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之秋(長魯大陸係列之東之傳奇)+番外 第40章
-
“劉丞相,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本將都說了是我的弟弟,你難得說我欺騙皇上?欺君可是死罪,你意欲為何?”不常在朝中,不代表自己好惹。心機城府,玩弄權術其實和排兵佈陣異曲同工。
“將軍彆誤會本相的意思。隻是,本相從未聽過將軍有弟弟吧?依國前長公主雲然殿下,似乎就張將軍一子而已。還是……”說到最後,丞相的臉色帶上了詭異,看向了龍椅上的年輕皇帝。
依國大部分朝臣都知,當年先皇與當今太後之間的一段禁忌之情。
“劉建!”龍椅上的年輕皇帝被他的一番調侃諷刺意味十足的話語激的再也忍耐不住,一拍扶手。厲聲道:“你還想把事情扯到朕的母後身上來不成?你放肆!你信不信朕!朕!”最後幾個字終究還是冇有說出來。
“臣不敢。”丞相微微低頭,臉上的冷笑和嘲諷卻依然故我。根本冇有把皇帝放在眼裡。
“皇上息怒。丞相乃三代輔國大臣,先皇都依仗的一代忠臣,自然是為皇上的安慰著想。左邊第一位的禦王上前一步,悠然閒散的說。”
“皇上請三思。”朝堂之上,一乾丞相派的一併出列請命。
看著自家同父異母的兄長,皇帝隻能無奈做無言的妥協。
就在兩方僵持,張紀容孤獨無援之際,一道傳喚聲突兀的響起。
“太後駕到——”
繷纖得忠,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怪不得,當年的皇帝會為了她而犯天下之大笑,惹得一世英名徒增野史荒唐言。
水熠熠,果然是一代佳人。傾國、傾城。時間彷彿未曾在她的麵容上刻畫什麼痕跡,唯一不同於當年的便是那一份典雅肅容,高貴而不可冒犯。
“恭迎太後。”
大殿之上,眾人整齊劃一的行禮。這位當今皇帝之母,有著連丞相也揖讓三分的威信。
“孩兒恭迎母後。”皇帝自龍椅上起身,也是微微一揖。
“皇兒免禮。”麵帶著和藹的笑顏,太後轉身與皇帝共坐在龍椅之上,看著殿下一乾臣子。微一點頭,皇帝便明白的代為開口:“重卿免禮吧。”
“謝太後,謝皇上。太後千歲,皇上萬福。”
“皇兒,剛纔似乎劉丞相和張將軍都有事上奏?怎麼連皇上都做不了主還待禦王爺開口定奪麼?”依國曆來有後宮輔政傳統,後宮之中,太後、皇後、貴妃有資格同朝議政,權利也是依次分明。
此一番話說的暗濤洶湧,人人心裡都抹把汗,這太後,果然是個狠角色。
“母後,是這樣。”皇帝自然知道自己母親的意思,當下鬆了口氣,心下開心不少。有母後在,自己便得了一分勢。“張將軍推舉其弟入朝為官,而丞相大人為了皇兒的安危極力反對。”
“哦,為何反對?這與皇帝你的安危有何關係?”
“自是丞相認為張將軍之弟出身無名,身份可疑。”
“是麼?”太後看向殿下的丞相,麵帶笑容眼底卻是一片冰霜。“皇兒可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
皇帝介麵:“兒臣自是知道。隻是丞相的也是為兒臣著想,所以兒臣一時難以定奪。”
太後笑著搖頭。“皇兒這就不對了,張大人乃當朝一品大員,官拜武將之首的震天將軍,他的舉薦自是有根有據。何況,我想張將軍不會甘願冒著欺君之罪來矇騙皇上的。倒是,懷疑將軍的皇兒就有不對之處了。將軍一朝忠臣,為國家儘心儘力,你說是不?”
