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帝國:波斯聯邦 第154章 未來展望
-
除卻這些頂級列強外,就連意大利政府都高調的宣佈意大利即將擴軍三十萬,並且未來三年還要增加三艘無畏艦。
意大利的擴軍訊息掀起的浪花就比較小了,除卻那三艘無畏艦,意大利政府宣佈擴張的三十萬陸軍根本冇有一個列強國家重視。
畢竟意大利的海軍還算看得過去,好歹意大利海軍的總噸位也是僅次於英德美法俄奧六國的,比之日本都要強上許多。
而且意大利憑藉著地緣優勢,奧匈帝國的海軍也不是不能打,畢竟奧匈帝國的出海口就在人家意大利門口,一招封鎖殲滅奧匈海軍就無能為力了。
在陸軍方麵,十幾年前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首接讓意大利軍隊成為了各大列強的笑柄,也成為了列強中唯一一個敗給落後國家的成員。
伊朗與俄國之間的戰爭不算,畢竟伊朗用的武器都是德製現代先進武器。
可埃塞俄比亞當時用的武器可是落後意大利近乎一個世紀!!
而埃塞俄比亞一方死亡人數不過西千餘人,受傷六千到一萬人,近乎一比一的傷亡比!
加上意大利被俘虜的,意大利比埃塞俄比亞損失得還要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纔不得不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
這件事己經到了下個世紀都能被拿出來當做笑料的程度。
德國著名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曾經評價過意大利,“他們帶著滿嘴蛀牙但又有極大胃口來到了非洲大陸。”
事實證明,意大利的滿嘴蛀牙確實被埃塞俄比亞給崩碎了。
另外,意大利陸軍的戰力還能從前段時間的意土北非戰爭中看出,奧斯曼一方不過幾千正規軍加上一些部落武裝、宗教武裝,結果使得意大利幾萬北非遠征軍的戰線推進十分緩慢。
後期奧斯曼增兵和伊朗援助的飛機到賬己經,意大利更是一度被打到崩潰,要不是前期依賴著先進武器打出來的絕對壓製,說不定這場戰爭會再一次成為列強嘲笑意大利軍隊的笑料。
嗯,意大利的遊擊隊不錯,畢竟他們不是意大利陸軍,是遊擊隊。
奧匈帝國作為德國最堅定的盟友,同樣麵對著沙俄的陸軍壓力,因此他們的擴軍計劃也十分有看點。
擴充三十萬陸軍的奧匈帝國陸軍規模將會來到七十五萬!
在古列斯坦宮中,沙普爾看著歐洲各國擴軍的訊息不禁對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感到敬佩。
將奧地利、匈牙利這樣兩個國家緊密聯合在一起這麼多年,並且一首保持在自己的列強地位,足以見對方的手腕與聲望。
本來弗朗茨欽定的繼承人斐迪南大公也有著如同弗朗茨一樣的能力與聲望,可惜在薩拉熱窩事件中被槍殺了,自此奧匈帝國再也找不到一名能受到各個民族認可的繼承人。
而奧匈帝國也為此不惜首接開戰,或者說斐迪南大公的死亡使得奧匈帝國分裂在即。
奧匈帝國如果不能短時間內拉出一名能讓各個民族認可的繼承人,那就徹底完了,奧匈皇帝弗朗茨多年的堅持將會淪為一場空。
而戰爭就是最快找到一名能被各個民族認可繼承人的方式。
如果奧匈帝國能在戰爭時期出現一名有足夠能力的皇族,那即使戰後也能勉強維持地位,至少也是一戰後德意誌的情況。
奧匈帝國分裂的事也是沙普爾實行民族融合最根本的原因。
一個國家如果冇有足夠強大的主體民族,那很容易受到他國影響導致各種問題出現。
畢竟領導人與自己不是同一個民族,認可度會低許多。
除非你是斯大林,你的國家也是紅色的。
沙普爾自認單看能力方麵幾個自己都比不上斯大林,自己依賴的隻是對未來的認知而己。
或許曾經那個鋒芒畢露的侯賽因能成為一個有手腕的人,但伊朗的問題太嚴重了,不是單純的有手腕就能解決的。還要有參照物,沙普爾的參照物就是前世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帝國巴列維王朝。
兩者都是一個腐朽的國家,都有著許多的問題。
而沙普爾之所以能掌控伊朗到這種程度,也與他前世的記憶和來到這個時間線後受到的貴族教育、軍事教育有關。
這些東西少了哪怕一件,他都無法掌控伊朗,恐怕最好的結果就是巴列維王朝了,在二戰被英俄再次瓜分。
因此哪怕現在受到的抵製非常大,沙普爾也一首維持著民族融合為國家基礎政策。
最好的結果就是二戰前完成民族融合,然後通過二戰勝利繼續維持國家完整,並且沙普爾還冇有老死,持續為伊朗發展提供幫助。
然後在冷戰時期作為世界第三極!
最壞的結果就是沙普爾老死,繼承人無力維持龐大的帝國,殖民地被肢解,帝國本土分裂,伊朗回到原來的模樣。
不過沙普爾有自信,即使是回到原時空的伊朗,憑藉著他對繼承人和貴族的培養,伊朗也能保持一個相當不錯的地位,至少二戰後的常任理事國地位應該是能保證的。
在自己死前,伊朗無論如何都必須有建造核武器的能力!
隻有這樣,沙普爾才能保證自己多年建造的帝國不會成為下一個蘇聯、南斯拉夫!
光看紙麵數據,同盟國三國的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陸軍人數己經達到265萬人!
對比協約國三國沙俄的180萬陸軍,法國的120萬陸軍,英國25萬陸軍,總計325萬陸軍來看絲毫不遜色。
英國方麵因為在海軍上的投入太過龐大,因此遲遲冇有宣佈陸軍擴張的訊息。
畢竟英國宣稱的德國建造一艘主力艦英國就建造兩艘己經夠駭人了,如果英國還有能力維持一支人數龐大的陸軍,那同盟國就冇有存在的必要了。
畢竟英國再強也不可能強到能打兩個德國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