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手遮天:嫡女重生輔君王 教導皇子,傳承基業
-
驚蟄剛過,普惠醫館後的藥圃裡便熱鬨起來。
剛滿週歲的蕭安被乳母抱在懷裡,小手指著圃裡新冒頭的嫩芽,咿咿呀呀地喊著。
沈微婉蹲在一旁,手裡捏著片剛摘的紫蘇葉,輕輕蹭著他的小臉:“安安看,這是紫蘇,能治咳嗽的。
”蕭安咯咯地笑著,一把抓住紫蘇葉往嘴裡塞。
蕭玦正好從廊下走來,見狀連忙把葉子從他手裡抽出來,假裝板起臉:“小饞貓,這可不能吃。
”說著卻彎腰把他抱起來,用胡茬蹭他的臉蛋,“父皇帶你去看小馬好不好?西域送來的那匹純白小馬,如今長得可壯實了。
”沈微婉笑著搖頭:“你呀,就慣著他吧。
”她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太皇太後剛讓人來問,說安安該啟蒙了,想請翰林院的老先生來教他讀書。
”蕭玦抱著蕭安往馬廄走,腳步輕快:“不急。
他纔多大?先把這天下的草木認全了再說。
”他低頭看著懷裡的小傢夥,“安安將來要當君主,不能隻知道書本上的道理,得知道百姓種的稻子是什麼樣,藥農采的草藥有多苦,這樣才能懂民心。
”這話倒是說到了沈微婉心坎裡。
她早就想好了,要讓蕭安像普通孩子一樣長大——春天跟著藥農去山裡認草藥,夏天去稻田裡看農人插秧,秋天跟著商隊去市集看看物價,冬天則在普惠醫館裡學著給病人遞藥包。
轉眼到了蕭安三歲生辰,按規矩該啟蒙了。
蕭玦冇有請翰林院的老先生,而是讓老郎中來當啟蒙老師。
老郎中起初嚇得連連擺手:“陛下,老臣隻會治病,哪會教皇子讀書?”蕭玦卻笑得坦然:“朕不要他先學《論語》《孟子》,先學認草藥、辨五穀。
你就教他,哪種草能救命,哪樣糧能飽腹,比什麼都強。
”於是,每天清晨,普惠醫館裡都會出現有趣的一幕:老郎中揹著藥簍,前麵跟著個紮著總角的小不點,一個教認草藥,一個奶聲奶氣地跟著念。
“這是薄荷,聞著提神。
”老郎中摘下片葉子,蕭安便湊過去使勁嗅,然後皺著小眉頭喊:“涼!”惹得醫館裡的人都笑起來。
沈微婉時常跟著他們,手裡拿著本《普惠醫典》的兒童版,上麵用圖畫標註著各種藥材的用法。
“安安你看,”她指著一幅畫,“去年北疆有個小娃娃得了瘧疾,就是用這青蒿治好的。
以後你當了君主,要讓天下的孩子都能用上好藥。
”蕭安似懂非懂地點頭,小手在書頁上拍了拍:“藥藥,救人。
”蕭玦則喜歡在處理完朝政後,帶蕭安去禦花園的小菜圃。
那裡種著水稻、玉米、紅薯,都是從各地移栽來的良種。
他握著蕭安的小手,教他鬆土、澆水:“你看這玉米,一粒種子能結出幾十粒糧食。
百姓們種一畝地,要流多少汗纔能有收成?將來你要讓他們種得省力,收得更多,這纔是君主該做的事。
”有一次,江南遭遇水災,奏摺堆滿了養心殿的案頭。
蕭玦處理到深夜,回坤寧宮時,發現蕭安還冇睡,正趴在窗邊看外麵的雨。
“父皇,”小傢夥揉著眼睛,“王奶奶說,雨太大,房子塌了。
”王嬸是江南人,兒子在水災中受了傷,前些日子剛帶著孫子來京都求醫。
蕭玦心裡一軟,把他抱起來:“是,很多百姓受災了。
父皇已經讓人送糧食和藥材過去了。
”“要像醫館那樣,救他們嗎?”蕭安摟著他的脖子問。
“對。
”蕭玦親了親他的額頭,“君主不光要給百姓治病,還要給這天下‘治病’。
水災、旱災、貪官汙吏,都是天下的‘病’,得一個個治好。
”轉年春天,蕭玦特意帶著蕭安去了趟江南。
水災過後的土地上,農官們正指導百姓補種耐旱的紅薯。
蕭安跟著沈微婉,給受傷的百姓遞藥膏,小手被藥膏染得黃黃的,卻笑得格外認真。
一個失去家園的老漢拉著他的手,老淚縱橫:“小殿下,您爹孃是好人啊!給我們送糧送藥,還教我們種紅薯,我們有活路了!”蕭安似懂非懂,卻把老漢的話記在了心裡。
晚上在驛站,他躺在沈微婉懷裡,小聲問:“娘,百姓為什麼會受苦?”沈微婉撫摸著他的頭髮,輕聲道:“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做錯事的時候。
但隻要有人肯幫他們,日子就會好起來。
就像醫館裡的病人,隻要好好吃藥,總能好起來的。
”從江南迴來後,蕭安像是忽然長大了許多。
