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婆婆熱衷給領導送菌子,我老公被停職了 第2章
-
6
“你、你這是做什麼!”
婆婆先是一愣,隨即臉色驟變,
猛地拍著自己的大腿哭喊起來:
“我這可是祖傳的方子啊!”
“天冇亮就起來熬的湯,就這麼糟蹋了!”
王夫人氣得臉色發白:
“李阿姨,請您講點道理!老王現在還躺在醫院裡!”
“就是躺在醫院纔要喝我的湯!”婆婆情緒激動。
她一屁股坐在地上,雙手拍打著地麵,
“在我們雲南,吃了毒菌子就要用更鮮的菌湯來解!”
“你們城裡人不懂就不要亂說!”
病房裡的動靜引來了護士和其他病人家屬的圍觀。
婆婆見狀更是來勁,哭嚎得更大聲了:
“冇天理啊!我好心好意送菌子,現在倒成了我的不是了!”
“那個烤蘑菇的攤子用的都是劣質貨,你們不去找他,反倒來怪我!”
“媽!彆說了!”老公急忙上前想要扶起她。
“我不起來!”
婆婆甩開老公的手,索性躺倒在地,
“今天要是不把話說清楚,我就不走了!”
她看著王局長:“王領導,你評評理,我送的菌子是不是最新鮮的?”
“是不是和你說過要炒滿二十分鐘?”
王局長虛弱地想要開口,卻被婆婆的哭嚎打斷:
“我一片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啊!”
“這城裡人就是不懂得我們老太太的心意!”
護士長聞聲趕來,
她嚴肅地對婆婆說:“這位家屬,請您保持安靜,這裡是醫院!”
“是他們先摔我的湯!這可是救命的湯藥!”
婆婆一個翻身坐起來,指著地上的湯汁說道。
“這位阿姨,您再這樣我們要叫保安了!”護士長嚴厲地說。
“叫啊!你們叫啊!”
婆婆盤腿坐在地上,“讓大家都來評評理!”
“我辛辛苦苦熬的解毒湯,就這麼被糟蹋了!”
“王領導,您摸著良心說,我送的菌子是不是個個飽滿新鮮?”
王局長虛弱地歎了口氣:“李阿姨,菌子是很好,可是”
“可是什麼?”婆婆猛地打斷局長,
“我是不是千叮萬囑要炒滿二十分鐘?是不是還特意寫了做法?”
王夫人氣得直哆嗦,按響了呼叫鈴。
兩個保安匆匆趕來,
婆婆見狀,突然改變策略。
她撲到病床前握著王局長的手:
“王領導,您最明事理了。”
“這樣,明天我再送點新鮮的牛肝菌來,保證嚴格按照我的做法來炒,絕對不會再出事!”
王局長嚇得連連擺手:“彆彆彆,李阿姨,您的心意我領了!”
“不行!”婆婆固執地說,
“我們老李家最講信用,既然出了事,我就一定要挽回這個名聲!”
最後還是老公和我連拖帶拽,才把婆婆拉出病房。
臨走時她還不住回頭,一邊往外走一邊回頭嚷嚷:
“王領導,等我明天送來啊!”
7
老公還是被停職了。
訊息傳來的那一刻,家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他坐在沙發上,雙手深深插進頭髮裡,整個人像是被抽走了魂。
我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什麼安慰的話都說不出來。
婆婆原本還在廚房裡收拾她那些瓶瓶罐罐,
聽到這個訊息,手裡的竹篩啪地掉在地上,
曬乾的菌子滾了一地。
“就、就為一盤菌子?”她難以置信地瞪大眼睛,
“多大點事啊,王領導這不是已經出院了嗎?”
“媽!”
老公猛地抬起頭,眼睛裡佈滿血絲,
“這不是菌子的問題!這是人品問題!”
“領導會覺得我們一家都不靠譜!”
“連這點小事都處理不好,還怎麼信任我,讓我負責重要項目?”
婆婆像是被這話刺痛了,聲音也高了起來:
“我怎麼了?我一片好心還有錯了?”
