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裡的褶皺 第53章 鋼筆藏光
鏡海市老城區的青石板路被晨光浸得透透的,橙黃透亮的光順著瓦簷淌下來,在地上積成一片暖融融的亮,踩上去都像踩著剛從蜜罐裡撈出來的蜜糖。公西黻推開“筆韻齋”那扇磨得發亮的玻璃門時,門楣上掛著的風鈴“叮鈴哐啷”響了一串脆生生的聲兒,驚得簷下幾隻灰麻雀撲棱棱飛起,翅膀掃過垂下來的綠蘿葉,抖落幾滴昨夜積下的露。
店裡的墨香混著舊木頭的味道濃得化不開,深吸一口,能嚼出幾分陳年線裝書的糙勁兒——那是後院老槐木櫃台滲出來的香,混著架子上各式墨錠的清苦,纏在一塊兒往人鼻尖鑽。博古架從地麵頂到天花板,紫檀木的架子被摩挲得發亮,各式鋼筆在晨光裡列隊站著:金的筆杆上雕著纏枝蓮,銀的筆帽嵌著碎瑪瑙,暗紋的筆身藏著細密的山水,光麵的筆杆映著窗欞的影,連最普通的鋼杆筆都擦得鋥亮。筆尖都斜斜朝上,閃著細碎的寒光,活像一群隨時要躍起來刺穿紙張的騎士,隻等一聲令下就往宣紙上衝。
“周老爺子今兒個比晨練打太極的老頭還早?”公西黻往櫃台後探了探身子,又抻著脖子往後院瞅。操作檯上鋪著塊深紫色絨布,是當年從蘇州收來的老雲錦,如今專門墊著修筆。那支1948年的派克51鋼筆正躺在中央,拆得七零八落——筆帽斜在一邊,筆杆分了兩節,連最精巧的筆舌都被挑了出來,細巧的零件攤開一片:月牙形的筆舌沾著點殘墨,透明的毛細管透著光,連筆尾的小銅圈都擺得齊整。倒不像支名筆,反倒像隻被小心解剖的螢火蟲,連翅膀上的紋路都露著,就等一點點把“翅膀”重新粘起來。
後院傳來幾聲悶咳,跟著是老爺子帶著點沙啞的嗓子,裹著晨露的濕意飄過來:“小兔崽子,昨兒讓你擦的零件擦亮沒?這筆杆裡藏的老灰怕是攢了半個世紀,夠在宣紙上洇部《春秋》了!”
公西黻趕緊捏起鑷子,指尖懸在絨布上方幾毫米,小心翼翼夾起那枚月牙形的筆舌。窗玻璃透進來的陽光正好落在台麵上,他順手拿起旁邊的放大鏡——那是老爺子珍藏的德國老貨,鏡片透亮得能數清蒼蠅腿上的毛。光穿過鏡片聚在筆尖上,刻下一小片跳動的光斑,連筆尖上細微的銥粒都看得分明:那點銀白色的銥粒被磨得圓鈍,卻還透著韌勁兒,是當年好好寫過字的模樣。
突然,他“咦”了一聲——筆杆內側靠近筆尾的地方,竟黏著一小截紙頭,也就米粒那麼大,邊緣泛黃發卷,像片被揉過又曬了幾十年的枯葉。紙頭粘得牢,得用針尖慢慢挑才能動。
“瞅啥呢?魂兒讓筆精勾走了?”銀發周拄著那根雕著竹節的柺杖從後院溜達進來,老爺子的白發總梳得一絲不苟,用桂花發油抿得服服帖帖,遠遠瞅著,倒像團蓬鬆的蒲公英落在了頭頂。他穿件月白小褂,領口磨出了毛邊,卻洗得發白透亮,手裡還捏著塊剛擦完櫃台的抹布。
公西黻趕緊把鑷子湊過去,用針尖輕輕挑那紙頭,一點點挪到絨布中央:“您瞧這個。”他屏住氣,生怕指尖一抖把紙頭戳破了。紙上的鋼筆字早就褪得淺淡,筆畫蜷在一起像排小螞蟻,得對著光才勉強能認:“老師,我會回來報恩——1957611陳康”。
“豁!老周爺子,您這學生夠念舊的啊?”公西黻吹了聲口哨,指尖點著那行字,“1957年的話,這陳康要是還活著,如今得八十好幾了吧?”
