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禦苑金燈記(上卷)
禦苑金燈記
楔子
乾隆十六年暮春,乾隆帝首次南巡,禦駕行至江南蘇州府。彼時江南草長鶯飛,惠風和暢,運河兩岸楊柳依依,茶肆酒坊鱗次櫛比,一派富庶繁華。
禦舟泊於楓橋碼頭,乾隆褪去龍袍,換一身青衫便服,攜軍機大臣劉統勳、太醫院院判李德全微服私訪。行至山塘街一處茶肆,忽聞內堂傳來婉轉悠揚的崑曲清唱,聲如鶯啼燕語,清亮婉轉,穿透喧囂直抵耳畔。
乾隆素來喜愛崑曲,聞言駐足,命人入內探尋。片刻後,茶肆老闆躬身回報,唱曲者乃是本地崑曲名角蘇玉娘,近日偶感風寒,咽喉不適,本欲停演,卻因老戲迷懇請,勉強登台,誰知今日嗓音竟比往日更顯清亮。
乾隆心生好奇,步入內堂,見蘇玉娘端坐案前,麵前擺著一盞青瓷茶杯,杯中漂浮著幾顆形似小燈籠的紅萼果實,萼片嫣紅,包裹著內裡的圓珠狀漿果,湯色澄澈,泛著淡淡的清香。
蘇玉娘見貴客臨門,連忙起身行禮,乾隆指著茶杯問道:“姑娘嗓音清越,莫非與此物有關?”蘇玉娘淺笑應答:“回客官,正是。小女子前日風寒入肺,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服藥無效。
家中阿婆取這‘紅姑娘’泡茶飲用,不過兩日,咽痛即消,嗓音也恢複如初。”乾隆取過一顆紅萼果實細看,萼片薄如蟬翼,脈絡清晰,輕捏之下,有清甜汁液滲出,聞之清香撲鼻。
李德全在旁撚須沉吟:“觀其形態,色紅入心,形中空似肺竅,按中醫‘取象比類’之理,當有清潤咽喉、滋養肺津之效。”乾隆頷首,心中暗記此物,暗道:“民間竟有如此妙藥,回宮後當令太醫院細查。
”彼時他尚未料到,這株生於鄉野的尋常草木,日後竟會躋身禦苑,成為承載宮廷記憶與民間智慧的“金燈籠”。上卷
第一卷
山塘街玉娘獻藝
紅姑娘清咽救急
蘇玉娘所在的崑曲戲班,在蘇州府頗有名氣,她工花旦,尤以唱腔清甜、身段優美見長,深得百姓喜愛。
此番風寒,本是小事,誰知連日登台演唱,用嗓過度,竟引發咽喉腫痛,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如破鑼。戲班班主急得團團轉,遍請蘇州名醫,皆診斷為“風寒外束,肺熱津傷”,開方多為辛涼解表、清熱利咽之劑,服後卻收效甚微。
蘇玉娘自覺嗓音難愈,整日愁眉不展,甚至萌生了退隱之意。蘇玉孃的阿婆,是蘇州鄉下的一位老婦人,不懂醫理,卻識得不少鄉野草藥。
見孫女痛苦不堪,阿婆想起年輕時,村中孩童若咽喉腫痛、哭哄不止,長輩便會采摘田間的“紅姑娘”,洗淨後泡水或煮水飲用,不出三日便能痊癒。
這紅姑娘,學名酸漿草,果實外包一層薄如蟬翼的紅萼,成熟時嫣紅透亮,形似未點亮的小燈籠,鄉間孩童常摘來把玩,也可生食,酸甜可口。
阿婆清晨便挎著竹籃,到郊外田間采摘紅姑娘,選那些紅萼飽滿、果實圓潤的,洗淨後用沸水衝泡,待水溫稍涼,便給蘇玉娘飲用。起初蘇玉娘不以為然,覺得這尋常野果怎能比得上名醫開的湯藥,可架不住阿婆勸說,勉強喝了兩杯。
誰知當日午後,便覺咽喉乾燥之感減輕,吞嚥也不似往日那般疼痛;次日清晨,嗓音竟能發出清晰的聲音;連飲三日,咽痛全消,嗓音恢複如初,甚至比往日更顯清亮潤澤。
乾隆帝在茶肆聽聞此事,便讓蘇玉娘詳細講述用藥經過。蘇玉娘道:“這紅姑娘泡水,入口酸甜,回甘生津,飲後咽喉間似有清泉滋潤,原本乾燥腫痛之感瞬間緩解。
阿婆說,此物不僅能治咽痛,若是夏季暑熱口渴,泡水飲用也能解暑生津。”乾隆又問隨行的李德全:“李院判,此物性味如何?為何能有如此功效?
