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之大明天下 第357章 高麗犯邊,出兵人選
春風和煦、萬物複蘇的季節裡,王月敏誕下了一位嬌小玲瓏、晶瑩剔透的小公主。
小公主的誕生,如同晨曦中綻放的第一縷陽光,照亮了整個皇宮,也溫暖了張無忌的心房。
他親自為愛女取名為張芳月,並賜予其尊貴的封號——安慶公主,寓意著國家安寧、歲月靜好,也寄托了他對女兒未來無限美好的祝願。
同時,張無忌的其他幾位嬪妃也各自為他孕育了骨肉,四位皇子英姿勃發,兩位公主如花似玉,皇宮之中,歡聲笑語不斷,一片祥和之氣。
這些新生命的到來,不僅為皇室增添了無限生機,也讓張無忌的帝王之路更加堅實穩固。
作為大明皇後,王月敏不僅以其賢良淑德贏得了後宮上下的尊敬與愛戴,更以非凡的智慧與手腕,將後宮治理得如同春日花園般井井有條,百花齊放而又不失和諧。
在她的精心調教下,一眾妃嬪雖各有千秋,卻能和睦共處,共同編織著皇宮內院的溫馨畫卷。
夜幕降臨,坤寧宮內燭光搖曳,映照著這對帝王夫妻的恩愛身影。
一番纏綿悱惻的雲雨之後,王月敏依偎在張無忌寬闊的胸膛上,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笑容。
眼眸裡閃爍著溫柔的光芒,彷彿在說,這一切的辛勞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張無忌輕輕攬住她,兩人的心跳在這一刻重疊,彷彿整個世界都為之靜止。
這靜謐而溫馨的夜晚,他們共同享受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甜蜜,彷彿所有的權力鬥爭、朝堂紛爭都已遠去,隻剩下彼此相依的溫暖與安寧。
然而,寧靜並未持續太久,邊疆的烽火迅速打破了這份祥和。
高麗,這個曆來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的鄰邦,突然發難,大軍壓境,直指遼陽城。
訊息如暗夜中的野火,迅速在皇宮內蔓延開來,將方纔的溫馨瞬間吞噬。
張無忌眉頭緊鎖,目光如炬,穿透了坤寧宮的夜幕,彷彿能直視那遙遠的戰場。
遼陽城是大明的東北門戶,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王月敏看著眼前的張無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柔情。
她輕輕地伸出手,溫柔而堅定地握住了他的手,彷彿想要傳遞給他一些力量和安慰。
她的目光落在張無忌的臉上,眼中既有憂慮,又有不屈。
她知道張無忌作為一國之君,麵臨著許多艱難的決策,但她也相信他的智慧和勇氣能夠應對這一切。
「無忌,」王月敏輕聲說道,「你要現在要去禦書房議事嗎?」
聲音中帶著一絲關切,似乎在詢問他是否已經準備好麵對這個重要的時刻。
張無忌感受到了王月敏的關心,他微微一笑,然後輕輕地親了一下她的額頭。
這個親昵的舉動讓王月敏的心中一陣溫暖,也讓她稍稍放下了一些擔憂。
「一個小小高麗,還不足以讓朕傷神。」
張無忌的語氣自信而堅定,「出兵是肯定要出的,隻是這領兵人選,還需要仔細斟酌一番。」
話語中透露出對局勢的掌控和對決策的慎重。
王月敏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她知道張無忌在處理國家大事時總是深思熟慮,不會輕易做出決定。
次日清晨,朝霞未散,張無忌已召集文武百官於金鑾殿上,共商禦敵之策。
大殿之內,氣氛凝重,群臣或議論紛紛,或沉默思考,麵對高麗的挑釁,每個人的心中都沉甸甸的。
張無忌站起身,聲音沉穩而有力:「高麗此舉,無疑是對我大明的挑釁。
遼陽城,我們必須守,也必須贏!
至於領兵人選,諸位愛卿有什麼想法?」
站在堂下的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藍玉等人,此刻正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出兵高麗的人選問題。
李善長撚著胡須,若有所思地說:「此次出兵高麗,關係重大,人選必須慎重考慮。」
劉伯溫點頭表示讚同:「正是如此,不僅要武藝高強,更要精通兵法,有勇有謀才行。」
徐達一臉自信地插話道:「我看我就挺合適的,我跟隨陛下多年,久經沙場,定能不辱使命。」
常遇春連忙附和:「老徐所言極是,我也願意一同前往,為國家效力!」
湯和則笑著說:「你們都這麼積極,我也不能落後啊,我也報名出征!」
李文忠和藍玉也紛紛表示願意出征,一時間,堂下眾人爭論不休,各抒己見。
隻見李善長再次出列,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他拱手道:「陛下,老臣以為,徐達將軍智勇雙全,經驗豐富,曾數次平定邊疆之亂,威名遠播,實為領兵首選。」
話音未落,謀士劉伯溫輕搖羽扇,緩步而出,其聲如珠玉落盤,清脆悅耳:「陛下,徐達將軍固然勇武,但此次高麗來勢洶洶,且其地形複雜多變,需一員既懂兵法又善變通之將。
臣以為,常遇春將軍勇猛果敢,且擅長奇襲,若由他領兵,必能出奇製勝。」
徐達聞言,目光炯炯,卻也並不動怒,隻是微微一笑,顯得胸有成竹。
常遇春則是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躍躍欲試的豪情,顯然對劉伯溫的提議頗為讚同。
這時,大將藍玉挺身而出,聲音洪亮如鐘:「陛下,臣願請纓!臣雖年輕,卻也立下不少戰功,此次欲一展身手,為陛下分憂!」
藍玉的請戰,讓大殿內的氣氛更加熱烈。
李文忠、湯和等人也紛紛表示願意率軍出征,一時間,金鑾殿內群情激昂,彷彿每一位將領都渴望在這場即將到來的戰役中建功立業。
張無忌端坐龍椅之上,目光掃視群臣,心中暗自思量。
領兵人選不僅關乎此戰的勝負,更關係到國家的穩定與未來。
徐達穩重,常遇春勇猛,藍玉則有衝勁,各有千秋,難以抉擇。
張無忌猶豫不決之際,一旁的劉伯溫再次開口,聲音低沉而富有智慧:「陛下,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臣以為,不妨先派細作深入高麗,探明其虛實,再依據情報決定領兵人選。
同時,可命徐達、常遇春兩位將軍各自準備,待時機成熟,再行決斷。」
張無忌聞言,眉頭漸展,心中豁然開朗。
他點頭讚許道:「劉先生之言,甚合朕意。
即刻命細作前往高麗,徐達、常遇春兩位將軍也需厲兵秣馬,隨時待命。
至於藍玉將軍,你的勇武朕已知曉,此次暫不出征,但日後必有重用。」
眾將領命,紛紛退下,金鑾殿內的氣氛逐漸平靜下來。
張無忌望著群臣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祈禱,願大明此次能夠順利度過難關,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