銀發周的柺杖“咚”地往青石板地上一杵,力道重得驚起一片灰,連架子上的鋼筆都晃了晃:“陳康?就那個當年總餓得啃作業本封皮的皮猴兒?”他眯著眼想了想,眼角的皺紋堆成小山,語氣裡帶了點氣,又有點軟,“當年我拿半個月工資給他買烙餅,一到飯點就揣倆往他兜裡塞——熱乎的,裹在棉布裡捂著,怕涼了硌胃。他倒好,畢業頭天就卷著鋪蓋跑西北支邊去了,連張紙條都沒留,這幾十年,音信全無!”老頭越說越氣,頭頂的“蒲公英”都跟著顫,可眼角卻悄悄泛了點水光,快得像沒出現過似的,被他抬手一抹,就說是眼裡進了灰。
風鈴又“叮鈴”響了,門口探進個小腦袋。是個穿校服的小男孩,藍白校服洗得發白,袖口磨出了毛邊,露出裡麵洗得更淺的舊內衣。手指縫裡還沾著沒洗乾淨的藍墨漬,像剛攥過浸了水的鋼筆,連指甲縫裡都透著藍。“周爺爺,我我想給爸爸寫信。”他攥著兜裡的五塊錢,紙幣被捏得皺巴巴的,邊角都捲成了小卷,像片被揉過的楊樹葉,“買最便宜的筆就行,能寫出字就成。”
公西黻樂了,往櫃台外探了探身子:“小不點兒,你爸啥工作啊?值得你省早飯錢買筆?”
“爸爸在深圳蓋樓。”男孩把胸脯挺得高高的,眼裡亮閃閃的,像落了兩顆星星,“他說等我字練得比工地的鋼筋還直,就接我去看真大樓!說樓有雲彩那麼高呢!”
銀發周突然伸手,一把搶過公西黻手裡那堆派克51的零件,又扭頭往操作檯下的木盒裡摸——他竟直接把那支還沒裝起來的派克51往一塊兒湊,手指頭雖抖,卻準得很,三兩下就把筆杆擰上了,隻缺個筆帽。他把筆湊到男孩麵前:“小子,這筆借你使三天!要是能寫出朵花來,爺爺白送你!”男孩的眼睛“唰”地亮了,比剛才說大樓時還亮,像兩塊剛被擦亮的打火石,連帶著臉蛋都紅了。
公西黻急得趕緊拽老頭袖子:“您老糊塗啦?這筆能值輛二手電驢呢!他毛手毛腳的,彆給您摔了!這可是您前陣子從老主顧手裡收來的寶貝!”
銀發週一柺杖掃在他小腿上,不重,卻夠疼,把他疼得“嘶”了一聲:“滾蛋!當年陳康那小子,就是用我送的筆考了全縣第一!”他又扭頭朝男孩“吼”了一聲,其實聲音軟著呢:“愣著乾啥?拿上練字去!寫不好小心屁股開花!”
男孩趕緊縮了縮脖子,雙手捧著筆跑了,跑兩步還回頭瞅了瞅,生怕老爺子反悔。公西黻揉著小腿嘟囔:“您這慈善搞得跟搶劫似的合著不是您的寶貝筆是吧?等會兒筆杆磕了,我看您心疼不心疼。”
午後的太陽毒得厲害,曬得青石板都發燙,腳踩上去能感覺熱氣往鞋裡鑽,像探照燈似的往地上打光。公西黻癱在店門口的藤椅上啃冰棍,薄荷味的,涼絲絲的甜順著喉嚨往下滑。他抬眼瞅著後院,銀發周正蹲在小桌旁給那男孩改字帖——男孩叫小宇,是附近的留守兒童,爸媽都在外地打工,常來店裡蹭紙練字,老爺子嘴上嫌他墨用得多,卻總偷偷在他書包裡塞幾張宣紙。
小宇寫的“永”字歪歪扭扭,橫畫斜得像要倒,豎畫彎得像根繩,活像條蚯蚓在紙上跳舞,還時不時把墨坨在一塊兒,暈出個小黑點。老頭急得直薅自己的“蒲公英”:“手腕!手腕是彈簧不是鐵棍!沉下去!再沉!你這橫畫寫得,是要讓它自己跑了?”嘴上凶,手裡的紅筆卻輕得很,在字帖上描出淡淡的糾正線,怕戳破了紙。
店門“咣當”一聲被撞開,風帶著熱氣湧進來,吹得架上的鋼筆影子晃了晃。一個穿西裝的精神小夥躥了進來,領帶鬆鬆垮垮掛在脖子上,甩得像條紅領巾,皮鞋鋥亮卻沾著灰,一看就是急著跑過來的。“老闆!萬寶龍149有貨沒?我們王總急用!”他嗓門大,震得貨架上的鋼筆都晃了晃,有支便宜的鋼杆筆差點掉下來。
公西黻眼皮都沒抬,含著冰棍含糊道:“預付款三千,等三個月。這型號緊俏得很。”
“錢不是問題!”小夥“啪”地把張黑卡拍在櫃台上,聲音更橫了,“王總說了,就要筆尖粗得能捅穿合同那種!簽字得有氣勢!錢不夠再加!”