”李德全答道:“回皇上,臣觀其形色,紅萼屬火,果實甘酸,按中醫‘五味入五臟’之說,酸入肝、甘入脾,其性當偏涼潤。咽喉為肺之門戶,肺熱津傷則咽痛嘶啞,此物清潤甘涼,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生津潤燥,恰合‘熱者寒之,燥者潤之’的治則,故能見效神速。
”
一旁的劉統勳補充道:“民間草藥多有奇效,隻是未被載入正統醫籍,故不為世人所知。這紅姑娘能在鄉野流傳,想必是百姓曆經實踐驗證,才得以口傳心授。
”乾隆深以為然,對蘇玉娘道:“姑娘可否贈朕些許此物,朕帶回宮中,令太醫院詳加研究,若果真效驗,也可惠及更多人。”蘇玉娘連忙命人取來一籃新鮮紅姑娘,雙手奉上。
乾隆接過,見籃中紅萼果實個個飽滿,嫣紅欲滴,心中愈發喜愛,暗道:“如此靈秀之物,當有佳名相配。”
第二卷
鄉野草藥藏真味
口傳心授續良方
乾隆帝帶走紅姑娘後,蘇玉娘用其護嗓的訊息很快傳遍蘇州府。
鄉野間的百姓們,原本就熟知紅姑孃的妙用,如今見它得到貴人賞識,更是將其用法細細傳開,許多未被文獻記錄的民間實踐,也漸漸浮出水麵。
蘇州府吳江縣的漁民們,常年在水上勞作,風吹日曬,加之飲食腥鹹,極易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漁民們不知醫理,卻從祖輩那裡學來法子:將新鮮紅姑娘洗淨,連同紅萼一同搗爛,取汁液含漱,每日三次,不出兩日,口舌瘡瘍便能癒合。
有一位老漁民,因常年吸煙,患上慢性咽炎,咽喉乾癢、有異物感,咳不出咽不下,痛苦不堪。他按祖輩傳下的法子,每日用紅姑娘泡茶飲用,再取紅姑娘果肉搗爛敷於咽喉外部,堅持半年有餘,咽炎竟痊癒了,嗓音也比往日洪亮許多。
老漁民常對人說:“這紅姑娘是水畔的靈物,專治水鄉人的咽喉病,比城裡的湯藥還管用。”
在蘇州府崑山縣的戲班中,紅姑娘更是成了藝人的“護嗓法寶”。
崑曲演唱講究“字正腔圓、聲貫始終”,對嗓音要求極高,藝人們常年用嗓,極易出現聲帶疲勞、咽喉不適。戲班的老師傅們,會將紅姑娘與麥冬、玉竹、冰糖一同煮水,製成“清咽湯”,讓弟子們每日飲用。
有一位年輕藝人,初學崑曲時,因發聲方法不當,導致聲帶充血水腫,聲音嘶啞,無法登台。老師傅用紅姑娘、金銀花、胖大海煎水,讓他每日含漱並飲用,同時輔以穴位按摩。
三日後,聲帶水腫消退;一週後,便能正常演唱。老師傅教導弟子:“這紅姑娘性子溫和,清潤而不寒涼,不像黃連、黃芩那般苦寒傷胃,最適合常年用嗓之人滋養咽喉,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經驗,不可輕棄。
”
除了清咽利嗓,民間還發現了紅姑孃的其他妙用。蘇州府常熟縣的一位鄉醫,用紅姑娘配伍甘草、桔梗,治療小兒風熱感冒引發的咽痛失音,療效顯著。
有一孩童,年方五歲,感冒後高熱不退,咽喉紅腫,無法發聲,哭哄不止。鄉醫診其脈象浮數,舌苔薄黃,辨為風熱犯肺、咽喉不利,遂取紅姑娘五顆、甘草三錢、桔梗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服藥一劑,高熱退去;兩劑後,咽喉紅腫消退,能發出聲音;三劑後,痊癒如常。鄉醫在其手劄中記錄:“紅姑娘清熱利咽,甘草調和諸藥,桔梗引藥上行,三者配伍,直擊病所,小兒臟腑嬌嫩,用此涼潤之品,既無苦寒之弊,又能收效迅速。
