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徽道鈴音:包鈴子濟世秘聞(下卷)
民國年間,有學者在歙縣程家老宅發現了程硯秋的商旅日誌,日誌裡關於包鈴子的記載,比《安徽藥材》早了整整三十年。學者在考證後寫道:“包鈴子之傳世,非因醫書之載,而因商旅之需、百姓之用。其從‘口傳’到‘文獻’,恰如中國傳統醫學之發展——源於生活,歸於生活,在實踐中生生不息。”
如今,在徽州中醫藥博物館裡,還陳列著一顆儲存完好的包鈴子標本,旁邊放著程硯秋的商旅日誌複刻本。標本的標簽上寫著:“包鈴子,又名‘護商鈴’,徽州民間草藥,因徽商而名,因實踐而傳,見證中國傳統醫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之智慧。”
每當有遊客駐足觀看時,講解員都會說起那個發生在茶馬古道上的故事——關於一群徽商、一位郎中,和一顆能“包”住瘴氣、能“鈴”報平安的紅萼果實。而故事的最後,總會加上一句:“真正的智慧,從來不在書本的字裡行間,而在每一個認真生活、用心發現的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