銀發周從後院探出頭,冷笑了一聲,手裡還捏著小宇的字帖:“捅合同用改錐更帶勁,還不用等三個月,力道也足。”他又甩給小宇一本《靈飛經》,紙頁都泛黃了,邊角用細麻繩裝訂過,是老爺子年輕時臨的帖,寶貝得很:“練!照著這個練!寫不好回頭餵你吃毛筆!”
小夥的臉“唰”地綠了:“老頭兒你找茬是吧?”他伸手就要掀小宇的字帖,像是要撒氣。公西黻手裡的冰棍杆“嗖”地飛出去,釘在他手邊的櫃台上,就差半寸戳著他手——冰棍杆上還沾著點薄荷味的甜水。“哥們兒,這兒是筆齋,賣筆的,不是拳館。要撒野出門左轉,有公園老太太跳廣場舞,你去跟她們較勁兒。”
正哄著,門口的陰影裡突然冒出個聲音,低低的,帶著點顫:“周老師真是您?”一個穿褪色中山裝的老人站在那兒,中山裝是灰的,卻洗得乾淨,領口扣得嚴嚴實實。手裡拎著個藍布兜,裝著半兜西北大棗,棗皮紅得發亮,沾著點土,一看就是剛摘沒多久的。銀發周眯著眼瞅了半天,突然“噌”地蹦起來,柺杖都扔在了地上,差點踩著小宇的字帖:“陳康?!你個老小子是從地縫裡鑽出來的?”
陳康咧開嘴笑,露出嘴裡一顆金牙,在光下閃了閃,顯得有點憨:“找您四十年了前陣子聽人說鏡海市老城區有個筆韻齋,掌櫃是個銀發老妖怪,修筆練字都是一絕,我就猜是您!”他把手裡的棗往前遞了遞,聲音軟下來,帶著點哽咽:“當年您給的烙餅,甜得掉牙,我記了一輩子。後來在西北,總想著那味兒,卻再也沒吃過那麼甜的烙餅。”
那精神小夥見狀,趕緊趁著沒人注意溜了,溜之前還狠狠瞪了銀發週一眼,卻不敢再作聲。銀發周卻顧不上他了,伸手揪著陳康的衣領“吼”:“混出息了?都鑲上金牙了!當年臨走時說的報恩呢?喂狗了?讓你給忘了?”
陳康從內衣袋裡掏出個牛皮紙包,層層疊疊裹得嚴實,外麵還套著個舊手帕。他小心開啟,像是捧著啥寶貝:“哪兒能啊!您瞧——”紙包裡躺著支鋼筆,筆身鏽跡斑斑,筆夾都磨得沒了棱角,可上麵刻著的“周”字還能看清,是當年用小刀一點點刻的。“您當年送我的筆,我帶在身上幾十年。拿它給牧民掃盲時寫過教案,雪災那年記過救災的賬後來筆尖摔彎了,我哭得像死了親爹,愣是找鐵匠給敲直了,又用了三年才實在沒法用了。”
公西黻突然從藤椅上坐起來,插嘴道:“等等!您就是寫紙條那個陳康?”他舉著剛才那截紙頭,又把放大鏡懟到老人臉上,“1957年6月11日,您寫的‘老師,我會回來報恩’”
陳康愣了愣,突然“啪”地拍了下大腿,把旁邊的小宇嚇了一跳:“想起來了!那天您塞給我兩個熱烙餅,還燙著手呢。我躲在學校廁所邊哭邊寫的紙條,怕您看見笑話我您咋知道的?”