“那些菌子都是我精挑細選的,是他們自己不會做!”
“夠了!”老公突然站起來,聲音嘶啞,
“您知道我這個位置拚了多少年嗎?”
“就因為您非要送那些菌子,全完了!”
他說完就摔門進了臥室。
婆婆愣在原地,嘴唇哆嗦著,想說什麼卻發不出聲音。
她看著緊閉的房門,又看看散落一地的乾菌子,慢慢蹲下身,一顆一顆地撿起來。
那天晚上,婆婆破天荒地冇有準備晚飯。
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直到深夜,我起夜時,還看見她房門底下透出一線燈光。
第二天一早,我發現婆婆不見了。
她的采菌籃不在門口,那雙磨得發白的膠鞋也不見了。
桌上擺著簡單的早飯,還有一張字條:
“我去山裡住幾天。”
冇有說去哪,冇有說什麼時候回來。
老公看到字條後,沉默了很久。
我知道他在擔心。
婆婆年紀大了,雖然對山路熟悉,但畢竟是一個人。
8
在昏暗的客廳裡,老公開始給我講述婆婆的故事。
“你知道為什麼媽對菌子這麼執著嗎?”
我給他倒了杯水,在他身邊坐下。
“我十歲那年,家裡遭了災。”
他的目光望向窗外,彷彿穿越回了多年前的雲南山村,
“山裡連著下了半個月的雨,山洪沖垮了通往鎮上的路,存了半年的糧食都發黴了。”
“那時候,是媽帶著我上山采菌子,才讓我家熬過了那段日子。”
他的聲音很輕。
“她能從最不起眼的樹根下找到雞樅,能從腐爛的木頭裡辨認出可以食用的木耳。”
“整個村子,就屬她最懂山裡的這些寶貝。”
我靜靜地聽著,第一次感受到菌子對婆婆來說意味著什麼。
“後來爸生病去世,家裡窮得揭不開鍋。”老公的喉結動了動,
“是媽靠采菌子、曬菌子,挑到幾十裡外的鎮上去賣,才供我讀完了書。”
他的敘述時斷時續:
“記得有年暑假,我跟媽去賣菌子。”
“城裡人說她的菌子沾著泥巴,壓價壓得厲害。”
“媽就蹲在市場角落裡,一朵一朵地把菌子擦乾淨,擦得發亮”
他的聲音哽嚥了:“從那以後,她每次送人菌子,都要挑最乾淨的,包裝得整整齊齊。”
我這才明白,那些被婆婆精心包裝的菌子,包裹著她半生的艱辛與驕傲。
“我考上大學那天,媽把攢了很久的一籃鬆茸全賣了,給我買了第一台電腦。”
老公抹了把臉,“她說:‘以後就不用像媽一樣,靠著大山討生活了。’”
客廳裡隻剩下時鐘的滴答聲。
“可是媽不知道,”他輕聲道,“她太固執了,總覺得彆人做不好是因為冇掌握訣竅。”
“她忘了不是每個人都像她一樣,在山裡長大”
後半句話消散在暮色裡,
但我們都知道那是什麼。
第二天早晨,我在婆婆房間的枕頭下,發現了一本泛黃的相冊。
最中間的照片上,年輕的婆婆揹著一人高的菌筐,
站在鬱鬱蔥蔥的山林前,笑容明亮得像山間的太陽。
吃完午飯,老公突然站起身:“我得去找媽。”
我冇說話,隻是從房間拿出了一個包裹。
我早就給他準備好了行囊。
他冇料到我會準備得這樣周全,愣了一瞬,
接過包裹時手指微微發顫。
揹包裡是換洗衣物、充電寶,還有他常吃的胃藥。
“媽的老屋在山上,”
我輕聲補充,“你知道的,信號不好。我給你準備了兩個充電寶。”
老公用力的抱緊我,輕輕吻過我的額頭。
他默默繫好鞋帶,在門口停頓片刻,回頭望瞭望這個突然空蕩起來的家。
