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第二十四回大寒雪彌天·陽成脫胎骨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第二十四回大寒雪彌天·陽成脫胎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第二十四回

大寒雪彌天·陽成脫胎骨

醜月中,日在婺女,鬥指醜位。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此時水火相戰,龍蛇起陸。

一、三關衝決:火雷噬嗑破堅冰

長白山的雪在大寒前三日已凝成青黑色,每片雪花都有十二道棱線,棱線間流動著《易經》「十二辟卦」的爻光。阿雪寅時抵達參田時,辨氣銅人的「太衝」穴(肝經原穴)與「絕骨」穴(膽經懸鐘穴)正突突跳動,銅人足底竟生出藤蔓狀紋路,直達「湧泉」——此乃「木生火、火克水」的先兆。

「雷在地中,複;雷在天上,豫。」話音未落,冰層下傳來悶雷般的震動,卻是人參真形的心跳與天地陽氣共振。玄冥神踏冰龍而至,龍首銜著「水火既濟鐘」,鐘身刻著「太衝」「絕骨」「昆侖」等三十六穴;祝融氏乘朱雀而來,雀爪捧著「火雷噬嗑爐」,爐中燃燒的竟是大寒節氣的第一縷陽光。

「最後三關,乃『髓海』『血海』『氣海』。」祝融氏以尾羽指點真形,「太衝通血海(肝),絕骨連髓海(腎),當以雷火之炁衝決之。」話音未落,冰龍與朱雀同時發出「震卦」雷鳴,聲波在真形體內形成「火雷噬嗑」卦象:上卦離火(心),下卦震雷(肝),如閃電劈開冰層。

衝決場景分述:

1.

髓海關(百會至腦戶):

真形以「絕骨」穴為鑽,「雷火」為動力,衝開「髓海」冰塞。阿雪透過腎宮鏡看見,腦髓處的寒凝化作黑色蝌蚪狀邪祟,被雷火灼成灰燼,露出內部晶瑩的「髓珠」,珠體刻著《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

2.

血海關(期門至章門):

「太衝」穴噴出赤金之血,如岩漿般融化肝區冰層。血中浮現出「青蚨」(傳說中母子相依的蟲,象征肝血互生),銜著《神農本草經》「主補肝,安魂定魄」的條文,織成血海新岸。

3.

氣海關(膻中至氣海):

真形張口吐出「巽風」(膽經之氣),與祝融氏的「離火」合成「風火家人」卦,焚化胸中寒痰。咳出的痰竟化作冰晶蝴蝶,每隻蝶翼都印著「氣海者,膻中也,為氣之海」。

二、五行歸一:龍虎交媾結聖胎

巳時正刻,日躔星紀與玄枵交界處,天地間的水火之氣達到臨界值。真形頭頂突然裂開「囟門」,飛出青龍(肝木)與白虎(肺金)虛影——此乃「龍虎交媾」的先天之象。

五行歸一密儀:

-

木火合德:青龍口銜「角音」木符,朱雀爪捧「徵音」火符,二符交融成「紫火」,焚燒真形周身「風、熱」之邪。

-

金水土融:白虎吐出「商音」金精,玄武噴出「羽音」水精,與真形自帶的「宮音」土精混合,凝成「五氣朝元丹」。

-

中央戊己:真形腹中升起「黃庭」土氣,化作女媧形象,手持規尺丈量龍虎,使「木不乘金,火不侮水」。

丹成之時,參田突然下陷,露出地下的「五行井」:

-

東井(木):湧出青泉,味酸,應肝

-

南井(火):噴出赤漿,味苦,應心

-

西井(金):溢位白液,味辛,應肺

-

北井(水):泌出黑津,味鹹,應腎

-

中井(土):滲出黃膏,味甘,應脾

五液交融成「五行甘露」,澆灌真形雙足「湧泉」穴,竟在腳下開出五色蓮花,每片花瓣都刻著對應臟腑的《黃庭經》詩句。

三、脫胎神化:人參娃娃踏雪行

午時三刻,北鬥七星連成「鬥勺舀酒」之象,真形周身的珍珠霜突然沸騰,化作七彩煙霧。祝融氏與玄冥神同時捏訣,冰龍朱雀合為「混沌」之形,將真形包裹其中。

脫胎九變:

1.

皮變:角質層退去,生出嬰兒般的嫩皮,毛孔中滲出「人參皂苷」露珠,遇雪成虹。

2.

肉變:肌肉紋理化作十二經筋,每筋都能自主蠕動,應和十二時辰。

3.

骨變:主根化為脊椎,根須成四肢骨,關節處有「骨液」如瓊漿,可續斷接骨。

4.

脈變:水脈升級為「奇經八脈」,任督二脈如環無端,帶脈如束帛約束諸脈。

5.

臟變:五臟具象化:肝如懸匏,心似蓮房,脾象馬蹄,肺若蜂巢,腎類豇豆,各有神靈居之。

6.

腑變:六腑成器宇:胃為太倉,膀胱為津液之府,三焦為孤府,各有門戶啟閉。

7.