銀發周剛要說話,手裡奪過那支舊鋼筆的手卻先抖了起來,指腹摩挲著筆身上的“周”字,聲音也顫了:“小兔崽子你他媽”話沒說完,後院突然傳來“哐當”一聲巨響,像是什麼東西翻了。三人趕緊衝過去,隻見小宇把墨瓶打翻在桌上,黑汁順著桌沿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積成一小灘,淹了半張字帖。男孩舉著那支派克51,筆尖還滴著墨,臉上也沾了點黑,像隻小花貓。紙上爬滿歪扭的大字:“爸爸我想你”。
“完犢子!”公西黻趕緊去搶筆,“這筆夠買一卡車作業本了!您瞧這墨漬,怕是滲進筆縫裡了!回頭咋清理啊!”
銀發周卻突然笑了,笑聲還挺大,震得屋簷下的風鈴又響了,叮鈴叮鈴的。他抽出那張染黑的字帖,對著光舉起來,手指點著那個“想”字:“瞧見沒?‘想’字這筆捺,收尾那一下,往回收的勁兒,跟陳康當年寫的一模一樣!”他用柺杖輕輕戳了戳小宇的屁股,眼裡的笑都快溢位來了:“小子,這筆歸你了!明天開始每天寫十頁字,寫不完老子抽你!”
陳康摸出老花鏡戴上,鏡片擦得鋥亮,架在鼻尖上:“周老師,我這次回來,是想在這兒辦個免費書法班”他指了指門外那些在巷口跑的孩子,有幾個正扒著門框往裡瞅,“就像您當年教我那樣,讓娃們都能握著筆好好寫字。西北那邊我辦了幾個,想著您這兒肯定也有娃需要。”
夕陽西下時,筆韻齋突然擠滿了人。附近的街坊聽說老爺子的學生回來了,還要辦書法班,都揣著自家孩子的作業本來看熱哄。有拎著菜籃子的大媽,有剛下班的工人,還有幾個放學的孩子,擠在店裡嘰嘰喳喳的。先前那個精神小夥不知啥時候又溜回來了,戴著頂帽子,低著頭往陳康剛擺的捐款箱裡塞了遝鈔票,塞完就趕緊跑了,生怕被人看見,連掉在地上的一張都沒敢撿。銀發周舉著個擴音器站在櫃台前喊,擴音器是前陣子社羣發的,聲音有點破:“瞅啥瞅?都彆圍著!練字!誰今天寫不滿一百個‘永’字,彆想吃飯!”
公西黻正蹲在操作檯邊修那支派克51。他用鑷子夾著片01毫米的金片,在酒精燈上小心烤著,火苗藍幽幽的,把金片烤得泛著暖光,準備給筆尖補點銥粒。陳康蹲在旁邊啃棗,棗肉甜津津的,棗核吐在旁邊的小碟子裡:“小兄弟手藝不賴啊?跟周老師學幾年了?”
“三年零倆月。”公西黻吹掉筆尖上的焊渣,語氣有點蔫,“老爺子總說我笨,還不如他當年的徒孫——說的就是您吧?”
風鈴又“叮當”響了,小宇舉著封信從外麵衝進來,跑得臉蛋通紅,額頭上全是汗:“周爺爺!爸爸回信了!他說我的字像列印的!還說要給我寄新本子!”信封裡掉出張照片:工地上的男人舉著那張寫著“爸爸我想你”的字帖,背後是深圳的玻璃幕牆,亮晶晶的,在陽光下閃著光,比男孩說的“雲彩那麼高”還要高。
銀發周拿過信眯眼瞅,瞅了半天哼了一聲:“扯淡!這‘樓’字寫得像筷子夾豆腐——軟趴趴的!沒勁兒!還得練!”話沒說完,突然捂住胸口往下倒。陳康手快,一把扶住了他,公西黻也躥起來,趕緊去櫃台抽屜裡翻硝酸甘油——那是老爺子常備的藥,放在個紅鐵盒裡。店裡頓時亂作一團,小宇嚇得筆都掉在了地上,站在旁邊直搓手,眼圈都紅了,怕得不敢說話。
老頭含了藥,緩過氣來的第一句話是:“老子的《靈飛經》誰剛才踩臟了?我瞅著有個黑印子!”
夜深人靜時,公西黻在台燈下調整筆尖,燈光暖黃,照得鋼筆的金尖泛著柔亮的光,連上麵細微的紋路都看得清。銀發周癱在搖椅裡指揮,手裡搖著把蒲扇,扇麵上畫著幾筆蘭草:“銥粒磨圓點!你想劃破娃們的作業本啊?輕點兒!那金片貴著呢!”突然又輕聲說,聲音低得像怕被人聽見:“那紙條我早知道。”
公西黻手一抖,金片差點掉了,趕緊用鑷子夾住:“啥?您早知道?”
