚房的洗碗槽裡也能尋找到快樂的人。
包希爾·戴爾的眼睛處在幾近失明狀態很長時間了。她在自己所寫的名為《我要看》的一本書中這樣寫道:“我隻有一隻眼睛,而且還被嚴重的外傷給遮住,僅僅在眼睛的左方留有一個小孔,所以每當我要看書的時候,我必須把書拿起來靠在臉上,並且用力扭轉我的眼珠從左方的洞孔向外看。”但是,她拒絕彆人的同情,也不希望彆人認為她與一般人有什麼不一樣。
當她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她想要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踢石子的遊戲,但是她的眼睛卻看不到地上所畫的標記,因此無法加入他們。於是,她就等到其他的小孩子都回家去了之後,趴在他們玩耍的場地上,沿著地上所畫的標記,用她的眼睛貼著它們看,並且,把場地上所有相關的事物都默記在心裡。之後不久,她就變成踢石子遊戲的高手了。
她一般都是在家裡讀書的。首先,她先將書本拿去放大影印,再用手將它們拿到眼睛前麵,並且幾乎是貼到她的眼睛的距離,以致她的睫毛都碰到了書本。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獲得了兩個學位,一個是明尼蘇達大學的美術學士,另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美術碩士。
到了1943年,那時她已經52歲了,也就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奇蹟。她在一家診所動了一次眼部手術,冇想到卻使她的眼睛能夠看到比以前遠40倍的距離。尤其是當她在廚房做事的時候,她發現到即使在洗碗槽內清洗碗碟,也會有令人心情激盪的情景出現。她又繼續寫道:“當我在洗碗的時候,我一麵洗一麵玩弄著白色絨毛似的肥皂水。我用手在裡麵攪動,然後用手捧起一堆細小的肥皂泡泡,把它們拿得高高地對著光看。在那些小小的泡泡裡麵,我看到了鮮豔奪目好似彩虹般的光彩。”
當從洗碗槽上方的窗戶向外看的時候,她還看到了一群灰黑色的麻雀,正在下著大雪的空中飛翔。她發現自己在觀賞肥皂泡泡與麻雀時的心情,是那麼的愉快與忘我。因此,她在書中的結語中寫道:“我輕聲地對自己說,親愛的上帝,我們的天父,感謝你,非常非常地感謝你!”讓我們來感謝上帝的恩賜,因為他使你能夠洗碗碟,因而使你得以看到泡泡中的小彩虹,以及在風雪中飛翔的麻雀。
也許,你我都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因為在我們人生已度過的日子裡,我們一直是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樂園裡,但是,我們卻好像是瞎子一樣,冇有去好好地欣賞它,也冇有好好地去享受它。
及時享樂的方式還有很多,各個都是多彩多姿,隻看你如何選擇了,但隻要你選擇了,你的心情,就會奇蹟般地回升,第二天又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比如週末的時候去享受大自然的樂趣。週末,約上個好友去登山,駕車遠離市區,天高氣爽,你的心情會格外得好。一週工作後,人已經很疲勞,但回到大自然,和好友談笑風生,偶爾再放縱一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脫掉高跟鞋,把鞋拎在手上爬山,一路上雖然引人注目,但其中的愜意自在你心中。
簡化生活,寧靜致遠
簡化你的生活,你就會得到你嚮往的寧靜致遠,並且它將伴隨你一路勇往直前。
我們常常會歎息生活這部車太沉、太重,累得我們疲憊不堪,幾乎要迷失方向。於是心生疑惑:是自己缺少熱情和精力去麵對生活,還是生活本身就如此呢?
人來到這個世上,並非為了吃苦受累。尋找生活的樂趣、追求人生的幸福纔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有人說,冇有最好的生活,隻有最好的設計,這是很有道理的。生活輕鬆快樂與生活勞累煩悶的感覺,大半是由自己營造出來的。如果學會簡化生活,那麼生活這部車子就會跑得快、跑得歡了。
“簡化”是生活中第一要做的事情。就像美麗精緻的雜物一樣,再好,也是雜物,應該從生活中堅決剔除出去。
簡化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妨在手邊常備一張便條紙、一支筆,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完成的改變列個清單。當達到其中一項目標時,你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如果暫時做不到,那麼隻是把它放在清單上就好了。過一段時間,你可能會驚奇地發現有的願望居然自己實現了;或者你不再那麼想要它。
不要總認為彆人擁有的自己也應當擁有,終日惶惶不安地迷失在自己製造的種種需求中,在物慾的羅網裡苦苦掙紮;簡化生活,就是要安於淡泊、遠離名利。不要讓太多的虛榮不停地抽擊生活的陀螺,不要讓太多的名利思想遮去心頭燦爛的陽光;簡化生活就是積極創造生活、熱愛生活。我們不能以被動的消極姿態去對待生活。
簡化生活就是要做到心存簡單,不要讓太多的**拖著上路。
親近自然,找回本色
找回生命的本色,唯一的出路就是親近自然。
即使白天賺到全世界,但在你心裡,是否有個聲音一直在呼喚:拋開無休止的工作,遠離令人窒息的都市,讓渴望自然的心靜下來!小橋流水、一池荷塘、大片竹林、庭院花草……生活開始進入另一種淡泊間的平靜境界——當世界浮躁的時候,唯有心平氣和者方能製勝!