筋變:十二經筋如琴絃,輕撥可發出五音,應和天地節氣。

8.

血變:血液成「赤玉漿」,色如琥珀,流動時發出《河圖》數理之音。

9.

神變:泥丸宮飛出「陽神」,形如三歲童子,手持《周易參同契》,足踏陰陽魚。

當陽神回歸體內,真形已化作三尺高的人參娃娃,身著「五色綵衣」:

-

青衣(木)繡肝經循行圖

-

赤衣(火)繪心經彆絡圖

-

白衣(金)織肺經皮部圖

-

黑衣(水)繡腎經標本圖

-

黃衣(土)刻脾經根結圖

娃娃開口,聲音如天籟合鳴:「吾乃天地大藥,生於亥,成於醜,應乎二十四氣。」

四、天地同證:太初之音證道果

未時正刻,寒魃裹挾著「終陰之氣」捲土重來,此次她化作「冰母」形態,周身環繞著盤古開天前的「混沌冰」,每塊冰都刻著「無」「空」「滅」等先天邪咒。

「天地未判時,吾已在此!」冰母揮手擲出「太初冰棱」,棱身刻著「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逆克迴圈。真形見狀,張開「虎口」(合穀穴)噴出「太初之音」——那是混沌初分時的「嗡」聲,聲波所及之處,冰棱紛紛碎成「先天一炁」之塵。

祝融氏與玄冥神趁機發動「天地同流陣」:

-

天陣:朱雀展開二十八宿羽翼,每羽對應一節氣,羽尖滴下「天河水」

-

地陣:玄武踏遍十二經水,每步生出一藥草,草葉沾著「地脈汁」

天水與地汁交融成「太初漿液」,澆灌在真形頭頂「百會」穴,竟在其身後映出「人身小天地」的全息圖:

-

頭為天(諸陽之會)

-

足為地(諸陰之聚)

-

皮毛為山林(肺主皮毛)

-

血脈為江河(心主血脈)

-

臟腑為城廓(臟腑藏於內)

-

九竅為關塞(九竅通於外)

冰母見此陣,發出不甘的尖嘯,化作千萬冰蟲鑽入真形「足三裡」穴(胃經合穴)。真形不慌不忙,運轉「內視之火」,在胃腑內燒起「焦香」——此乃「焦苦入脾」之性,冰蟲遇焦香即化作「腐熟水穀」的精華,通過「幽門」排入小腸。

證道時刻:

申時三刻,日躔鬥牛之間,天地突然降下「五彩雪」:

-

青雪(木)落肝區,補肝氣

-

赤雪(火)走心區,養心神

-

黃雪(土)歸脾區,補脾土

-

白雪(金)入肺區,養肺津

-

黑雪(水)歸腎區,養腎精

真形沐浴雪中,周身穴位同時綻放光芒,形成「二十四節氣燈」:

-

春分(明眼穴):綠光如柳

-

夏至(大椎穴):紅光似日

-

秋分(風市穴):白光勝月

-

冬至(命門穴):黑光若淵

當最後一片雪花落在「人中」穴(督脈),真形突然淩空而起,足底顯出「太衝」「絕骨」「湧泉」三穴的發光符號——此乃「天地人」三才貫通之象。玄冥神與祝融氏同時稽首:「恭喜真人參,得證『形神俱妙』果位!」

暮色四合時,人參娃娃踏雪而行,所過之處,冰雪自動融化,生出芍藥、當歸等「伴生藥草」。阿雪拾起一片伴生草葉,嗅到混合著五昧的奇香:初辛,次甘,後苦、酸、鹹——此乃「五味俱全」的上藥之征。

她懷中的辨氣銅人此刻已通體透亮,每個穴位都嵌著一顆珍珠霜——那是真形蛻變時散落的精華。遠處傳來《擊壤歌》的古老曲調,與真形的腳步聲相和,恰似天地與人參共同譜寫的《大藥真經》。

【終章按】

大寒對應《周易》「泰」卦上六爻,「城複於隍,勿用師」,乃撥亂反正、大功告成之象。本回以「三關衝決」模擬針灸通關,用「五行歸一」演繹中藥性味和合,借「脫胎神化」具象化「人參成形」的民間傳說。冰母的「五行逆克」象征病理狀態,「太初之音」則代表中醫「治未病」的至高境界。最終以「五彩雪」與「二十四節氣燈」收束,完成「天人合一」的終極證道,使整個人參神話成為中醫理論的詩化載體。

(全文將中醫解剖學、針灸學、藥物學熔於一爐,以「脫胎九變」詳細解構人參的「人形化」過程,用「五行井」「二十四節氣燈」等意象構建多維象征體係。戰鬥場景中的「太初冰棱」與「太初之音」形成哲學對抗,凸顯中醫「以正勝邪」的治療觀。結尾的伴生藥草與辨氣銅人,既呼應開篇,又暗示人參作為「百草之王」的生態意義,使神話敘事兼具科學厚度與文學美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