“母後說的是。”皇帝點頭附議。
“說來,皇兒,當年你母後和張將軍的父親也頗有淵源。他的弟弟,不管是嫡親還是旁係表親,也算有皇家血統了。張將軍父,前任震天將軍歸隱之後,你父皇也感歎朝廷失一棟梁,現今的皇兒可要吸取教訓纔是。”
這番話,聽的幾派人馬心裡各懷心思,丞相這派人真真的叫心驚膽戰。本以為太後與前將軍之事乃皇家笑柄,一大醜事,實是不易聲張。而今在太後說來又彆有意味,太後似乎不在乎他人謗譏,以大度之姿示人,倒是叫一乾朝廷新銳為之折服。
“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請皇兒自己定奪吧。”話已至此,相信大勢也定,自己便不再多說什麼了。
“張將軍,請你讓所言之人上殿聽旨吧。”年輕皇帝此時的口氣已經帶著輕快愉悅。
張紀容頷首,昨日不忘來跟自己說讓他朝堂之上當麵舉薦之時,自己還頗為憂心,原來他是想讓自己看清丞相本來麵目,也料到了太後若想幫皇帝,此時必定出馬。可是這一切,不忘又是如何算到的?他對依國朝堂之事何時那麼瞭解了?想到此,張紀容決定下朝後好好問下自己的那名義弟。
不久,在傳喚聲中,一襲白色的身影飄然步入殿內。“草名秋不忘見過皇上。”不卑不亢的躬身行禮,隨後卓然立於殿中。
殿上的肅穆之氣冇有壓製秋不忘的淡然,就那麼靜靜的站著,眾人也能感覺到那股子裡透出的清雅與超然,絕世之姿態。
好一個與世獨立的高雅之人!隻可惜了,似乎是毀容之由,他的右半邊帶這銀製的麵具。
他的如此姿態倒是讓所有人,包括兩位龍椅上人皆忘了他行禮的不周。
“你就是秋不忘,張將軍之弟?”皇帝的眼中帶著抹晶亮,似乎在思慮著什麼。
“正是。”我淡淡的點頭回答,眼神卻一轉,把左方丞相等人打量了個遍。
“你可精於醫術?”
“草民不才,對醫理倒是有點研究。當然,自小受家父影響,文治武功也略有涉及。”看來為了謀求高位,我不得不竊取一點前世中華千年積澱的知識了。
“哦?”皇帝來了興趣,微一挑眉。接著問道:“那好,朕問你,依國而今北麵依山,東麵傍水;北有蠻夷來犯,東有匪寇擾民。先若你身為將領,則如何分治兩處?”
“回皇上。依草民之見,若北麵依山,則本就易受難攻之勢,隻待固守本源,加防城池,建起瞭望台便可。若敵眾我寡,便可放下一記空出,引鱉入甕,關起城門,便可群起滅之。或帶入周山,以我方熟絡地形之優,迂迴伏擊,敵明我暗,自然也能磨掉敵人大半人馬。到是再大軍圍剿,他們敗勢也是必然。”我略一思索,接著道:“而東麵傍水,則立岸防,加堤壩,勤水軍,建良船。”
“何為瞭望台?又如何募良兵建水軍,如何建良船?”略帶焦急的語氣自皇帝口中而出。
“瞭望台即是起偵查作用的高台,在高處建造一簡易閣台,派兵士輪番值崗,發現異常便用狼煙傳遞警訊。以我之見我們依山索性便可建在山巒之中,靠著其起伏之勢做掩藏,每隔一段建造一個,依國北邊山巒千裡便可成為我們最好的防禦之線。而水軍建立,最重要便是熟悉水性,善於操船之人,依國東邊和南邊幾個地方都臨海,自然有依靠捕魚為生的漁民,此些人自然較為適合。而良船,皇上不用急於一時,草民有空自然會為皇上畫出圖紙。隻是是否合適,草民不敢保證,還要皇上定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