“陳康那小子塞紙條時我看見了。”老頭咧開嘴笑,臉上的皺紋擠在一起,像隻皺皮狐狸,眼裡卻亮得很,“就躲在我窗戶底下塞的,蹲在那兒,肩膀一抽一抽的。我假裝沒瞧見,等他走了才把筆拿進來。等他四十年這老混蛋,總算來了。”
月光從窗縫漏進來,落在陳康帶來的棗袋上,棗香混著墨香,在屋裡慢慢飄。公西黻收拾工具時,突然發現棗袋底壓著本手抄冊子,封麵是牛皮紙的,邊角用線縫過,寫著《西北支教筆跡分類大全》。他翻開扉頁,上麵有行題字,筆力遒勁,帶著西北的風沙氣:“周老師:您給的不僅是筆,是劈開黑暗的光。”
第二天清晨,銀發周親自把派克51塞進小宇書包,還往書包裡塞了塊新橡皮:“帶著!讓你爸看看啥叫傳家寶。寫字時小心點,彆再把墨灑了,不然揍你屁股!”男孩背著書包要走時,他又突然吼一嗓子,嗓門亮得很,能傳到巷口:“站住!字帖拿上!今天寫不完二百個‘永’字,老子打斷你的腿!”
小宇跑得比兔子還快,邊跑邊喊:“知道啦周爺爺!”公西黻在旁邊嘟囔:“您這教育方式夠‘刑’的,也就小宇不怕您。換了我,早嚇得筆都握不住了。”一扭頭,卻看見銀發周正把陳康帶來的棗分給早到的孩子們,每個孩子手裡塞兩個,臉上的笑軟得很,像早上的晨光。陽光照在老頭的銀發上,像鍍了層金,連發梢都閃著光。
風鈴又響,穿快遞服的小哥探頭進來,手裡舉著個箱子:“周大爺!有您的西北包裹,到付九十八!”
銀發周罵罵咧咧地往兜裡掏錢,手指頭在兜裡摸了半天:“陳康這老小子寄個破包裹還讓我掏錢肯定沒好東西,說不定是西北的沙子。”拆開一看,卻是整箱的西北特產——枸杞紅得像瑪瑙,葡萄乾紫得發亮,還有袋裝的奶片,印著草原的圖案。最底下壓著套純金筆尖,裝在絲絨盒裡,一盒有十來個。盒裡有張卡片,字還是那麼有力:“周老師:這筆尖夠孩子們用到下世紀。”
公西黻拿起個筆尖對光看,光透過金片泛著暖黃:“24k金?陳老爺子這是掏了家底啊!這得值多少錢!”
銀發周突然沉默了。他拄著柺杖走到院裡那棵老槐樹下,蹲下來扒開樹根處的土,土是鬆的,一看就是常扒的。他挖出個鏽鐵盒,盒上還帶著鎖,卻早就沒鎖上。盒裡躺著支斷裂的鋼筆,筆身是舊的,卻擦得乾淨,旁邊壓著張照片:少年陳康站在筆韻齋門口,笑得見牙不見眼,手裡攥著支新鋼筆,正是當年銀發周送他的那支。
“1957年”老頭用指腹摩挲著照片邊緣,聲音低低的,像在跟照片說話,“我告訴他:筆尖會禿,紙會發黃,但寫下的東西能活很久。字是這樣,情也是這樣。”
公西黻蹲在旁邊啃棗,棗核吐在地上:“比如‘報恩’倆字?”
柺杖“呼”地呼嘯著抽過來,他趕緊躲開,笑得直不起腰:“就你話多!修筆去!彆在這兒貧嘴!”
午後暴雨突至,雨點“劈裡啪啦”打在玻璃上,像在敲鼓,把店外的青石板澆得油亮。銀發周趴在櫃台上打盹,腦袋一點一點的,手裡還捏著本字帖。公西黻在教小宇調筆鋒,男孩學得認真,手指捏著筆杆,手腕懸得穩穩的,比昨天強多了。店門“砰”地被撞開,先前那個精神小夥濕漉漉地衝進來,懷裡抱著摞新字帖,紙頁白得發亮,還滴著水:“王王總讓我捐的!說給孩子用好的!剛才雨大,跑快了點”
銀發周眼皮都沒抬,哼了一聲:“放牆角。那誰,公西黻,給他衝杯板藍根,彆死我店裡,晦氣。”
小夥搓著手尬笑:“那啥周爺爺,我小時候您給我改過作文。”他趕緊從手機裡調出張照片:是本舊作文字,紙都黃了,上麵有行紅筆批註,字又凶又有力:“字像狗爬,重寫二十遍!”
