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丹途 第126章 工藝改進
星辰商會的煉丹工坊坐落在城南的靈脈交彙處,青灰色的石牆圍起十畝地的院落,三十座青銅丹爐整齊排列在院中,卻隻有半數在運轉,爐口飄出的藥煙色澤暗沉,帶著明顯的雜質。林霄站在工坊中央,指尖凝聚的靈絲在空中劃出無形的軌跡,捕捉著空氣中彌漫的靈力波動——每座丹爐的火力都不均勻,藥材投放的時機更是毫無規律。
“問題比想象的更嚴重。”林霄接過管事遞來的工藝記錄冊,泛黃的紙頁上隻有模糊的“文火三刻”“武火一炷香”等描述,沒有具體引數,“沒有標準的操作流程,全憑工匠經驗,難怪丹藥質量不穩定。”他指著記錄冊上的批註,“這位工匠認為的‘文火’,溫度比那位高了足足五十度。”
商會會長周明遠麵露難色:“這些老工匠都是家族傳承的手藝,脾氣倔得很,之前試過修改流程,他們說‘失了古法韻味’,鬨著要辭工。”他看著角落裡幾位抱臂而立的老工匠,他們腰間的銅令牌顯示都是有三十年以上經驗的老師傅,“林小友可有兩全之策?”
林霄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向一座正在煉製聚氣丹的丹爐。爐前的老工匠手法嫻熟地新增藥材,卻在火候控製上忽高忽低,導致爐中藥性反複波動。他示意老工匠暫停,指尖輕點爐壁:“李師傅,您的控火手法很精妙,但憑手感調節火力偏差太大。”他取出一張靈紋試紙貼在爐壁,試紙立刻顯示出跳躍的紅色波紋,“您看,溫度在三百到五百攝氏度之間劇烈波動,藥材活性都被破壞了。”
李師傅梗著脖子反駁:“煉丹本就講究‘心意相通’,哪能像打鐵似的定死規矩?”他重重捶了下丹爐,“當年我師父就是這麼教的,憑感覺才能煉出有靈性的丹藥!”周圍幾位老工匠紛紛附和,工坊裡頓時彌漫著抵觸的氣氛。
“靈性不代表失控。”林霄沒有動怒,反而讓石磊搬來新采購的七星草,“我們做個試驗如何?用同一批藥材,您按老方法煉一爐,我用新方法煉一爐,對比結果說話。”他看向周明遠,“請會長準備十份完全相同的聚氣丹藥材,確保初始條件一致。”
周明遠立刻讓人準備,林小婉則帶著商會的學徒在院中畫出兩條分隔線:“左側是傳統工藝區,右側是改良工藝區,雙方互不乾擾。”她在地麵佈下簡易的測溫陣,陣紋亮起時能實時顯示區域內的溫度變化,“所有資料公開透明,大家都能看到。”
試驗開始後,工坊裡陷入詭異的安靜。李師傅凝神控火,青銅丹爐的火焰忽明忽暗,他不時憑肉眼觀察藥煙顏色調整火力,投放藥材的時機全靠經驗判斷。而林霄這邊,首先在丹爐周圍安裝了六道靈紋感測器,連線到林小婉特製的陣盤上,螢幕上跳動著精準的溫度數值:“設定基礎溫度三百二十攝氏度,誤差不超過五度。”
蘇瑤的清心鈴輕輕晃動,鈴音訊率與陣盤產生共鳴,形成穩定的能量場:“這是‘諧振控火法’,通過音波穩定火焰頻率。”她調整著鈴音的節奏,陣盤上的溫度曲線立刻變得平穩,“比人工控火精度高十倍,還能節省三成靈力。”
石磊按照林霄製定的流程,將七星草等藥材按比例稱重、粉碎,每個步驟都用靈力天平精確到克:“傳統方法憑手感抓藥,最多差出半兩,藥效自然不穩定。”他將粉碎後的藥材裝入靈紋濾袋,“用這個過濾雜質,能減少藥渣對丹火的乾擾。”
楚離和趙虎則在改造丹爐的排煙係統,他們用玄鐵打造的管道連線爐口,管道內壁刻著淨化靈紋:“這些靈紋能過濾藥煙中的有害成分,既環保又能回收部分揮發的藥性。”趙虎除錯著管道閥門,“還能調節排煙量,控製爐內氣壓穩定。”
陳默在周圍佈置了記錄陣,將溫度、時間、藥材投放量等資料實時記錄在玉簡上:“這是‘工藝追溯係統’,每爐丹藥的所有引數都能查,出了問題能立刻找到原因。”他展示著玉簡中的表格,“就像給丹藥辦了張出生證。”
老工匠們起初抱著看戲的心態,可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臉色漸漸凝重。李師傅的額頭上滲出細汗,爐溫幾次失控導致藥煙變黑,不得不重新新增藥材;而林霄這邊的丹爐始終穩定執行,陣盤上的曲線平滑如鏡,藥材投放分毫不差,連排煙都帶著規律的節奏。
