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法善:以道鎮唐,力挫西域異教 第2章 殘憶碎片,兩魂相融
榻上的少年眉頭緊鎖,額間滲出細密的冷汗,似有無數絲線在腦中拉扯纏繞。
屬於二十一世紀的記憶與這具身體原主的片段正以一種近乎粗暴的方式碰撞、融合。前一刻還是圖書館裡泛黃的《唐六典》書頁,下一刻便切換成括蒼山巔的晨霧與清霄觀的晨鐘;剛想起導師關於葉法善生平的考據論述,耳邊就回蕩起智玄子講授《道德經》的低沉嗓音。
“水……”葉法善喉間發出無意識的呢喃,李涵連忙端過陶碗,小心翼翼地將溫水遞到他唇邊。
溫水入喉的瞬間,一股清涼之意順著經脈蔓延,混亂的思緒竟奇異地平複了些許。他緩緩睜開眼,眸中不再是全然的陌生,多了幾分屬於“少年葉法善”的澄澈。
“師弟,你又夢魘了?”李涵擔憂地看著他,這幾日葉法善時常在夢中囈語,說些“論文”“史料”“資料庫”之類沒人聽懂的話。
葉法善沒有立刻回答,隻是怔怔地看著自己的手掌。這雙手的記憶裡,既有握筆書寫簡體字的觸感,也有執掃帚清掃三清殿的粗糙;既有敲擊鍵盤的輕快,也有采摘草藥時被荊棘劃破的刺痛。
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此刻正擰成一股繩,係在這具十五歲的軀體上。
“師兄,”他忽然開口,聲音比昨日平穩了許多,“我昏迷前,是不是正在抄錄《太平經》中‘守一’的篇章?”
李涵愣了一下,隨即點頭:“是啊,你說那部分講‘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對你修行有大助益,非要趕在下山前抄完……”
葉法善默然。“守一”是道教重要的修行法門,強調專注於道,與現代心理學中的“專注冥想”竟有幾分相通。屬於研究者的理性認知與屬於少年道徒的修行體驗,在此刻奇妙地呼應起來。
他閉上眼,嘗試著按照記憶中的方法,摒除雜念,專注於呼吸。起初,腦中仍是現代都市的車水馬龍與古代山林的鳥啼蟲鳴交織,但隨著呼吸逐漸放緩,那些喧囂竟慢慢退去。
他“看”到了兩段模糊的影像:一段是穿著校服的青年在圖書館裡奮筆疾書,台燈的光暈落在攤開的《唐代道教與政治》上;另一段是梳著總角的少年在三清殿前跪拜,智玄子手持戒尺,正教他誦讀“道可道,非常道”。
這兩個身影漸漸靠近,最終重疊在一起。
當葉法善再次睜開眼時,眸中的迷茫徹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明。他不再是那個困在史料堆裡的研究生,也不完全是那個懵懂修行的少年道徒。
他是葉法善,既是傳承了千年道統的唐代高道,也是帶著現代思維審視這個時代的覺醒者。
“師弟,你眼神不一樣了。”李涵敏銳地察覺到變化,像是蒙塵的玉器被擦拭乾淨,透著溫潤的光。
葉法善微微一笑,那笑容裡既有少年人的青澀,又藏著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沉穩:“或許是昏睡三日,想通了些事情。”
他掀開薄被下床,雖仍有些虛浮,卻已能自主行走。走到窗邊,推開吱呀作響的木窗,括蒼山的清新空氣湧入室內,帶著草木與泥土的芬芳。遠處雲霧繚繞,山巒如黛,正是記憶中清霄觀的晨景。
“師兄,今日的早課,我能去嗎?”他問道。
李涵又驚又喜:“當然能!師父要是知道你好了,肯定高興!”
清霄觀的早課在卯時進行,弟子們需在三清殿前誦讀《道德經》。當葉法善跟著李涵走到殿外時,智玄子與其他幾位弟子已經站在那裡。
智玄子看到葉法善,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化為溫和:“既已好轉,便隨眾誦讀吧。”
葉法善依言走到佇列末尾,對著三清塑像行三跪九叩大禮。當額頭觸碰到冰涼的青石板時,他心中忽然湧起一股莊嚴之感。這種感覺,是在博物館裡參觀道教文物時從未有過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眾人齊聲誦讀起來,低沉的聲音在山間回蕩。葉法善開口跟讀,屬於少年的記憶讓他對經文爛熟於心,而屬於研究者的認知則讓他對每一句都有更深的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他念著,忽然想起自己研究的論文選題——《〈道德經〉在初唐的政治影響》,其中就提到唐高宗曾命人將《道德經》譯為梵文,與佛教經典並列。
原來,那些冰冷的史料背後,是這樣鮮活的信仰圖景。
早課結束後,智玄子單獨留下了葉法善。
“你昏迷期間,神魂遊離,為師觀你氣息,似有異變。”智玄子目光沉靜地看著他,“如今看來,非但無礙,反而似有精進,這是為何?”
葉法善心中一緊,知道師父察覺到了異常。他不能暴露穿越的秘密,隻能斟酌著說道:“弟子昏迷時,似在夢中見到許多光怪陸離之事,醒後便覺心境不同,對‘道’的理解,也似乎……更深了些。”
這話說得半真半假,既解釋了變化,又符合道教“托夢悟道”的傳統。
智玄子聞言,沉吟片刻,捋了捋長須:“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或許是你此番大難不死,得了天地感應,道心通明也未可知。”
他沒有再追問,轉而說道:“你既已無礙,便該繼續修行。從今日起,每日辰時,你來我丹房,我親自教你‘存思’之法。”
葉法善心中一喜,連忙躬身:“謝師父!”
存思,又稱觀想,是道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通過冥想特定的意象來達到澄心淨念、溝通神靈的目的。這正是他想要深入瞭解的道教實修法門。
回到自己的房間,葉法善坐在榻上,攤開那捲《太平經》抄本。陽光透過窗欞照在書頁上,那些曾經隻存在於學術研究中的文字,此刻彷彿活了過來。
他伸手撫過字跡,感受著紙張的紋理,忽然明白:融合兩世記憶,並非是被過去束縛,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屬於他的修行,才剛剛開始。而那些潛藏在記憶深處的碎片,或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解開這個世界玄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