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兩族之戰,我成了救世主 第118章 兩族融合
初春的陽光碟機散了北境的最後一絲寒意,冰雪消融,泥土的芬芳混合著新生草木的氣息,彌漫在“新希望之城”的空氣裡。這座在哀嚎峽穀廢墟上快速崛起的城市,已然成為了天穹領地的心臟,每一天都在向外擴張,每一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隨著《新天穹憲章》的起草進入最後階段,權力交接的塵埃初步落定,重建工作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轉向了更深層次、也更關乎未來的議題——文明的融合與新生。這其中,穿越者與原住民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如何共處,以及他們背後所代表的科技文明與修真文明如何結合,成為了“天穹重建議會”和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融合,並非簡單的毗鄰而居或資源交換,而是涉及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知識體係乃至價值觀唸的深度碰撞與磨合。這個過程,遠比戰爭更加複雜和微妙。
在城東新規劃的工業區內,一場激烈的爭論正在一棟新建的廠房內上演。爭論的雙方,是以公輸班為首的原住民符師、工匠團隊,和以林玥為首的穿越者工程師團隊。爭論的焦點,是一座剛剛搭建完成的、為新區提供能源的核心裝置。
“荒謬!能量轉換效率低下不說,如此龐大的結構,穩定性全靠這些脆弱的……‘電路’和‘能量導管’?一旦核心過載,豈非整個廠區都要化為齏粉?”一位老符師指著那布滿符文和金屬管線的複雜裝置,吹鬍子瞪眼。他們傳統使用的“聚靈陣”,雖然功率提升緩慢,但穩定可靠,能量溫和,易於控製。
林玥毫不示弱,指著全息投影上的資料模型:“聚靈陣效率太低,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工業生產的能耗需求!我們的‘靈能-蒸汽混合動力核心’雖然初期不穩定,但輸出功率是聚靈陣的十倍以上!隻要控製演算法優化,安全閥和泄壓裝置到位,完全可控!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風險就停滯不前!”
“十倍功率?那也要有命享用才行!你們那套‘演算法’、‘資料’,虛無縹緲,焉知不會出錯?”
“那你們的符文繪製就百分之百成功嗎?不同符師繪製還有差異呢!我們的係統可以標準化、可複製!”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的不僅僅是技術路線,更是背後兩種思維模式的衝突:一方強調穩定、經驗與個體掌控,另一方追求效率、標準化與係統控製。
類似的爭論發生在各個領域:
醫療方麵:穿越者推崇的滅菌消毒、外科手術、標準化製藥,與原住民依賴的丹藥、針灸、元氣調理術,孰優孰劣?能否結合?
農業方麵:穿越者帶來的高產雜交作物和化肥,與原住民精心嗬護的靈田、蘊含靈氣的作物,如何平衡產量與品質?
教育方麵:是優先普及穿越者的基礎科學知識和通用語,還是強化原住民的符文、煉氣、曆史文化傳承?
麵對這些摩擦,議會並未強行壓製或偏袒一方,而是在陸沉的默許和長公主的推動下,鼓勵進行“聯合試點專案”。
那座爭論不休的能源廠房,被正式命名為“一號能源聯合實驗室”。議會要求,必須由原住民符師和穿越者工程師混合組隊,共同優化設計。最初的幾天幾乎是在爭吵和互相否定中度過的。
轉機發生在一個深夜,一次意外的能量波動導致傳統泄壓符文反應遲緩,正是穿越者預設的機械安全閥及時啟動,避免了一次嚴重事故。這次事件讓原住民團隊開始正視“備用係統”和“機械結構”的價值。
而穿越者工程師也在一次次失敗中發現,在某些能量節點嵌入特定的穩定符文,確實能極大提升核心的穩定性,這是純機械和演算法難以達到的效果。
雙方開始放下成見,嘗試理解對方的思路。符師們學習基礎的物理學和能量計量單位,工程師們則捧著厚厚的符文圖譜苦苦鑽研。雖然過程磕磕絆絆,但一種名為“合作”的種子,開始萌芽。
更大的舉措,是“知識聖殿”的建立。
這座位於新城中心的宏偉建築,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或藏經閣。它由穿越者設計,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鋼結構,內部寬敞明亮,集藏書、閱覽、研究、討論、甚至實景模擬於一體。
聖殿之內,收藏著來自兩個世界的知識瑰寶:
一側是浩如煙煙海的原住民典籍:功法秘籍、丹方符籙、史書雜記、地理誌異……
另一側是穿越者帶來的電子資料庫、科技文獻、理論教材、工程藍圖……(通過特製的靈能供能顯示裝置查閱)
更重要的是,聖殿內設立了數十個“融合研究小組”,針對具體課題,招募兩族學者共同攻關。例如:“靈能驅動符文邏輯電路研究”、“基於靈氣環境的作物基因改良專案”、“傳統煉體術與現代人體工程學結合應用”等等。
這裡成為了兩族知識分子交流最活躍的場所。時常可以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符師,對著全息投影上的能量結構圖冥思苦想;也可以看到一位年輕的穿越者程式設計師,捧著一本古舊的陣法詳解,抓耳撓腮地向旁邊的原住民修士請教。
融合不僅僅發生在實驗室和聖殿,更悄然滲透進新城的每一個角落。
集市上,開始出現一些新奇的商品:銘刻了簡易恒溫符文、可以自動加熱的金屬飯盒(穿越者士兵最愛);采用了輕薄堅韌合成纖維、卻又繡有傳統祥雲紋飾的衣物(深受年輕原住民喜愛);甚至還有聯合開發的、味道古怪卻能快速補充體力的“能量棒”和“壓縮靈食”。
酒館裡,人族傭兵和穿越者工人可能因為一杯酒的價錢爭執起來,但也可能因為討論如何改進一把複合弓的握把而聊得熱火朝天。語言依舊是個障礙,但手勢、簡單的通用語詞彙和酒精,成了獨特的交流媒介。
最大的挑戰和進步,來自於年輕一代。
議會成立了第一批“聯合學堂”,強製要求適齡的原住民和穿越者孩童一起接受教育。課程設定極為奇特:上午學習數學、物理、通用語和曆史(包含兩個世界的曆史),下午則學習基礎煉氣、符文辨識和天穹星地理。
起初,孩子們之間同樣存在隔閡和打鬥。但孩子的心性總是單純的,共同的遊戲、對新知識的好奇以及師長有意識的引導,很快讓他們打破了隔閡。原住民孩子對穿越者帶來的玩具和故事充滿興趣,穿越者孩子則對“真的能練出氣感”感到無比興奮。他們成為了連線兩個族群最自然的橋梁。
陸沉和長公主時常會悄然出現在新城的各個角落,觀察著融合的程序。
“矛盾依舊很多,尤其是觀念上的。”長公主輕聲道,她看到一位原住民母親緊張地將孩子從一群正在玩穿越者帶來的足球的混血孩子群中拉走。
“無需苛求一步到位。”陸沉目光平靜,“種子已然播下,隻需提供陽光雨露,時間自會讓其生長。強行嫁接,反而易致枯萎。”
他們深知,真正的融合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時間。當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大勢的穩定,鼓勵一切積極的嘗試,並將融合帶來的紅利——更高效的生產力、更豐富的物資、更強大的技術——切實地反饋給民眾,以實力來證明融合的價值。
然而,暗流依舊存在。舊貴族中部分人抵觸知識共享,認為這是賤賣了祖宗之秘;穿越者中也有團體擔憂技術擴散會導致自身優勢喪失;部分保守的修士則認為科技造物是“奇技淫巧”,腐蝕道心……但這些聲音,在滾滾向前的融合大勢麵前,暫時隻能隱藏在私下抱怨之中。
初春最重要的春耕時節到來。這一次,議會決定舉辦一場前所未有的“聯合春耕大典”。
在新開辟的廣闊試驗田邊,人潮湧動。最引人注目的,是田埂上排列的十幾台造型奇特的“靈能耕作傀儡”。這些傀儡由穿越者提供金屬骨架和動力核心,由原住民符師刻畫減輕重量、增加力量的符文,並由雙方工程師聯合除錯控製法陣。
隨著長公主宣佈春耕開始,在無數道目光的注視下,這些鋼鐵與符文結合的造物,發出低沉的嗡鳴,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入田間,巨大的金屬犁鏵輕鬆地翻開沉睡的土地,效率遠超任何耕牛或人力。
同時,來自兩個世界的種子被混合播撒下去——有穿越者帶來的高產抗病小麥,也有原住民精心培育的、蘊含微弱靈氣的“玉粳米”。
這一刻,科技與修真,在兩個世界最古老的行業——農業上,實現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結合。
人們看著這充滿希望的一幕,無論來自哪個世界,心中都湧起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期待。
融合之路,道阻且長。
但新希望之城的春天,以及那田野中轟鳴的耕作傀儡和混合的種子,無疑昭示著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開始。兩個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必將迸發出照亮未來星海的璀璨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