”
這些民間用法,多為口傳心授,未曾載入任何醫籍,卻在鄉野間流傳了數百年。百姓們根據自身經驗,不斷摸索紅姑孃的配伍與用法,從單一的泡水飲用,到含漱、外敷、配伍煎服,每一種用法都源於生活實踐。
正如蘇州府誌中隱約記載的:“酸漿草,俗名紅姑娘,生田間水畔,味甘酸,性涼,民間多用以治咽喉諸疾,用法各異,效驗不一,皆由實踐得之。
”這種“實踐先於文獻”的特點,正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鮮活寫照。
第三卷
禦旨尋藥訪江南
太醫院辨證研性
乾隆帝南巡歸京後,念念不忘蘇州府的紅姑娘,當即下旨,命太醫院院判李德全牽頭,尋訪此物,詳加研究其性味、功效、用法及配伍,若確有實效,便引種於禦花園,以備宮廷之用。
李德全不敢怠慢,當即挑選太醫院中精通本草、經驗豐富的三位禦醫,組成尋訪專班,攜帶乾隆帝帶回的紅姑娘樣本,再次前往江南蘇州府。
三位禦醫抵達蘇州後,並未急於采購,而是遵循“田野調查”之法,深入蘇州府各縣鄉野,走訪漁民、戲班藝人、鄉醫及尋常百姓,詳細記錄紅姑孃的生長環境、采摘時節、民間用法及相關病案。
在吳江縣,禦醫們見到紅姑娘多生長於田間地頭、河溝溪畔,喜溫暖濕潤之地,莖葉互生,卵形邊緣帶鋸齒,夏季開花,秋季結果,果實成熟時紅萼包裹漿果,形似燈籠。
漁民們告訴禦醫,紅姑娘需在秋季果實完全成熟、紅萼嫣紅時采摘,此時藥效最佳;若采摘過早,紅萼尚綠,果實未熟,酸澀味重,藥效也大打折扣。
禦醫們還發現,民間采摘紅姑娘後,多置於通風陰涼處陰乾,或直接新鮮使用,極少采用暴曬等方式處理,想必是怕破壞其清潤之性。在崑山縣,禦醫們觀摩了戲班藝人用紅姑娘製作“清咽湯”的過程,詳細記錄了紅姑娘與麥冬、玉竹的配伍比例及煎煮方法。
藝人告訴禦醫,不同體質的人,用法也不同:體質偏熱者,可單用紅姑娘泡水;體質偏虛者,需配伍麥冬、玉竹等滋陰之品;咽喉腫痛甚者,可加入少量金銀花、連翹清熱瀉火。
禦醫們還收集了十餘例民間用紅姑娘治癒的病案,從小兒咽痛失音到成人慢性咽炎,從口舌生瘡到肺熱咳嗽,涵蓋了多種病症,為後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依據。
返回京城後,太醫院立即開展藥理研究。禦醫們將新鮮紅姑娘洗淨,分彆對其根、莖、葉、花、果實進行性味鑒定:根味苦,性涼;莖味甘,性平;
葉味辛,性微寒;花味甘,性涼;果實味甘酸,性涼潤。
通過動物實驗與人體試服,禦醫們進一步確認,紅姑孃的果實與紅萼藥效最佳,核心功效為清熱利咽、生津潤燥、解毒消腫,歸肺、肝、脾經,適用於肺熱津傷、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舌生瘡、暑熱口渴等症,且藥性溫和,寒涼而不傷脾胃,適合長期服用。
李德全將研究結果整理成奏摺,呈給乾隆帝,奏摺中寫道:“臣等奉命尋訪江南紅姑娘,經田野調查與藥理研究,證實此物性味甘酸涼潤,歸肺、肝、脾經,清熱利咽、生津潤燥之功確鑿,民間用法多與中醫‘辨證施治’之理相合。
