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一人之下:我為上清大宗師! > 第3章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一人之下:我為上清大宗師! 第3章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夜間,房間孤燈閃爍。

鄭子布端坐在蒲團之上,翻看著手上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人生在世,錯了不要緊,但是有錯就要認,認了就必須要改!無論是光明正大的改,還是偷偷摸摸的改,隻要能夠把錯誤改正回來,便是走上了真正的修行之途。

修行二字,修者,是修正,行者,是行為。修行中人就是能夠不斷的修改著日常的行為,在其中磨練性命,打磨品性。

這也是上清派茅山宗的第一宗旨!

鄭子布從洞玄道長那裡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回來之後,自然是要想儘辦法將錯誤給改正回來。

洞玄道長也給了鄭子布最直接的改正方法,那就是他手上的這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玄門每日必讀的功課之一,無論是全真還是正一,隻要是修道中人都是要必讀的經典,雖然僅僅隻有三百九十一個字,但卻是微言大義,蘊含著道家的“清靜”二字真道,自古以來,無數的道門高功都曾為這一本經書註解。

自己手上的這一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就是上清派天台宗的高功杜光庭所注的版本,也是道教當中最早的一本註釋。

洞玄道長那一晚用杜光庭的典故來點化鄭子布,又特地將這一本上清派秘藏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釋》交到鄭子布手上,讓自己好好看,好好想。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心者,神也;神者,心也。修行之功,遣欲澄心,自然清靜也……”

何為神?心也!

上清派的根基,也就在於存神煉神!

《上清大洞真經》、《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真誥》……

上清派的每一部經典,幾乎都是在闡述著天人之神。

上清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的《形神坐忘論》言:“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所謂的符籙,籙,可通神,可通天,符者,神之所謂用!

其實所謂的符籙並非是藉助神靈的力量,而是通過一種信念能夠發揮自身的力量。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鄭子布若有所悟一般,閉上自己的眼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呼一吸,靜下心來,想要能夠進入這種清靜的狀態當中。

這也就是所謂的靜功,這種靜功是屬於性命雙修的一門功法,儒釋道三家、三教九流、哪怕是末流門派都要修習這一靜功。

靜功的修為越是高深,人對於自己自身的控製能力也就越強,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心靈還是**。

按照異人的說法,靜功又能夠分為四個階段境界,第一個階段叫做離生喜樂,在這一階段的修士,能夠初次體會到什麼叫做真正的靜,身心可以分開,能夠脫落自己的思想。

第二個階段叫做定生喜樂,這一階段的靜功,其實可以叫做入定,大部分人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是很不容易,到這一階段不光光增加了靜的感覺,而且連身體、炁脈等實體的東西,也會感受到靜的快樂。

第三個階段叫做離喜得樂,到了這一階段,心已經完全靜下來了,但是生理上還是會感受到其中的快感,到這一境界的人,身體上的各種小毛病通通消失,全身上下都處在一種歡喜當中。

第四個階段就叫做舍念清淨,到這一階段,任何的感覺都已經通通消失,既冇快感也冇不適,整個人徹底能夠進入清靜當中,在這一階段修煉,可以稱得上是最完美!

無根生最恐怖的就是天生就能夠到達第四境界,而且還並不一定非要修煉靜功便能夠處在這一階段,他能夠隨時隨地,哪怕行走坐臥都能夠處在這一階段,雖然無根生平日表現十分無厘頭,可是內心卻是清靜,隻要願意,就能隨時剝離念頭,這也是最難得的!

基本上,大部分的修士都隻能處在第三階段,容易沉浸在身體的歡樂當中,也就相當於術士進入到內景,被內景當中所追求的“答案”蠱惑,難以輕易出來。

不過鄭子布所修煉的上清大洞真經已經小有成就,身中的百神能夠一起發揮作用,使鄭子布能夠到達坐忘的境界,也就是最後靜功階段,到達物我兩忘,所有的感覺通通消失,隻在一片清靜當中。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鄭子布進入到這種極靜的狀態當中,內觀自身的百神,整個身體當中幻化出了無數尊神明。

元神開始巡遊三個丹田,上丹田,處於眉心泥丸宮,此處有三神主宰,分彆是太微小童、太一尊神、玉帝君,座下率領其餘五官諸神。

中丹田,處在絳宮之處,分彆是由中一元君、黃庭天王、上一赤子,又率領著心肝脾肺腎五臟、六腑之神。

下丹田,處在黃庭之處,統帥者乃是上玄元父、三素老君、五方五帝,同時還率領精血、命門等下部諸神。

這就是身體當中的所有神明!

“清靜乃是天下之正……”

鄭子布心中明瞭,於自己的心中築有一法壇,唸誦百遍神咒,運行儀軌,禱告身體當中所有的神明。

鄭子布身體當中的炁團隨著那些神靈的形成,而漸漸被梳理清楚,各行其路,各司其職,身中百神,提升鄭子布的性命修為。

時間就這樣慢慢流逝。

鄭子布嘗試著以身中百神來召喚天地當中的百神,能夠天人合一。

片刻之後,鄭子布睜開雙眼歎了口氣。

“終究還是遇到了瓶頸……雖然能夠身中存思百神,但卻無法召喚天地當中的百神,做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欲速則不達,上清大洞真經本就是上清茅山宗的至高絕學,想要如此輕鬆就能夠修煉至大成,到底還是心急了,還是應該先磨練自己的性命,誦讀經典,打磨品性,能夠做到身心一體,或許就能跨過這一坎。”

鄭子布起身走到書案旁邊,對著一大摞的經典,開始逐字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教四大真經的《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通玄經》。

這四部經書分彆是由老子、莊子、列子、文尹子所著,也是道教立教之根本。

上清茅山宗最大作風就是研讀經典,無論是陶弘景、杜光庭、司馬承禎、陸修靜、王知遠……曆代宗師都強調弟子研讀經典的重要。

人的精力時間有限,想要能夠快速提升認知,隻有通過誦讀經典這一個辦法。

經典當中蘊含著先輩們所凝聚的無數智慧,後輩們隻有通過這些經典,才能夠跨時空、跨時代,得到先輩們的傳承思想。

當然,讀經所要追求的則是經典中的道理,並非是讀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可以為自己所用的。

正如王重陽真人所言:大凡參詳教典,講習經書,當實窮靈源根本,毋虛嘲口鼓之乎。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