公西黻“噗嗤”笑了:“還真是您老的風格,一點沒改。當年您給我改作業也是這話。”
雨停時,彩虹跨過老城區,一頭搭在東邊的鐘樓,一頭落在西邊的巷口,把青石板路都映得發藍。小宇突然舉著手機尖叫:“爸爸!爸爸開視訊了!”鏡頭裡,工地男人正站在腳手架下,手裡還攥著扳手,安全帽歪在頭上,看見螢幕裡的小宇,眼圈一下就紅了,哽咽著說:“兒子爸明年就回家,天天看你練字你字練好了,爸就帶你去看大樓,比雲彩還高的大樓。”
銀發週一把搶過手機吼:“回啥回!深圳樓蓋完了?給孩子掙學費去!等娃字練好了再回!”掛了電話,卻偷偷用袖口抹了抹眼睛,抹得還挺用力。
陳康提著糧油從外麵進來,臉上帶著笑,褲腳還沾著泥:“周老師,書法班場地批下來了!就隔壁老教堂!收拾收拾下週就能開課!我還找了幾個以前的學生來幫忙教!”
公西黻突然在操作檯上喊:“老爺子!您看這啥?”他舉著放大鏡對著派克51的筆杆——先前那截紙條被他小心展開了,背麵竟還有行褪色的小字,得對著光才能看清:“周老師:其實烙餅我分了一半給餓暈的阿婆。”
銀發周愣了片刻,突然抄起柺杖滿屋追打陳康:“老混蛋!當年餓得啃桌子腿還充大方?!我還以為你全吃了,合著你還藏了一手!看我不揍你!”陳康笑著躲,繞著博古架跑,柺杖追著他敲,卻沒真用力,落在身上像撓癢癢。店裡的笑聲混著風鈴響,甜得像剛熬好的蜜,連空氣都黏糊糊的。
黃昏時分,筆韻齋門口掛上了塊新木牌,紅漆寫著“免費書法班”,字是銀發周寫的,遒勁有力。銀發周站在臨時搭的台子上講永字八法,底下坐滿了老老少少,小宇坐在最前麵,手裡握著那支派克51,聽得眼睛都不眨,小臉蛋繃得緊緊的。公西黻在後台修街坊們捐的舊鋼筆,時不時聽見老頭在前台咆哮:“手腕懸空!你當是剁豬飼料呢?沉下去!再沉!這橫畫要平!平!”
月光灑滿青石板路時,公西黻鎖好店門。銀發周慢慢走在前麵,腳步有點慢,卻穩得很。突然說:“那紙條背麵的字跡是1978年添的。”
“您咋知道?”公西黻趕緊跟上,好奇得很。
“墨水分新舊。1957年用的是上海牌碳素,乾了發烏;1978年”老頭得意地晃了晃手裡的放大鏡,鏡片在月光下閃了閃,“是英雄牌藍黑,乾了發灰。這都看不出來,白跟我學這麼久了!”
公西黻愣了半天,突然笑了,笑得直拍大腿:“合著您早研究過?您是不是早就把那紙條拆下來看過了?”