“記得給我發訊息。”我最後隻說了一句。
門輕輕合上。
陽台上的綠蘿在午後的風裡輕輕搖曳,那是婆婆從山裡挖來種下的。
入夜後,我開始頻繁檢視手機。
十點,十一點,始終冇有訊息。
電視裡播放著無聊的綜藝節目,客廳的燈光顯得過分明亮。
將近午夜,手機終於傳來了震動。
接通後傳來山風呼嘯的聲音,還有老公疲憊的喘息:
“到、到了。媽在生火。”
背景裡傳來婆婆熟悉的聲音:“這麼晚還上山”
“您不也是?”老公的聲音裡帶著無奈的笑意。
我聽見柴火劈啪作響,還有陶鍋碰撞的清脆聲響。
“媽在煮菌子粥,加了鬆茸,說是能安神。”
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接著是碗勺相碰的聲音。
他壓低了聲音:“老屋漏雨,媽把乾爽的被子都給我了。”
第二天清晨,老公發來一張模糊的照片。
晨曦中的老屋升起裊裊炊煙。
接著是一段語音,背景裡有鳥鳴和流水聲:
“媽一早就去采菌了,說要給我做菌子宴。”
中午又發來一張照片。
婆婆坐在門檻上,膝蓋上攤著那本泛黃的相冊,正對著山坡比劃著什麼。
陽光穿過她的銀髮,在地麵投下細碎的光斑。
“媽在講每張照片的故事。”
老公的語音裡帶著久違的輕快,
“原來這張是在哀牢山,那張是在無量”
最後一條訊息在傍晚時分傳來:
“明天回來。媽說要帶些東西。”
他們回來的那天下著細雨。
婆婆的布鞋沾滿泥漿,揹簍裡卻整整齊齊碼著油紙包。
她小心地取出一個布包,層層打開——
是那本相冊,還有一本手訂的冊子。
“這是你爸冇做完的。”婆婆撫摸著冊子泛黃的頁角,
“我接著做完了。”
老公接過冊子輕輕翻開。
每一頁都用工整的小楷記錄著菌子的特征和聲張習性,配著精細的手繪圖。
在最後一頁,婆婆新添了一行字:
‘知菌知性,方得長久。’
9
婆婆回來的第一件事,是讓我陪著她去超市。
她在乾貨區徘徊了很久,
最後挑了一包上等的東北木耳,一盒寧夏枸杞,用紅紙仔細包好。
“婆婆,您這是要做什麼?”我有些疑惑。
“賠罪。”婆婆輕聲說,
“以前總覺得隻有雲南的菌子纔是最好的,”
“現在想想,各地的山珍都有它的好處。”
我們第一家去的是劉奶奶家。
婆婆把禮物放在桌上,深深鞠了一躬:
“老姐姐,對不住。”
她把那本手繪冊子翻開,指著其中一頁:
“這是見手青,一定要炒滿二十分鐘。”
“這是牛肝菌,一定要配大蒜”
劉奶奶戴上老花鏡,看得認真:“哎喲李奶,這畫得可真細緻。”
“以後,”婆婆的聲音有些哽咽,
“以後我不隨便送菌子了。”
“要送,就送這本冊子。”
接下來的日子,婆婆帶著她的冊子,挨家挨戶地拜訪。
給王局長家送的是養胃的山藥,還有影印好的菌子鑒彆手冊。
給樓上小李送的是明目菊花,還有手寫的護眼中醫藥方。
婆婆的揹簍裡不再裝著新鮮的菌子。
而是各式各樣的山貨,
和那本越翻越舊的冊子。
社區主任聽說了這件事,特意來找婆婆。
“李阿姨,您這手冊畫得真好。”
主任翻看著冊子,
“我們想印一些,在社區科普站發放,您看行嗎?”
婆婆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行!怎麼不行!我還可以給大家上課,教大夥怎麼認菌子!”
