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之大明天下 第245章 大明國都之議(二)
大朝會剛剛落下帷幕,滿朝文武魚貫而出,然而張無忌卻單獨留住了劉伯溫和李善長二人。
眾人散儘之後,張無忌一臉嚴肅地看著麵前的兩人,緩聲說道:「兩位先生,本王今日有意與你們商議一件大事,那便是關於未來大明國都的選址問題。
本王心中已有一個想法,欲將北平作為大明新的國都,不知二位對此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劉伯溫和李善長皆是滿臉驚愕之色。
自明軍崛起以來,其大本營一直在金陵城,曆經多年發展,根基深厚。
而且在他們原本的設想之中,哪怕張無忌日後登基稱帝,金陵城無疑都會成為大明國都的首選之地。
此時,李善長率先回過神來,難以置信地問道:「北平?」
他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於是又接連追問幾遍,直到得到張無忌肯定的答複後,方纔確信此事不假。
見此情形,張無忌微微頷首,進一步解釋道:「兩位先生,本王絕非信口開河、隨意說笑。
北平城地理位置至關重要,乃是北方的門戶所在。
我明軍一路從南殺到北,驅除韃虜,恢複漢人江山,實屬不易。
如今北方百姓長期遭受異族奴役,苦不堪言。
唯有將國都設立於北方,方可更好地安撫民心,穩固統治啊!」
劉伯溫微微頷首,拱手說道:「明王所言極是,如此行事雖能達成某些目的,但必然會引發江南局勢的劇烈動蕩啊!
這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呐!
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張無忌眉頭微皺,輕歎了一口氣道:「劉先生所說不無道理,正因深知此舉潛在的風險巨大,所以我才一直不敢將定都北平之事公之於眾。」
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此時,李善長上前一步,抱拳施禮後言道:「明王,此事萬萬不可輕視。
一旦您定都北平的訊息走漏風聲,傳到了江南那幫士族耳中,他們定然不會坐視不理。
這些人在當地勢力龐大、根基深厚,必定會有所異動。
屆時,局麵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掌控得了啦!」
說罷,他一臉凝重地看向張無忌。
張無忌聞言,神色愈發凝重,他深知李善長所言非虛。
江南士族的力量不容小覷,他們的反應的確可能成為定都北平計劃中的一塊絆腳石。
當殿內氣氛沉凝至極點時,劉伯溫輕撫長髯,緩緩開口,其聲如春風化雨,溫潤而又不失力度。
「明王勿憂,善長兄所言極是,但事在人為,關鍵在於如何佈局,方能化險為夷。」
劉伯溫的目光閃爍著睿智的光芒,繼續說道,「金陵城,自古便是龍蟠虎踞之地,文化底蘊深厚,士族林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驟然棄之,無異於自斷一臂。然則,若將金陵設為陪都,則既能保留其在士族心中的地位,又可藉此穩住江南局勢,不失為一石二鳥之策。」
張無忌聞言,眼中閃過一絲亮色,顯然對劉伯溫的提議頗感興趣。「陪都?此言何解?」
他急切地問道,顯然想要更深入地瞭解這一計策的精髓。
劉伯溫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解釋道:「明王可昭告天下,言明北平為國都,乃是為了彰顯我大明北定中原、一統天下的決心,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安撫北方百姓,鞏固邊防。
金陵則作為陪都,繼續發揮其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且可設立宗廟社稷,以示對江南士族及百姓的尊重與重視。
如此,既可安撫北方,又可穩住江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李善長聽後,眉頭漸漸舒展,點頭讚同道:「劉先生此計甚妙,既保全了金陵的地位,又避免了因遷都而引發的動蕩。
隻是,這陪都之名,需得慎重考慮,既要彰顯其尊貴,又不能與國都相衝。」
張無忌沉吟片刻,忽地眼前一亮,道:「何不稱之為『南都』?既表明瞭其地理位置,又賦予了它與眾不同的地位。
如此,北平為北國之都,金陵則為南國之都,南北呼應,共築大明輝煌。」
劉伯溫與李善長聞言,皆是相視一笑,心中暗自讚歎張無忌的聰慧與決斷。
此計一出,不僅解決了遷都的難題,更為大明未來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王英明,此計若行,定能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劉伯溫躬身行禮,言辭懇切。
張無忌亦起身,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信心。
「好!就依二位先生之計,即刻著手準備,務必使此事圓滿成功。」
張無忌一聲令下,關於未來大明國都選址的決定如同一陣疾風,迅速吹遍了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當這訊息如野火燎原般傳至金陵時,整個江南地區瞬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動蕩之中。
金陵城內,那些平日裡養尊處優、手握重權的江南士族們,聞訊後無不麵色鐵青,私下裡聚會頻繁,議論紛紛。
對於他們而言,金陵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世代家族榮耀的寄托。
一旦國都北遷,意味著他們苦心經營的政治與經濟網路將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可能土崩瓦解。
「國都若遷北平,我等在朝中的地位何在?家族的利益又將如何保障?」
一位身著華麗長袍的老者,在書房內對著幾位同樣神色凝重的士族領袖憤慨說道。
他的聲音雖低,卻字字沉重,如同一記記重錘,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
「是啊,北平遠離江南,氣候嚴寒,風俗迥異,我等江南士族如何能適應?」
另一位士族代表附和道,眉宇間滿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
一時間,金陵城內謠言四起,有的說是朝廷要對江南士族進行清洗,有的說是為了籌集遷都費用將加重賦稅,更有甚者,傳言張無忌有意削弱江南勢力,以北方豪族取而代之。
這些流言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加劇了民眾的不安與恐慌,商鋪關門,市集蕭條,整個金陵城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下。
這股暗流湧動之中,也不乏一些清醒之士。
一位年輕的士子,在一間簡樸的書屋裡,手捧書卷,目光深邃。
「國都之遷,雖看似動蕩,實則乃國家大計,關乎天下蒼生。
吾輩當以國家為重,勿被一時之利所惑。」
他輕聲自語,心中既有對時局的憂慮,也有對未來的期許。
訊息同樣傳到了民間,百姓們雖不似士族那般敏感於政治變動,但對於生活的安穩卻有著更為直接的擔憂。
「國都一遷,我等小民又將何去何從?」
這樣的疑問,在街頭巷尾不斷回響,成為許多人心中難以釋懷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