其生長適應性強,易於引種,若植於禦花園,既能觀賞,又能藥用,實乃一舉兩得。”乾隆帝閱後龍顏大悅,當即批準引種,並下旨:“此物生於鄉野,卻有濟世之能,當植於禦苑,令其沾染皇家之氣。
待果實成熟,朕將親賜佳名,以彰其功。”
第四卷
禦苑引種培靈草
金輝初綻獲禦名
乾隆帝下旨後,太醫院立即從江南采買紅姑孃的種子與幼苗,在禦花園西北角開辟了一處專門的藥圃。
藥圃選址極為考究,背風向陽,土壤肥沃濕潤,恰好契合紅姑娘喜溫暖濕潤的生長習性。禦醫們親自照料,根據其生長特點,春季鬆土施肥,夏季澆水抗旱,秋季除草防蟲,冬季覆蓋乾草防寒,不敢有絲毫懈怠。
紅姑娘在禦花園中長勢喜人,不過半年光景,便從纖細的幼苗長成了茂密的植株。夏季,淡紫色的小花悄然綻放,形似喇叭,清雅彆致;
秋季,花朵凋謝後,花萼逐漸膨大,由綠變紅,包裹著內裡圓潤的漿果,遠遠望去,猶如一串串懸掛在枝頭的小燈籠,嫣紅透亮,十分惹人喜愛。
每日清晨,禦花園中的宮女們會前來澆水,晶瑩的露珠點綴在紅萼上,折射出淡淡的光暈,宛如珠寶般璀璨。這年深秋,紅姑娘果實完全成熟,禦花園中一片嫣紅,紅萼果實掛滿枝頭,隨風搖曳,煞是好看。
恰逢乾隆帝宴請文武百官,席間,有幾位大臣因連日批閱奏摺、議事,用嗓過度,紛紛表示咽喉不適。乾隆帝見狀,笑道:“朕有一佳物,可解諸位愛卿之困。
”遂命宮女前往藥圃,采摘新鮮紅姑娘,洗淨後用沸水衝泡,奉給諸位大臣飲用。大臣們接過茶杯,隻見杯中紅萼漂浮,湯色澄澈,聞之清香撲鼻,飲之酸甜回甘,咽喉間頓時感到一陣清涼滋潤,乾燥腫痛之感瞬間緩解。
軍機大臣劉統勳飲後讚道:“此物清潤甘美,利咽之效立竿見影,實乃妙藥!”禮部尚書紀曉嵐也道:“臣近日肺熱咳嗽,咽喉乾癢,飲此一杯,竟覺胸膈舒暢,咳嗽也減輕了許多。
”乾隆帝聽著大臣們的讚譽,心中得意,便攜眾人前往禦花園藥圃觀賞紅姑娘。
此時已近黃昏,宮中宮燈次第點亮,柔和的燈光映照在紅姑孃的紅萼上,使其泛出一層鎏金般的光澤,原本嫣紅的萼片更顯華貴,形似一個個鑲嵌著金邊的小燈籠,懸掛在翠綠的枝葉間,美輪美奐。
乾隆帝駐足觀賞,龍顏大悅,讚道:“此物形如燈籠,色含金輝,生於禦苑,當有貴名。朕賜名‘金燈籠’,從今往後,便以此名相稱!
”
百官齊聲附和:“皇上聖明!金燈籠之名,形神兼備,實乃佳名!”李德全上前奏道:“皇上禦賜之名,既彰顯其皇家貴氣,又暗合其清潤之性,臣請將此名載入太醫院醫籍,以傳後世。
”乾隆帝準奏。當晚,太醫院便將“金燈籠”之名記錄在《禦苑本草輯要》中,詳細記載其性味、功效、用法及引種過程。
此後,金燈籠便成為宮廷禦用藥材,太醫院根據其藥性,研發出多種方劑:用金燈籠配伍麥冬、冰糖製成“金燈清咽膏”,供嬪妃、公主們日常護嗓養顏;
用金燈籠配伍金銀花、連翹製成“金燈解毒湯”,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用金燈籠配伍荷葉、冬瓜皮製成“金燈解暑飲”,供夏季消暑生津。
金燈籠從鄉野間的尋常草藥,一躍成為禦苑中的“貴氣靈草”,而這背後,正是民間實踐與宮廷研究的完美互動,彰顯了中國傳統醫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無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