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醫武江湖 > 第475章 茯苓四逆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醫武江湖 第475章 茯苓四逆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第二天早晨簡單洗漱後,我去了一家藥店給楊雪的母親抓藥,我給楊雪的母親開的處方如下:

茯苓、人蔘、生附、乾薑、炙甘草。

熟悉《傷寒》的朋友已經看出了,此方是“茯苓四逆湯方”。

好了,現在我寫一下這處方,此方在《傷寒》中的條辨和解釋我就不寫了,現在市麵上各派的很多中醫大家都在解釋相關條辨,查資料即可。

以下我寫的內容是在我師父教導的基礎上,我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來的,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娛樂,不能做中醫權威知識,切記切記。

“茯苓四逆湯”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了茯苓和人蔘這兩味藥。

茯苓和人蔘這兩味藥根據中藥材“象形說”分析,可以說是“對藥”。茯苓起於陽而入於陰,人蔘起於陰而入於陽。茯苓是秉天之陽氣所生,入地成陰。而人蔘則是秉地之陰氣所生,破土為陽。

我一直在說“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這是我所學的中醫知識中最核心的理論。我們根據這一理論,將人蔘和茯苓這兩味藥套進去分析。

茯苓是秉天之陽氣所生,入地成陰,根據“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這一理論,可以解釋為茯苓秉肺之陽氣所生,入腎成陰。這一說法可以衍生為天上的水(雲)凝結成雨下到地麵。

茯苓的色白入肺,又能祛濕。有讀者會提出異議,既然茯苓入肺金生腎水,表麵看是“生水”之藥,又如何能行“祛濕”功效呢?

這點很好解釋,茯苓入肺金生腎水,生的這個“水”是從天上來的,可以解釋為“雨水”,從天上來的雨水由於秉天之陽氣,到地麵後乾的很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觀察一下雨水)。

同時“下雨”之後隨之的是“天晴”,因為雨過天晴嘛,我們脾土什麼時候最濕啊?是天上陰雲不散,同時地上生水的情況下是最濕的,因為陽光受陰雲阻擋而不能照射到地麵上,地麵的水無法蒸發到天上,天地不得相交,所以是最濕。

天上的陰雲成雨下到地麵上後,陰雲消散,陽光直射地麵,纔有後麵的蒸發水汽。所以茯苓滲濕的功效來源於“將天之陰雲凝結成雨下到地麵,散天之陰雲讓陽光直射地麵,呈天地相交之勢”。

我們在健脾祛濕時,常用的藥是茯苓和白朮,貌似茯苓和白朮是健脾祛濕的“一體藥”,其實歸根到底是因為單純用茯苓是無法祛濕的,茯苓的作用是讓天地相交,生新水,而白朮的作用則是“乾燥劑”。天地不交祛不了脾土之濕,冇有“乾燥劑”祛濕能力又不強,所以茯苓和白朮常用在一起。

在《傷寒》中,用茯苓做君藥的處方所對應的病證不管寫的多複雜,其實就是離不了兩個字“不通”,這個“不通”可以說是水的停滯,“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心下悸”“頭眩”等等,看似形容詞很多,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天地不交導致水的停滯”,用茯苓正好能解“天地不交”。

用茯苓做君藥時,還有一個詞是常常出現的,這個詞就是“煩躁”,所以有些中醫師說“茯苓能去煩躁”,這種解釋完全是正確的,為何茯苓能去“煩躁”啊?因為天地不交就會生煩躁,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人身內部,皆是如此。

就像生活中如果天空整日陰雲綿綿,人不由自主的就會出現煩躁的心理狀況,這是因為天地之氣與人體之氣是相同的,待到雨過天晴時,人就會感到豁然開朗,煩躁頓時煙消雲散。

人身體內部出現煩躁也是由於水的停滯,“需要水”的地方冇有水,“不需要”水的地方卻一片積水,內部鬱氣滋生,所以就會出現“煩躁”的證象。

解釋完“茯苓”,我再說“人蔘”(人蔘在前文中我已經寫過,這裡就不過多解釋)

人蔘秉地之陰氣所生,成而為陽,根據“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這一理論,那可以解釋為人蔘秉腎之水氣所生,破土成陽,這一說法也可以解釋為“地下水流出地麵”。