三個時辰後,兩爐丹藥同時出爐。李師傅的聚氣丹色澤不均,表麵有明顯的焦痕,倒出丹爐時碎了三分之一;林霄煉製的丹藥則圓潤飽滿,通體瑩白,藥香純淨無雜質。周明遠讓人當場檢測,結果令人震驚:改良工藝煉製的丹藥有效成分含量提升42,雜質降低90,藥效穩定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這……這不可能!”李師傅拿起兩顆丹藥對比,臉色漲得通紅,卻找不到反駁的理由,“沒了心意相通,丹藥怎麼會……”
“標準不代表死板。”林霄將一份繪製好的流程圖遞給老工匠們,上麵用修真界易懂的術語標注著每個步驟的引數,“溫度、時間、藥材配比這些基礎引數標準化,才能保證藥效穩定,至於火候的細微調整、藥性的引導,這些‘心意’的空間反而更大了。”他指著流程中的彈性區間,“這裡允許根據藥材的實際狀態微調,保留工匠的經驗發揮空間。”
他邀請李師傅操作改良後的丹爐:“您試試用這個控火陣盤,它能幫您穩定基礎溫度,您專注於藥性融合就行。”李師傅半信半疑地按照流程操作,當看到陣盤精準顯示出爐溫變化,自己隻需微調靈力引導藥性時,臉上的抵觸漸漸變成了驚訝。
接下來的三天,林霄團隊開始全麵改造工坊。他們將三十座丹爐按功能分割槽,設立清洗區、預處理區、煉製區、檢測區和儲存區,形成流水線作業:“就像水流過渠道,每個環節都有固定位置,不會混亂。”他在地麵畫出彩色的指引線,“紅色線是熱爐通道,藍色是冷料通道,避免交叉汙染。”
林小婉在每個煉製區布設標準化陣盤,陣盤上刻著不同丹藥的工藝引數:“聚氣丹用綠紋陣,凝神丹用藍紋陣,工匠隻需選擇對應陣法,基礎引數自動設定。”她演示著如何一鍵啟動控火程式,“就像給丹爐裝了羅盤,不會偏離方向。”
石磊建立了藥材預處理標準,編寫《原材料加工手冊》:“七星草要在辰時采摘,清洗後需陰乾三日,粉碎細度控製在80目,這些都有明確規定。”他培訓學徒使用靈力篩,“不符合標準的藥材絕不能進入煉製環節。”
陳默設計了質量檢測流程,在每個環節設定檢測點:“節,“每月要統計質量資料,分析問題,不斷優化流程。”
周明遠翻開手冊,隻見裡麵圖文並茂,既有靈紋陣圖,又有現代表格,兩種知識體係完美融合:“林小友這是給商會送了座金山啊!”他當即決定在工坊設立“林氏工藝傳承堂”,“以後所有新工匠都要先學這套標準,老工匠考覈合格才能上崗。”
訊息傳到望霞城城主府,城主親自送來“丹道革新”的匾額,稱讚這種標準化理念“利國利民”。周邊的藥材商紛紛要求合作,甚至有宗門派人來洽談工藝授權——誰都明白,穩定的丹藥質量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信譽。
傍晚時分,林霄站在工坊的瞭望塔上,看著夕陽為整齊的丹爐鍍上金邊。改良後的工坊日產量提升了兩倍,廢品率從原來的25降到3以下,光節省的藥材成本就讓周明遠笑得合不攏嘴。更重要的是,老工匠們臉上的抵觸早已消失,他們發現標準化不僅沒有束縛創造力,反而讓自己的經驗有了更精準的發揮空間。
“這纔是真正的傳承創新。”林霄撫摸著腰間的七星爐,爐身的靈紋與工坊的陣法產生共鳴,“不是否定傳統,而是用現代理念讓傳統煥發新生。”他想起現代工業的i標準,在修真界同樣適用——標準是基礎,人纔是核心,創新是動力。
周明遠走上瞭望塔,遞來一杯靈茶:“林小友,商會決定成立‘丹道標準化聯盟’,邀請青冥丹宗做盟主,您看如何?”他指著遠處趕來參觀的其他商會代表,“大家都想學習這套工藝,若是能製定行業標準,就能徹底杜絕劣質丹藥。”
林霄望著遠方的星空,心中湧起新的豪情。從萬藥穀的傳承領悟,到山道救人,再到如今的工藝改進,他的曆練之路早已超越個人修行,變成了傳播丹道正道的使命。標準化的種子已經種下,未來必將在修真界生根發芽,而他和隊友們的腳步,還將繼續向前。
工坊的晚課鈴聲響起,工匠們整齊的誦經聲與丹爐的嗡鳴交織成和諧的樂章。林霄知道,這場工藝改進不僅解決了星辰商會的問題,更開啟了修真界丹藥生產的新篇章。當傳統丹道遇上現代標準,碰撞出的不僅是穩定的丹藥質量,更是一條兼顧傳承與創新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