人們為什麼如此熱愛旅遊,尤其喜歡到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去尋找生命的真諦。
我們應該將親近自然確定為精神追求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不妨每天出去散步,這樣一方麵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鍛鍊身體;另一方麵可以讓你的內心感受陽光、藍天、大地和世間萬物的美麗。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常常聆聽。譬如在大自然中我們尋覓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韻致,尋覓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空靈,尋覓那“紅樹醉秋色,碧溪彈夜弦”的意境。
聆聽輕風喁喁低語,聆聽鬆濤娓娓吟唱,聆聽蛐蛐細細鳴叫,聆聽山林中鳥兒歡啼。親近自然會使你胸中的塊壘隨溪水逝去,工作的疲憊被溪水洗去,心靈的塵垢隨溪水流去,身心如沐,愉悅清朗,瀟灑通透。
有位智者說:“當我們明心見性,達到內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們便能從任何細微的事物中獲得智慧的啟示。安靜地看一瓢水,可以聽到它演示的清淨義,請汲來柔潤自己的心田;細緻地看一朵花,可以聽見它宣說的莊嚴義,請掬來美化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奇妙,萬事萬物,無時無地不在百般譬喻、殷勤示教,你聽見了嗎?”
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安守於自己不甘廝守的生活,確實很累。有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就像一隻被繩子牽著的風箏,隻能繞著固定的半徑打轉。即使怎樣掙紮,怎樣撲騰,也隻能領略一點點有限的風景。而外麵世界的繽紛多彩總如同鏡中月、水中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卻無法真實地觸摸。於是,在這個平凡孤寂而又缺乏激情的玻璃屋子裡,在百無聊賴中享受自己蒼白的渴望。我們渴望欣賞更多的美麗,我們渴望更真、更純的愛戀,我們渴望變成風,一直飛啊飛,飛往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伴陽光,隨落紅,與彩蝶共舞,與山水對話,不為眼前眼花繚亂的繁華迷惑,不為聲色犬馬的變遷傷感……親近自然吧,讓自然界欣欣向榮的景象啟用你的身體!豐盈你的內心!振作你的精神!
審視環境,創造空間
讓我們看看雷雨田老人的故事:
退休之餘,雷雨田老人在自家院子裡栽培多種花木供人們欣賞;多方張羅,為隴南地區建起奇石展覽館;興致所至時,操起相機,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間……他常常說:“生活在這個美好的時代,當然要用勞動創造更多的美!”
走進雷雨田的家,你會覺得恍若踏入了一座蓊蓊鬱鬱的植物園。高大的冷杉、棕櫚、羅漢鬆挺立在牆角,恰似一道屏障,遮住了半山坡上裸露的黃土。石榴、木瓜、櫻桃、柚子樹植於院內,與幾間簡樸的平房和諧相擁。輕風陣陣,竹影婆娑,幽蘭搖曳,清香撲鼻。滿目蒼翠處,紅花點點飛。雷雨田在160平方米的院子裡,將花木進行了立體栽培。果樹、鬆柏之間,蠟梅、海棠、桂花相點綴;山茶、金橘、文竹等盆景,在曲折長廊邊輝映生姿;攀上牆的迎春花、白薔薇,占據空中優勢;院中一方水池內,朵朵風韻翩翩的荷葉,兜著一團如玉般的水珠,時碎時合,彆有意趣。
雷雨田愛花,侍奉花草耗費了大量精力。他的院內,栽培花木268盆株,多達120多個品種,是名副其實的“百花園”。無論春夏秋冬,花兒接力般綻放,小院四季飄香。之所以種這麼多品種,老雷說主要是為大夥做個示範,隻有熱愛大自然,胸中纔能有詩意;正如人有喜好,花也有秉性,施肥澆水,孰多孰少,要不斷總結經驗才行。
老雷喜雅交,賞花的朋友多了,他的百花園也有了相當知名度,不少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庭院美化綠化的竅門。對住樓房的朋友,他常常建議說,城市中,高樓上,雖然冇有小院子這樣種樹的便利,但隻要動腦筋,多下點工夫,也可以將居室綠化好。
2000年10月,雷雨田和幾位石友經過四處奔走,精心籌備,創辦了隴南奇石館,將大夥收藏的560多枚國內奇石在隴南地委大院附近布展完畢,常年向觀眾開放。其中雷雨田個人收藏的南京雨花石、青海崑崙石、天水龐公石等奇石作品達540多件,形成了黃河石、洮河石和白龍江石三大係列。在收藏、鑒賞中,雷雨田和他的石友們,將隴南特有的武都古河床化石、白龍江石等天然藝術品,有重點地推介出去。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萬像俱生的奇石景觀,為隴南群眾增添了一個陶冶情操的好去處。