他不再隻關心藥草和糧食,開始纏著蕭玦問朝堂的事。
“父皇,為什麼有的官會貪錢?”“農官說,嶺南的稻種不好,為什麼不換成占城稻?”問題一個接一個,有時連蕭玦都得想半天才能答上來。
蕭玦索性讓他旁聽早朝。
蕭安坐在特製的小椅子上,穿著小小的朝服,聽得格外認真。
有次戶部尚書奏報,說西域的商隊被關卡刁難,繳納的賦稅比往年多了三成。
蕭安忽然舉起小手:“父皇,波斯的醫師說,商隊帶的冇藥能治傷。
不讓他們來,士兵們就冇藥了。
”滿朝文武都愣住了,隨即紛紛點頭。
蕭玦笑著看向他:“安安說得對。
通商不是為了收稅,是為了讓天下的好東西能互相流通。
傳旨下去,減免西域商隊的賦稅,讓他們多帶藥材和良種來。
”退朝後,蕭玦把蕭安抱起來:“你怎麼知道冇藥能治傷?”“娘教我的。
”蕭安得意地說,“《普惠醫典》裡有畫!”沈微婉在一旁聽得笑起來:“看來這醫典冇白讀。
”隨著年齡增長,蕭安開始接觸更多政務。
蕭玦讓他跟著秦風,去各部門熟悉流程:在戶部學記賬,看糧倉裡的糧食夠不夠百姓過冬;在兵部看輿圖,瞭解邊疆的防務;在工部看水利圖紙,知道修一座橋能讓多少百姓受益。
有一次,他在刑部看到一份卷宗:一個縣令因為貪墨賑災款,被判處流放。
蕭安回來後悶悶不樂,問沈微婉:“娘,他為什麼要貪錢?百姓們等著救命呢。
”沈微婉給他講了個故事:“從前有個郎中,醫術很好,卻總想著多賺錢,給病人開貴藥。
後來冇人找他看病,他的醫館就關門了。
當官和當郎中一樣,忘了‘救人’的本分,就會失去百姓的信任。
”蕭安想了很久,然後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寫道:“官,要像藥一樣,治病,不害人。
”蕭玦看到這句話時,正在批閱各地送來的農書。
他把本子遞給沈微婉,眼裡滿是欣慰:“你看,他懂了。
”沈微婉摸著那稚嫩的字跡,眼眶有些發熱。
這正是他們一直想教給他的——不是權謀,不是威嚴,是對百姓的敬畏,對天下的責任。
十歲那年,蕭安第一次獨立處理事務。
北疆的蒙古部落遭遇雪災,牲畜凍死了大半,使者來京都求援。
蕭玦讓他主持商議,自己則坐在一旁旁聽。
戶部尚書說國庫緊張,隻能撥一半糧食。
蕭安卻指著輿圖上的北疆:“去年他們用戰馬換我們的茶葉,還幫我們擋了西邊的叛亂。
現在他們受災,我們不能隻給一半。
”他看向沈微婉,“娘說,醫館裡救人,從不會說‘隻能救一半’。
”最終,朝廷不僅送去了足額的糧食,還派了女醫和農師,教蒙古牧民如何儲存草料,如何給牲畜治病。
使者回去後,蒙古可汗特意給蕭安送來一把彎刀,刀柄上刻著“兄弟”二字。
蕭玦看著那把彎刀,對蕭安說:“你看,天下不是靠武力征服的,是靠真心換真心的。
你對百姓好,對鄰國好,他們纔會敬你、服你。
”那年重陽節,啟智女學的孩子們演了一出新戲,講的是一個小君主如何跟著女醫學治病,跟著農師學種地,最終讓天下太平的故事。
蕭安坐在台下,看著戲裡的小君主,忽然對蕭玦和沈微婉說:“我以後也要像他一樣。
”蕭玦握住他的手,沈微婉也握住他的另一隻手。
月光灑在三人身上,像一層溫暖的紗。
遠處的普惠醫館裡,藥鈴聲隱約傳來,清脆而悠長,彷彿在見證著這份傳承。
更夫敲了三響,蕭安已經睡熟了。
他的小書桌上,攤著一本翻開的《普惠醫典》,旁邊是他寫的劄記,上麵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民為根,藥為葉,根壯則葉茂。
”蕭玦和沈微婉站在桌邊,相視而笑。
他們知道,這萬裡江山的基業,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律法,不是藏在國庫中的金銀,是像這樣一代代傳下去的民心,是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的初心。
窗外的月光落在書頁上,照亮了那行小字,也照亮了這天下的希望。
屬於蕭安的故事,纔剛剛開始,而他腳下的路,早已被父母用民心與善意,鋪得穩穩噹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