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第4章 少小離鄉老大回
-
旁邊一個胖胖的估計是店老闆老婆的女人拿著四十多公分長的木筷子在油鍋裡攪動麪糰,來回挑動,前後不過幾十秒的時間,一根油酥焦黃的油條就炸好了。撈出來,放在一個竹子編成的小框裡稍微放涼,就可以拿給食客。
在木案的旁邊,還擺放著幾個五六十公分高的木桶,上邊有木蓋子擋著,裡邊裝的胡辣湯、豆腐腦、小米粥之類的早餐。這種店鋪,一般都是夫妻店,忙的時候可能還會讓家裡的孩子來過來幫下忙。胖老闆娘把胡辣湯盛好,放在黃振邦兩人麵前的木桌上,又用盤子裝了五根油條一起送了過來,隨後則是開始叫賣:“胡辣湯、豆腐腦,熱油條出鍋嘍!”那聲音隨著熱氣飄向遠處,變成了人間最美好的煙火氣。
黃振邦學著吳聞起的樣子,用手捏住油條,放在胡辣湯裡泡了一下,然後塞進嘴裡。咬下去,油條的酥脆配上胡辣湯的麻香,一起在舌尖上跳動,有一種無法描述的滿足感,讓人胃口大開,幾口下肚,黃振邦的額頭竟然都冒出汗來。
吳聞起笑問道:“黃先生,這味道中不中?”
黃振邦用紙巾擦了下額頭的汗,回味的幾秒,然後豎起大拇指:“中!”
因為在印尼的時間太久,他的家鄉口音都改變了不少,但這個“中”字,說的卻分外地道,那種認真的表情,引得周圍幾個食客都笑了起來。黃振邦一口接著一口喝著胡辣湯,這份在彆人眼裡唾手可得的食物,在他的眼中,卻彷彿珍饈,畢竟生活在印尼的幾十年,根本冇有機會品嚐。
一頓飯吃完,黃振邦搶著付了賬,隨後兩人步行來到新鄭市的汽車站。裡邊停著不少中巴車,都是通往新鄭市各個鄉鎮的。昨天的桑塔納是公車,肯定不能一直用。
售票員不斷的叫喊著。吳聞起買了票,兩人坐上一輛通往具茨山的中巴車。具茨山又叫始祖山。山不高,海拔隻有八百米,彆說和中原最著名的嵩山相提,就算是周圍的另外幾座小山都比它有名氣,但要是追根尋源,這座山卻真的如其名字那般,在華夏有堪稱始祖般的地位。因為這裡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結公拜將、屯兵馴獸的地方,相傳人皇軒轅在這裡成長,並走向中原,統一各部落,肇造中華文明,開創偉業。這些事情可不是後人杜撰,而是有依據的。在《莊子·徐無鬼》中有“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的描述,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有關於“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的記載,類似的文獻還有不少,一直到現在,具茨山周圍還有不少以黃帝時期人物命名的地址。比如風後嶺、力牧峰等等。
黃振邦要去的地方就是位於具茨山下的黃垌村。“垌”,指的是田地的意思,在中國南方有不少地方喜歡用這個字當做村落名字,但不知道為什麼,在新鄭附近也有許多以“垌”字命名的村落,比如李垌、王垌、張垌之類的,到底誰學誰,已經無可考證。道路很顛簸,中巴車走走停停,不時會上來些趕路的百姓,畢竟在這個年代,彆說私家車,就連摩托車都冇有多少,許多人村鎮的人想去新鄭市區,中巴車是最便捷實用的交通工具,隻需要幾塊錢就可以往返。聽著耳邊熟悉的鄉音,看著窗外的風景在不斷的向後變幻,黃振邦整個人的心如同遠處的山巒,跟著起伏不定起來,歡喜和期盼中,又夾雜著一些緊張。有個詞叫做“近鄉情怯”,說的大概就是他現在的感覺。
黃垌村屬於新鄭市辛店鎮下邊的一個村子,位於具茨山下,有小溪自山脈高處流淌,環繞村子蜿蜒而過,水質清澈,宛如九天仙女的飄帶纏繞在這片大地上,河穀中被沖刷的光滑晶瑩的鵝卵石,彷彿是散落的珍珠,再加上水裡的鴨子和岸邊吃草的牛羊,搭配上遠處如黛的青山,當真有種人在畫中遊的感覺。
在村口的大柳樹旁,站著幾個人。最前麵的是一個穿著白色汗衫的六旬左右的老人,他個頭不算高,但腰板卻挺的很直,精神很好,這是黃垌村現任的村支書黃振江。在村裡,黃是大姓,從上邊往下查,隻要姓黃,基本上都沾親帶故,就比如黃振江和黃振邦,就是同一個爺爺。跟在他身邊的,是村委會主任劉光明和兒子黃天亮。
黃天亮把右手放在眉骨前,擋住陽光,望著遠處的道路問道:“爸,大伯快到了吧?”
黃天亮今年剛三十歲,一米七多的個頭,身材有些瘦,整天東奔西走,導致皮膚都曬成古銅色,乍看上去,好像比實際老上十幾歲。他大學畢業後留在新鄭文物局工作,聽說在印尼的大伯返鄉探親,也趕了回來。
黃振江揚起手臂,看了看手上的梅花表說道:“市裡給的電話,說他們吃過早飯就出發,算算時間,估計也該到了。”
正說著話,一輛中巴車就從遠處開了過來,隨後在村口處停下。車門打開,吳聞起先下車,隨後攙扶著拿著揹包和密碼箱的黃振邦下來。
看到對方的身影,黃振江趕緊迎了上去,一臉激動的喊道:“振邦哥,還記得我不?”
正在打量周圍環境的黃振邦身體猛的一顫,將目光聚集在黃振江的身上,那雙略微昏花的眼睛中閃爍著回憶的光,欲要從眼前這個人的輪廓中找到兒時的記憶。足足看了十幾秒,他才上前握住黃振江的手,嘴唇顫抖的開口道:“振江啊,還真是你。老嘍,都老嘍!當年一起光著屁股玩泥巴的兄弟,現在都認不出來了!”
要不是路上吳聞起先提前介紹了下黃垌村現在的情況,黃振邦還真的很難將眼前這個老人和兒時的小兄弟聯絡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