在《傷寒》中,人蔘這味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用黨蔘替代,因為黨蔘和人蔘的功效是差不多的,可以這麼說,除了“茯苓四逆湯”這一處方之外,其餘《傷寒》中所有涉及“人蔘”的處方都可以用黨蔘替代。

為何隻有“茯苓四逆湯”不用黨蔘替代人蔘呢?原因是“黨蔘”的補虛能力不如“人蔘”。

或許當年仲景先師用的“人蔘”既不是現在的“人蔘”,也不是“黨蔘”,是另外一種兼顧“黨蔘”和“人蔘”的藥材,這個知識點算是涉及到“中藥材考古”上了,屬於是我學識的短板。

當然,至於是哪個“參”,在臨床上不怎麼重要,身體很虛或者年老的用“人蔘”,反之則用黨蔘即可。話又說回來,現在的中藥材市場啊……,懂得都懂,多說無益。

好了,我們現在回到“茯苓四逆湯”這一處方,這一處方對應的證是“陰陽兩虛的少陰證”,用茯苓讓天地相交,用人蔘讓地天相交。

同時茯苓秉天之陽氣下而為雨(陰);人蔘秉地之陰氣上而為水(陰)。

生附強命門火,讓下焦的整個“地下水”熱起來;乾薑強脾陽,讓整箇中焦“地麵”熱起來;炙甘草補脾虛(脾為後天之本)。

天上陰雲消散、地麵和地下是熱的,天地水道循環相通,而且循環在水道中的水是“熱”的,自然能解決陰陽兩虛的少陰證。

這裡為何不用強心陽的肉桂或者桂枝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陰陽兩虛的少陰證歸根到底,問題是出現在下焦命門火不強,不是因為心陽不強,我們在臨床中,如果遇到年老體虛的患者,我的建議是儘量少用肉桂,因為脾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要從脾和腎入手,如果不去管脾和腎,盲目用強心陽的藥,輕者讓患者出現心悸的問題,重則直接玩完。

當然身體強壯的病人,該用強心陽的藥時就要用。說到這裡,我再提一筆太陽證,在我的臨床生涯中,幾乎所有身體本虛弱的病人,隻要得感冒,那處方起手就得是附子,例如桂枝附子湯、四逆湯、麻黃附子升麻湯等等,如果身體本不虛的病人得感冒,那無外乎就是中風或者傷寒,用桂枝湯、葛根湯和麻黃湯做加減即可。

說到這裡了,又有一個知識點出現了,就是如何治療身體本虛的病人,對於這種病人,各派都有很多的補藥,什麼人蔘、黃芪、當歸、枸杞,甚至是紫河車等等。

但我所學的中醫知識中,補虛隻有大棗、甘草和黨蔘。

為何會隻有這三種藥呢?原因我們認為真正的虛的來源是先天(腎)和後天(脾)的虛導致身體的虛,所以這個虛是個病,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虛,所以我們在治療這類虛證時,肯定會用到附子(補先天)和乾薑(補後天),這麼說吧,在我所學的中醫知識中,壓根就冇有“補”這麼一說,要麼是直接上手開方治病,要麼是不用開方治療,等身體自複。

我師父本身就一直反對吃補藥,如今我算是繼承我師父理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了,我認為不僅少吃補藥,更要少吃一些“治病的藥”。

要記住,如果“將下雨的權力交到賣雨傘的人手裡,那雨就會一直下。”

我講個故事啊,我在年輕時有一段時間非常的“臭屁”,留了點長髮後每天都找理髮師打理,用的洗髮水什麼貴買什麼。

時間一長,我發現我頭皮屑越來越多,為了徹底消滅頭皮屑,我幾乎買遍了市麵上所有去屑的洗髮水,但根本阻擋不了頭皮屑的滋生。

我自己也研究了很多中藥,用中藥水配合洗髮水洗頭,發現依舊效果不大。

後來我因為一些事被“軟禁”在了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洗漱產品隻有洗衣粉和牙膏。洗澡、洗衣服、洗頭等等,都用洗衣粉,而且用的洗衣粉還是最便宜的那種。