10
第二年春天,社區活動室裡坐滿了人。
春日的暖風輕輕拂過窗台那盆婆婆帶來的綠蘿。
婆婆站在講台前,背後投影著她精心繪製的菌子圖。
她今天特意穿了一件乾淨的深藍色褂子,頭髮梳得整整齊齊。
婆婆略顯緊張地調整了一下麥克風。
“鄉親們,”
她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但很快平穩下來,
“今天,咱們不講大道理,就拉拉家常。”
“講講山裡的這些寶貝和禍害怎麼分清楚。”
她不太熟練的切換了一張幻燈片,上麵是她手繪的見手青圖譜,
旁邊用娟秀的字跡標註著特征。
“這是見手青,切開了會變青色,像這樣。”
她指著圖上的顏色變化,
“味道鮮得很!”
“但也是它,火候差一點,就能讓你看見滿屋子小人跳舞!”
台下傳來一陣歡快的笑聲。
劉奶奶在下麵接話:“李奶,這個我曉得嘞,上回我們家壯壯可見識過了!”
婆婆也笑了,眼角的皺紋舒展開:
“是嘍,老姐姐。”
“所以咱要記住,見手青下鍋,油要熱,時間要足,至少二十分鐘,心裡要默數著,彆心急。”
她又翻到毒鵝膏菌的圖片,神色嚴肅起來:
“這個,長得白淨,惹人喜歡,但是一顆就能要人命!”
“怎麼看?看菌托,像個小碗托著它!看菌環,像穿了個小裙子!記住了嗎?”
“記住了!”台下響起參差不齊卻認真的迴應。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婆婆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解著每一種常見菌類的辨識要點和烹飪禁忌。
她不僅講知識,還穿插著她這山裡采菌的故事和大山裡的山神傳說,
課堂氣氛活躍而溫馨。
她甚至帶來了一些她自己曬乾的、安全的菌子樣本,讓大家輪流傳看觸摸。
王局長夫婦坐在角落。
王夫人低聲對丈夫說:“冇想到李阿姨講得這麼專業。”
王局長微微頷首,目光中帶著讚許。
課程結束時,社區主任走上台,激動地宣佈:
“李阿姨的《雲南常見食用菌鑒彆與食用安全手冊》已經印出來了,咱們社區科普站免費發放,每家都可以來領一本!”
掌聲雷動。
許多居民圍上前,
有的請教問題,有的索要簽名。
婆婆被熱情的人群包圍著,臉上洋溢著從未有過的、被認可的光彩。
那天傍晚,我們一家三口圍著餐桌吃飯。
信箱裡發現的那個牛皮紙信封就放在桌子上。
老公反覆看著王局長的親筆信。
信裡不僅正式邀請婆婆擔任社區食品安全顧問。
還提到經過考察,認為他家庭情況穩定,家人熱心公益,體現了良好的社區責任感。
通知他下週一複職。
老公看著那封信,眼眶有些發紅。
他給婆婆盛了碗湯,輕聲說:
“媽,謝謝您。”
婆婆笑了笑,從屋裡抱出一摞剛剛印刷好的手冊。
封麵上工整地印著《雲南常見食用菌鑒彆與食用安全手冊》。
編著處清晰的印著她的名字——李秀蘭。
她輕輕撫摸著書本的封麵,像在撫摸自己的孩子。
“街道辦說,鄰社區也邀請我去講,”
她的眼神亮晶晶的,充滿了乾勁。
“出版社的編輯同誌看了,說我內容紮實,圖畫得清楚。”
“他們打算下個月加印一批,放到更多社區和書店去哩!”
如今,婆婆的揹簍裡依然裝得滿滿噹噹。
隻是裡麵不再是讓人提心吊膽的野生鮮菌,
而是她自費印刷、準備送人的手冊,
一些用於教學的安全乾菌,
以及她走到哪裡都帶著的,越記越厚的手冊。
那些曾經被她毒倒過的鄰居們,如今見了麵,都會親切地喊她一聲“李老師”。
壯壯更是成了她的小粉絲,
舉著婆婆送他的彩繪本《蘑菇小精靈》。
逢人便說:“我鄰居的李奶奶是蘑菇大王!”
婆婆依然是堅定的雲南菌子傳播者,
但她冇有再毒倒任何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