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的夢 第225章 啟動造神計劃
文淵一聽李世民這話,眼睛當即眯了眯,隨即用帶著點探究的審視目光上下打量他,還故意繞著李世民慢悠悠轉了一圈,語氣裡滿是戲謔:“李家二哥,要不我乾脆把你也寫進這《封神》裡?你這人,神了!“
這一連串故作嚴肅的動作,把一旁的長孫無垢和上官清月都逗得愣了愣,三人一時麵麵相覷,空氣裡滿是好笑的凝滯。
李世民被他看得心裡發毛,狐疑地皺起眉,連連擺手:“喂喂喂!你小子可彆胡來!先前《西遊記》裡不就把我寫進去了嗎?怎麼這《封神》還要拉上我?觀音婢還在這兒呢,你小子悠著點,彆淨出些幺蛾子!”
李世民邊說邊往後退了兩步,還不忘偷偷瞥了眼身旁的長孫無垢,那模樣活像怕文淵再
“坑”
他一次,讓他在妻子麵前丟臉。
文淵卻沒接他的話茬,轉頭朝著門外揚聲喊:“來人!速去把王度找來,有要急事。”
喊完才重新轉向李世民,伸手攤在他麵前,語氣裡帶著點不容拒絕的熟稔:“二哥,先把稿子拿出來唄。你放心,不是要跟你搶,等咱們把王度叫來,把這事說清了,你再揣回懷裡不晚。”
王度一路快步趕來,衣襟上還沾著些趕路的風塵,剛跨進書房門檻,還沒來得及站穩喘口氣,文淵就大步上前,一把拽住他的手腕,將他按在身旁的椅子上。接著又朝李世民、長孫無垢和清月擺了擺手,示意他們也坐下,語氣乾脆得沒半分鋪墊:“彆站著了,都坐。我給幾位講個舊事,聽完咱們再議正事。”
四人雖各有狐疑
——
李世民眉梢微挑,顯然還記掛著懷裡的手稿;長孫無垢眼底藏著好奇,猜不透文淵突然講
“故事”
的用意;清月倒多了幾分瞭然,悄悄攥了攥袖口;王度剛坐下,還在順氣,隻懵懂地看著文淵
——
但也沒多問,紛紛坐定,擺出洗耳恭聽的模樣。
文淵指尖輕輕敲了敲桌沿,緩緩開口:“東漢時有位名臣叫楊震,曾任荊州刺史,後來調任東萊太守。他上任途中,路過冒邑縣,縣裡的縣令王密,當年正是被楊震舉薦為茂才的,也算有師生情誼。那天夜裡,王密揣著十根裹著錦布的金條,悄悄去拜訪楊震,想把金條送給他。”
“楊震見了,當即擺手拒絕,半點不留情麵,還反問王密:‘我當初舉薦你,是瞧你有才德,咱們也算故人,我知你心性,你怎的不知我的為人?為何要做這等事?’”
文淵說到這兒,刻意頓了頓,模仿著楊震的語氣,眉頭微微擰起,多了幾分鄭重,“王密卻壓低聲音說:‘大人放心,這是夜裡,沒人知道的。’”
“楊震一聽這話,當即生了氣,聲音沉了幾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這四者都知,怎能說沒人知道?’王密被這話懟得麵紅耳赤,攥著金條的手都鬆了,羞愧地拱了拱手,連夜就退了出去,再也沒提送禮的事。”
故事講完,書房裡靜了片刻。文淵忽然俯身,從案頭取過一張紙,指尖捏著紙角,一字一句念出上麵的詩句,語氣格外鄭重:“為人切莫用欺心,舉頭三尺有神明。若還作惡無報應,天下凶徒人吃人。”
念罷,他將紙輕輕放在桌上,沒再說話,隻抬起眼,目光緩緩掃過李世民、長孫無垢、清月和王度四人的臉,眼神沉靜,像是在等他們慢慢品透這故事與詩句裡藏的意思。
過了一會兒,李世民最先打破沉默,身子微微前傾,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懷裡的手稿,語氣裡帶著幾分試探:“三弟,你突然講楊震拒金的舊事,又念這‘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詩……
難不成,你真打算借著《封神演義》,在天下人間‘造神’?”
文淵迎著四人的目光,坦然點頭:“我確實有這個意思。”
見李世民、長孫無垢幾人臉上仍帶著不解
——
王度皺著眉似在琢磨
“造神”
與治世的關聯,清月則若有所思地盯著案頭的詩稿。
文淵伸手輕輕點了點自己的太陽穴,語氣沉了幾分:“而今這天下,咱們雖已立下律法,也設了官僚機構來管束百姓、治理地方,可我總覺得,這些還不夠。”
“眼下咱們費了大力氣,總算穩住了局勢,解決了表麵的秩序管控,可人心深處的東西
——
也就是這裡麵的教化,咱們還沒真正觸碰到。”
他指尖在太陽穴上頓了頓,拿起茶杯呷了一口,潤了潤嗓子,才慢慢把自己的思慮鋪開。
“你們想,咱們現在做的這些事,總有一天會把世人從‘隻顧著填飽肚子’的困境裡解放出來。到那時候,經濟會繁榮,物質會豐富,人們不再為生計發愁,就會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可人心是難測的,一旦沒了‘活下去’的約束,有些人就會為了私慾突破所有底線,到時候必然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他抬眼掃過眾人,語氣裡多了幾分凝重,舉例子時字字清晰:“比如個彆手握權柄的人,可能會借著律法的空子‘依法搶劫’——
明明是貪墨,卻能找出條文當幌子;個彆交通巡檢的官差,或許會打著‘查勘’的名義攔路剪徑,把過往商客當肥羊宰;甚至有些官員,會在法律的框架裡鑽營,表麵上合規合法,暗地裡卻為非作歹、胡作非為。”
“不止當官的,小民百姓裡也會有人沒了底線
——
為了攫取財富,可能會耍儘手段坑蒙拐騙,把良心拋在腦後。到那時候,那些守著善良、講規矩的人,反倒會被欺壓、被掠奪,卻連說理的地方都難找,隻能眼睜睜受委屈。”
說到這兒,文淵放下茶杯,眼神裡多了幾分篤定:“所以我纔想,與其等將來問題爆發了再補救,不如現在就從思想意識層麵、從道德範疇入手,讓世人學會自己約束自己。也就是說,咱們想造出一套‘神話體係’——
用老百姓能聽懂、能信服的神佛故事,把‘善惡有報’‘敬畏底線’的道德規範悄悄灌進去。”
“這樣一來,哪怕將來律法有疏漏,哪怕有人想鑽空子,心裡也會多一層顧忌
——
會怕‘舉頭三尺有神明’,會怕作惡遭報應。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套讓人們自我約束行為的體係,讓善有歸處,惡有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