我起初非常抗拒用洗衣粉洗頭髮,後來也就習慣了,洗到最後我發現我久久無法根治的頭皮屑問題竟然好了。

還是那句話,“將下雨的權力交到賣雨傘的人手裡,那雨就會一直下”。

好了,我們書歸正傳,繼續寫中醫。

上文中寫“茯苓四逆湯”處方時,采用的方式是“用中藥材的象形說配合人身體與天地相同的理論”,這種方式是我師父晚年階段教授我中醫知識時常用的方式。

中醫學最簡單的學習方式是從藥材的主治入手學中醫,這也是現在常用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學習的結果是方子越來越大,用的藥越來越多,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淺薄,最後會發展成“辨病論治”,然後中醫就“製式化”了,什麼病用什麼藥,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似清晰明瞭,一上手就抓瞎了。

第二種方式是從陰陽和五行為基礎,配合藥材的性味歸經入手,這算是傳統的中醫學習方式,用這種方式學習的結果是治病時想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自信,最後結果是“學醫十年,不發一言”。

第三種方式是從“人身與自然一致”這一理論為基礎,配合藥材的象形以及性味歸經入手,這算是“道醫”的一種學習方式吧,用這種方式學習的結果是會變得神神叨叨,最後直接成彆人眼中的“神棍”了。

這樣看來,這三種學習方式冇有一個是好的,哈哈哈……。

但是,任何方式隻要對應的方向對了,那冇有哪種是不好的,如果要撈錢,用極短的時間奔小康,那第一種學習方式是比較好的,逮住青蛙攥出尿來,一個處方最少二十味藥,一付藥最少一百塊,隻要來一個病人,起步就得三十付藥,再推銷一些保健的中藥,哪個暴利推銷哪個,在一個地方開三年中醫診所,周邊青蛙的尿攥得差不多了,就換個地方接著開診所,不出五年,有車有房有存款,生活直接奔小康。

如果要想著當一個所謂的“醫者仁心的好醫生”,那第二種方式是比較合適的,結果可能會成為一個人人敬仰的好醫生,也可能會直接玩完,哈哈哈哈。

如果是想著“以醫入道”,那第三種方式比較合適,但第三種學習方式的比較高。悟性不好,學不到家的話容易“治死人”。悟性好學到家的話,容易賺不到錢,因為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有些人生病完全就是自找的,當你一眼看穿一個人時,你有時候會討厭他,甚至是厭惡他,彆說治病了,就是聊天都不願意,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仙道冇入進去,人道也冇修好,一生混得一塌糊塗,臨了會說“去他媽的醫道,下輩子絕對不學中醫”,哈哈哈。

有人會問,我本人學中醫是以哪種方式學的,我可以很負責的說,上述三種方式都不是我學中醫的方式,因為我學中醫這條路本身就不是自己選的,是命運使然的,年少時學中醫,完全是師父逼著學的,那時候的我淨想著如何糊弄師父了。後來長大一點後,學中醫是為了裝逼,覺得彆人治不好的病被我治好了,那直接逼格拉滿,非常享受彆人用崇拜的眼神看我。再後來生活變得乏味了後,研究中醫完全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我學中醫既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搏個好名聲,想怎麼學就怎麼學,學到哪算哪,怎麼舒服怎麼學。

所以說,如果有讀者朋友想學中醫,我的建議是不要強求自己,《黃帝內經》等書籍看不懂就不要看,看不懂還看就是浪費時間嘛,也不要因為大家都說《傷寒》好,就拚命學習《傷寒》,將所有的病硬往《傷寒》上靠。

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種最輕鬆的方式學習,例如背幾個常用且冇有大的副作用的調理身體的處方給自己或者家裡人調理一下身體,也可以根據五行的相生相剋研究如何去做菜,因為根據五行的相生相剋去做菜,做出來的菜非常好吃,其實中醫理論不僅在中醫學上有用,在生活中也是有用的,中醫理論其實本身就是哲學,它可以指導生活中的方方麵麵,要在“乾中學”,更要“學以致用”,怎樣輕鬆怎樣來,怎樣合適怎樣來,放慢一點,要求不要那麼高,功到自然成……。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