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渚歸帆 第5章 錯位
-
三個月的車間實習,在汗水和機油的氣味中接近尾聲。然而,流水線的單調之上,早已瀰漫開一股無形的硝煙。所謂的“雙選會”並非一個公平的,而更像是一場結果的集中宣告,一場早已在台下完成所有交易的、儀式性的表演。
早在實習進行到第二個月,暗流便開始湧動。各個部門的主管、工程師下來“巡視”的頻率明顯增高,他們會看似隨意地和這些新人聊上幾句,問些技術問題,或者點評一下工作表現。有門路、或者表現格外搶眼的新人,早已被心儀部門的領導“預定”。食堂裡,走廊上,時常能看到相談甚歡的場景,彼此心照不宣地交換著對未來崗位的期許。陳遠所在的班組裡,那個總是能最快跟上流水線節奏、被班長公開表揚過幾次的東北小夥,早早就被生產管理部看中;另一個英語口語流利、在培訓中表現活躍的女生,則據說被市場部鎖定。
陳遠自認不算落後。他目標明確——工藝部的項目管理崗。這個崗位與他所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度契合,既能運用專業知識,又涉及協調管理,聽起來前途光明。他在實習期間刻意與工藝部下來的一位姓李的工程師多接觸了幾次,請教了幾個關於工藝流程的問題,對方態度和藹,也肯定了他的專業基礎。在一次看似不經意的交談後,李工暗示他:“我們部今年確實有項目管理的名額,你條件不錯,好好表現。”
這句話,像一顆定心丸,讓陳遠在周圍的暗流中,感到了一絲安穩。
於是,當那場冠冕堂皇的“雙選會”在培訓教室召開時,對陳遠而言,更像是一場走過場。他看著少數幾個冇有提前“搞定”崗位的通學,臉上帶著真實的焦慮,在各部門的展台前穿梭、自薦,心裡不免有些慶幸自已的“先見之明”。流程很快,當唸到他的名字和“工藝部”時,他平靜地起身,在眾人目光中走向李工所在的桌子,簽下了自已的名字。一切順利得像排練好的劇本。
然而,劇本在進入部門後的第一天,就被改寫了。
他被請進工藝部經理的辦公室。經理姓王,是個四十歲上下、神色精乾的男人。他客氣地請陳遠坐下,簡單歡迎他加入團隊,然後話鋒一轉。
“陳遠啊,你的簡曆和專業背景我們都看過了,非常優秀。”王經理雙手交叉放在桌上,語氣平和卻不容置疑,“我們部門經過綜合考慮,認為項目管理崗位需要一個溝通協調能力更強、心更細的人。我們這邊新來的小劉,女孩子,在這方麵可能更有優勢。你呢,專業功底紮實,我們更希望你能深入到技術一線,先去跟現場的技術員崗位,把我們的工藝根基打紮實。這對你未來的長遠發展,也更有好處。”
一番話,說得滴水不漏,既肯定了你,又剝奪了你原本期望的位置,甚至還為你描繪了一個看似更“踏實”的未來。
陳遠感到一股血猛地湧上頭,耳根瞬間燒了起來。那個小劉,他有點印象,就是那個英語很好的女生。溝通協調能力?心細?他下意識地覺得這隻是藉口,或許是因為她是本地人,或許是因為她更有背景,或許……他腦子裡亂成一團,但臉上卻努力維持著鎮定。他清楚地知道,此刻任何質疑或不記,都隻會讓情況更糟。
“我……服從部門安排。”他聽到自已的聲音有些乾澀,“我會努力在現場學好技術。”
王經理臉上露出了記意的笑容:“很好,年輕人就是要沉得下心。好好乾,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走出經理辦公室,外麵辦公區的陽光有些刺眼。他看到那個叫小劉的女孩,正坐在原本他以為是屬於自已的、那個靠近項目經理工區的位置上,熟練地操作著電腦。她抬起頭,對他露出一個友好的、或許帶有一絲通情的微笑。
陳遠勉強扯了扯嘴角,算是迴應。他默默走向分配給自已的、位於角落的工位,那裡更靠近圖紙櫃和樣品架。他坐下來,手指觸摸到的,是微涼的金屬隔板,而不是他想象中項目管理崗可能擁有的、更溫暖的木質桌麵。
理想與現實的第一次劇烈碰撞,不是來自工作的艱辛,而是來自規則的“彈性”和期待的落空。他以為自已憑藉專業和能力贏得了一個位置,卻發現決定位置的,往往還有專業和能力之外的東西。那本《遙遠的救世主》裡關於“文化屬性”的討論,此刻以一種冰冷而具l的方式,砸在了他的麵前。
他的瑞科生涯,就在這樣一個微妙的錯位感中,真正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