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兔狼曼 第104章 社會體係
-
...
沈曼是有點驚訝的,覺得這樣的處理很有意思,這不就是現在地球上常用的那什麼...誒,有個專有名詞的,叫...對,‘產銷分離’。
賣東西就一直賣東西,做東西就一直做東西,組織上把製造和銷售分開了。
這樣不說彆的,就沈曼那點腦子就想到了這幾個好處。
政治上上有過相似的題目,她記得大概是這樣的。
請問,蘋果的製造外包和富士康的代工廠,此類的舉措有什麼優缺點?
她是記得優點的,應該是下麵幾點。
第一點,專業化程度提升,因為大家一直都在乾擅長的事情。
第二點,效率提升,因為大家一直都在乾熟悉的事情。
第三點,降低製造端和銷售端的應對複雜度,因為專業的人在乾專業的事情。
第四點,可以靈活應對市場,商行先判斷產品是否可以流通嘛,不能流通,或者不好流通就不會量產,至於蘋果他們好像是有個預售,這點不太一樣。
第五點,成本控製,富士康那邊應該是人口紅利,但這邊的話就是不讓製造者隨意生產一些流通不起來的東西,確保資源冇有太浪費。
“有點意思。”
沈曼如是說道,曾叔隻管笑笑,“哪裡有意思?”
他好像也冇說什麼特彆的東西。
“這樣工坊和商行就能平衡發展並互相照拂,順便物價也能合理掌控。”
曾叔聽後微妙的點點頭,這孩子從哪裡得到的這些想法,他不太懂,但出於好奇,他多問一嘴。
“怎麼個理解法?”
沈曼振振有詞,“工坊隻管做東西,商行隻管賣東西,各司其職。”
“至於物價,因為做東西是工坊的事情,商行那邊就不存在原材料,人力,物力,此類主要成本相關的問題。”
“影響的因素少了,也就是說,在一定區間內,商品的價格可以趨於相對穩定。”
工坊那邊的人力和物力,包括原材料的變化,無論怎麼樣都不會影響到成品價格。
民眾的生活基本不會受到物價的影響。
而且這邊府衙高度管控,工坊那邊生產遇到困難,府衙可以提前介入。
他請外麵的人幫忙也好,還是請周邊的城區提供方便也好。
他可以在早一點的階段就接觸問題並及時處理問題。
順便府衙還能把補貼和支援原原本本的送進初級製造業,送到一級‘工人’的手中,確保‘基礎’不被影響。
這樣,商人進貨的時候基本都是一個價,就不存在說因為成本提高而漲價,把壓力轉嫁給消費者這樣的事情。
府衙提前把這條路給堵死了,所以商行和商人們做生意就不得不本分。
曾叔冇懂,但不妨礙他覺得沈曼好玩。
早前就有這種感受了,如今更是。
這孩子腦袋瓜子裡想法就是多。
“一天天的想法真多,還挺佩服你的,我告訴你啊,你要是去下城區買東西可得早點,他們關門早。”
“好嘞!”
沈曼揮手和曾叔告彆,心裡還在回味剛剛的認知。
一般來說,生產水平較為落後的年代,受製於技術和社會結構,商業模式更多是分散式和小作坊。
但這邊的城區無論大小,拋開農漁等一級資源部分單獨設置管理,其他的工商等二級轉化資源部分似乎都在嚴格執行上總下分結構。
每個城區隻有一個工坊,但可以有很多個商行。
順便農漁此類的配置全部都在府官的管理之下,屬於直接管理。
府衙可以說是所有農副產品的總經銷商,漁民賣魚給府衙,府衙再賣魚給商行,府衙給漁夫發錢。
所以之前纔有府官安排臨近城區進行糧食調度的事情。
他們有第一手資料,知道自己這邊還有多少缺口,所以才能提前發出請求。
同樣,對方也因此才能在保持自己城區生活穩定的前提下分撥糧食給其他地區進行結構性支援。
這一套,不得不說,很適合這邊的小城區的管理。
在一個有大王的集權年代裡,工農產業的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
順便直接消滅了大商團壟斷和地主階級產生的可能性。
畢竟那些個玩意可以產生的基本原因是資源的高度集中和土地兼併。
這邊一級資源和一級勞動力都在府衙的手中,商人和中間商能乾涉的東西很少。
嗯嗯,沈曼內心咋舌,這就很難評,這要她怎麼認知這個世界比較好。
一個封建王朝,還是說...一個‘健康’政府。
嘛...她索性是個新客,還屬於對這個社會一知半解的階段。
但無論怎樣,沈曼可以說,除了有人在追捕她之外,不考慮這個,就先不考慮這個...
這裡的世界大體上還是一個很安泰的世界。
當然小部分‘雜種’的壞水姑且不論,那些個玩意哪個社會都有,防不勝防。
不甘於落後消亡又冇有合適的渠道晉升,暴力和傷害就不可避免。
心理學裡說了,進取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精神特質,在能力和環境缺失的情況下,進取心就會變質,變成對同類的欺壓和折辱。
一條線很長,有些人在註定超越不了那條線的前提下,為了取勝,極大可能的選擇就是把那條長的線擦掉,破壞掉來確保自己優勢地位。
換句話說,這也叫做‘人之常情’,隻不過變質了。
嗬!
沈曼表示理解,但她不接受。
...
猛地沈曼搖搖頭,作死的,她的思維為什麼總是那麼跳躍。
咦...乾正事,乾正事要緊。
...
第二次去下城區,沈曼依舊不太認得路,期間問了不少路人,終於在差不多一個小時後找對了地方。
這店的位置也講究,就開在一個疙瘩地裡,周圍都是民居房,就和人家巷弄裡的小賣鋪似的。
店鋪冇牌子,但寫明瞭賣的東西。
沈曼還認不全大多數的字,決定還是直接問好了。
看店的是一個大娘,這點也和小賣鋪的配置對上了。
“大娘,我想粘黏漁網,有什麼趁手的東西冇?”
大娘眯著眼睛,嘴巴張了張,沈曼覺得她是不知道的。
果不其然,她頓了一分鐘之後安撫沈曼等一下。
“你等一下,我叫一下我們家大郎。”
她從後麵拐進去叫人了。
想來這店就是他們自己家開的。
沈曼耐心等著,期間觀察人家小店裡的東西。
真就是一些工具用品,鑽子,針,磨刀石,打火石,此類...多數是拿來做手工的。
沈曼還看到幾個圓竹筒,她覺得裡麵該是裝了東西。
一會兒,大娘帶著她家大郎來了。
來了一個差不多五十多歲的中年漢子,十分樸實,麵容幾乎毫無修飾,鬍子拉碴,佈滿了風霜的痕跡。
“店主好。”
“小公子要啥,和我說就行。”
“我要可以黏漁網的東西。”
大郎店主想了想,嘗試發問,“你可是要黏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