雷雨田在青少年時代就酷愛繪畫。參加工作後,起初乾的是養路工。勞動之餘,他被隴南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所吸引。千變萬化的自然風光,瞬間定格的勞動場景,激發了他攝影創作的靈感。老雷拿起相機,熱情宣傳交通建設的新成就,如《人間真情在道班》《排洪護路》等作品,褒揚了養路工的精神風貌,也使他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一員。攝影是個苦差事,那些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彆是具有衝擊力的題材,稍縱即逝。為了抓拍一個生動的人物作品,雷雨田常常不顧勞頓,蹲點守候,直到滿意為止。多年來,雷雨田先後在全國近200家報刊上發表攝影作品2000多件,有80多件在全國和省級攝影比賽中獲獎。《甜甜的夢》
《童心》《金秋時節》等作品,清新樸實,充滿隴南山野情趣,是老雷用心靈創造生活美的累累果實。
我們也應該審視一下自己周圍的東西,包括家裡和辦公室的,還有身邊一些平時冇有留意到的。
給自己創造一個空間,接下來就可以儘己所能地讓精神更加振奮、美麗、自由。
凡事皆有度,不用太強求
有一個孤兒,向高僧請教如何獲得幸福,高僧指著一塊陋石說:“你把它拿到集市去,但無論誰要買這塊石頭你都不要賣。”孤兒來到集市賣石頭。第一天、第二天無人問津。第三天有人來詢問。第四天,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
高僧又說:“你把石頭拿到石器交易市場去賣。”第一天、第二天人們視而不見。第三天,有人圍過來問。以後的幾天,石頭的價格已被抬得高出了石器的價格。高僧又說:“你再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去賣……”
你可以想象得到,又出現了那種情況,甚至於到了最後,石頭的價格已經比珠寶的價格還要高了。
其實世上人與物皆如此,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塊不起眼的陋石,那麼你可能永遠隻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塊無價的寶石,那麼你可能就是一塊寶石。
我們要勇敢些,不要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麵表現不好就退縮到一個陰暗的角落裡,以自我為圓心,讓周圍的影子把自己包圍,卻在那兒唉聲歎氣,祈求上帝的憐憫。上帝不會因為隻偏愛你,去為你掀開你的紅蓋頭。或許當你自己掀開它的時候,你已經老了。
與其躲在自己的影子裡歎氣,倒不如正視自己,坦然一些,豁達一些,正確找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進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
某公司因業務經營需要,老總親自到一間電子學校去招聘一批營業員,麵試中,他遇到了一個讓自己不能釋懷的應聘者。
他是一名剛畢業的應屆生,他自我介紹說:我18歲,來自廈門,今年畢業於xx電子職業中專,開朗,隨和,懂得尊重彆人,因為要得到彆人的尊重,你必須先尊重彆人。我從小身處逆境,6歲時的一次事故,導致左眼失明,有同學叫我“獨眼龍”。在學習和工作中,我用我的勤奮和努力來彌補我的不足。
麵試結束,男孩走到門口的時候,轉過身來,向老總深深地、畢恭畢敬地鞠了一個躬,道了一聲“謝謝”。
回來的車上,老總欷歔不已:“可惜了這孩子,太令人感動了。如果是腳瘸一點,公司還可以要,可惜偏偏問題出在五官上。”
雖然冇能錄取他,但老總還是給他的培訓主任打了電話,請培訓主任轉告男孩他的歉意和感動,為在逆境中能夠正視自己缺陷和追求認同的勇氣而感動,希望他在這一次的挫折中不要灰心難過。
一個有缺陷的男孩尚能正視自己,何況我們健全的人呢?
人應該表現自己。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表現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百花爭豔、萬紫千紅,一粒種子也總要發芽,一株小草也總要綻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細流彙成江海。——它們不都在表現自己嗎?正是因為有了它們多姿多彩的表現,我們的世界才如此精彩。小小的生物尚能如此,更何況是我們人類呢?
人不僅應該表現自己,更要敢於表現自己。巴西的“民族英雄”球王貝利,在20世紀50年代的球場上被拉拉隊斥為“蠢貨”,說什麼吃不了足球這碗飯。然而,他麵對這些人的冷嘲熱諷毫不退縮,他用破布紮成“足球”在大街上練,幾年後,他如一匹綠茵場上的黑馬,縱橫馳騁五大洲,其名更是蜚聲全球。這個故事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當然,凡事皆有度,我們在表現自己的時候更應該把握好分寸。一味地躲避,會使自己錯失很多機會;但刻意追求,更可能適得其反。既然我們走上了這條人生路,就一定要走好,一定要走正。雖然我們無法治癒這個悲傷的世界,但我們可以用心活出一片天,活出一個真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