夜風輕輕吹過,風鈴在簷下輕響,叮鈴,叮鈴,像誰在偷偷笑。老城區的燈一盞盞亮起來,暖黃的光落在青石板上,也落在筆韻齋的木牌上,紅漆的字在光裡閃著,像藏了光的筆尖,正慢慢寫著新的故事——那些故事裡,有鋼筆的光,有墨的香,還有一輩輩傳下去的暖。
免費書法班開課時,老教堂的木窗都透著墨香。銀發周搬了張藤椅坐講台旁,手裡攥著那支陳康帶回來的舊鋼筆,筆杆上的“周”字被摩挲得發亮。小宇坐在第一排,派克51彆在胸前口袋裡,筆帽上的紋路沾著點新墨——是今早練字時不小心蹭上的,他卻寶貝似的不肯擦。
陳康帶了三個西北來的學生,都是當年他教過的牧民娃,如今成了中學老師。最年長的那個叫巴特爾,手裡總捏著塊羊脂玉鎮紙,說是當年雪災時周老師托人寄去的,他打磨了三十年。“周老師教寫字,總說筆要穩,心要正。”巴特爾給孩子們分宣紙時,指腹在紙頁上輕輕按了按,“就像咱西北的胡楊,根紮得深,纔不怕風沙。”
公西黻在教堂後牆搭了個修筆台。街坊們捐的舊鋼筆堆成小山,有的筆尖彎得像魚鉤,有的筆杆裂了縫,他卻修得認真——先用酒精燈烤筆舌,再拿細砂紙磨銥粒,最後往筆杆裡塞點棉絮防漏墨。有回磨筆尖時走神,被火星燙了手指,他甩著疼得齜牙,卻見銀發周不知啥時站在身後,手裡捏著管獾油膏:“逞能?當年陳康拿錐子撬筆尖,比你還笨。”
暴雨天最熱哄。教堂的鐵皮屋頂被雨點打得咚咚響,孩子們卻坐得筆直。小宇練“家”字時總寫不好寶蓋頭,銀發周就拽著他的手腕教:“左邊低右邊高,像屋簷擋雨呢。”突然外頭傳來刹車聲,是那個精神小夥撐著傘站在門口,懷裡抱著個紙箱。“王總讓我送的。”他把箱子往講台邊一放,裡麵竟是套嶄新的文房四寶,硯台還是端溪老坑的,“王總說他小時候也在這兒蹭過紙。”
銀發周沒接話,卻朝公西黻使了個眼色。公西黻心領神會,往小夥手裡塞了支修好的鋼筆——是支英雄616,筆杆刻了朵小梅花。“拿去吧。”公西黻拍他胳膊,“下次彆吼那麼大聲,嚇著孩子。”小夥耳根紅了,捏著筆杆往外走時,踩進門口的水窪,濺了褲腳卻沒回頭。
入秋時教堂的銀杏黃了。陳康突然要回西北,說牧區的冬牧場該掃盲了。銀發周沒留他,就往他包裡塞了把修筆刀:“路上修修牧民的筆。”送站時陳康攥著老頭的手不肯放,指腹在他手背上的老年斑上蹭了蹭:“開春就回來。”老頭彆過臉往站台外走,柺杖杵在地上的聲音卻比平時沉。
小宇的爸爸真的回來了。男人扛著個蛇皮袋站在教堂門口,迷彩服上還沾著水泥灰。小宇舉著作業本衝過去,紙頁上的“永”字寫得橫平豎直。男人蹲下來摸兒子的頭,指腹蹭過派克51的筆帽:“這筆比大樓還亮。”後來街坊們常看見他在修筆台旁幫忙遞工具,粗糲的手指捏著細砂紙磨筆尖時,竟比搬鋼筋還小心。
冬至那天飄了雪。公西黻在教堂生了盆炭火,火苗舔著銅爐底,把墨錠烤得發香。銀發周突然從懷裡摸出個布包,裡麵竟是當年陳康塞在筆杆裡的紙條——他竟把那米粒大的紙頭拓在了宣紙上,還裱成了小卷軸。“1957年的墨,1978年的字。”老頭用指腹點著卷軸,“陳康這老小子,倒比我懂藏。”
正說著,門被推開了。陳康裹著身風雪走進來,眉毛上結著霜花,手裡拎著個凍硬的羊腿:“怕你們饞西北的肉。”身後跟著巴特爾,懷裡抱著個木盒,開啟竟是那本《西北支教筆跡分類大全》,扉頁多了行字:“2023年冬,周老師的光還亮著。”
小宇突然舉著派克51往炭火邊跑,筆尖在紅紙上劃出亮痕。他寫的“春”字還帶著點歪,卻把炭火的暖都裹在了筆畫裡。銀發周瞅著紙頁笑,眼角的皺紋盛著光——像當年陳康躲在窗下塞紙條時,落在筆杆上的晨露,一晃五十年,還沒涼呢。
公西黻往爐裡添了塊炭,聽著筆尖劃過宣紙的沙沙聲,突然懂了老頭總說的“光”。哪是鋼筆藏著光?是握著筆的人把心暖熱了,連墨都發著甜,連字都生著暖,連歲月都跟著軟乎乎的,在老城區的青石板路上,一筆一筆寫著長長久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