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自己 決定你的未來 3?寬容的境界
-
3寬容的境界
不念舊惡,原諒彆人,是對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狹隘。海納百川,靠一顆寬容的心。
人際互動,應著眼於未來。為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是你自己。
寬恕你的敵人,做人不要太狹隘;寬恕你的敵人,做事多個朋友少個障礙。
說起仇敵,很多人都磨刀霍霍,恨之入骨,對手使你不安,敵人使你憤恨。你總想能夠給對手以報複而後快。
可是,報複給自己造成的傷害遠比傷到仇人還要大。
對仇人的報複心理使你內心窩著一股憤怒和狹隘。醫學上認為,長期性的高血壓和心臟病就會因長期憤懣,伴你度過痛苦的一生。你的內心充滿怒氣,報複充溢四肢,內心和四肢也便缺乏對理想的執著與追求,事業成功將會遙遙無期。
“即生瑜,何生亮?”看過《
三國演義
》的人都知道,雄姿英發的周公瑾為他的對手孔明所氣,大叫一聲,吐血而死,而留下一個《
諸葛亮弔孝
》的假哭戲。仇視何益?憤恨何益?徒傷自己而令敵人稱快而已。
“為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是你自己。”
因此,《
聖經
》裡耶酥在鼓勵人們“愛你的仇人”,“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的,要為他禱告。”
寬容可以給彆人留餘地,同時也是給自己留餘地。當一個人走在寬廣的大道上時,可以邁開大步,不用擔心什麼,可是如果你行走在獨木橋上,或者狹窄的山路上時,很容易一腳踩空跌下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身邊冇有了餘地。
清末重臣曾國藩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待人接物多為對方留出一點餘地。
曾國藩官居要職,炙手可熱,圍在他身邊的一幫人中,大多是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少人貌似清高,實則依舊熱衷功名利祿。曾國藩對他們的趨炎附勢之舉一概接納,禮遇有加。有一個名叫李鴻裔的年輕人對那些號稱理學大師的腐儒很看不順眼,譏諷他們平時“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而動起真功夫來卻“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這個年輕人很勇敢,多次向曾國藩諫言,要他遠離那幫趨炎附勢之徒,但曾國藩充耳不聞,依然故我。
一天,李鴻裔在曾國藩的文案上看到一位“大儒”寫的一篇文章,題為《
不動心說
》,文中大肆吹噓自己如何清高,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將吾置於二八佳人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又使吾置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利祿之心否乎?曰:不動。”這顯然是言不由衷。李鴻裔忍不住想譏諷他幾句,於是提筆在文章的後麵寫道:“二八佳人側,紅藍大頂旁,爾心都不動,隻想見中堂。”寫罷揚長而去。
當晚,曾國藩見到了這篇文章和李鴻裔的題字,命人立刻將李鴻裔召來訓了一頓:“我當然知道他們都是欺世盜名之徒,言行不能不坦白如一,他們之所以能獲得豐厚的待遇,靠的就是這點手段。如果你不留情麵地揭穿他們的老底,使他們失去了衣食來源,那麼他們對你的仇恨,絕不是言語之間就可以化解的,你這不是自取禍端麼?”李鴻裔聞之不禁汗顏,始知曾國藩棋高一著。
容得下人是一種非常超脫的境界,寬容的人能以德服人。寬容豁達是做人的奧秘,民間有“得饒人時且饒人”的說法,就是指做人要心胸寬容,容得下對不起自己的人。
對他人既往不咎是成功做人的一個特征,一個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必須忘記彆人的不義,做到這一點需要很高的境界。
隋煬帝在位期間,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這個李靖是最早察覺李淵圖謀天下的野心的,而且向隋煬帝檢舉揭發過李淵的圖謀。李淵滅了隋後,理所當然要殺李靖,但李世民反對這種報複,認為李靖是個人才,請求李淵保全他的性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南征北戰,竭儘全力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太子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但李世民不計前嫌舊怨,量才重用,魏征深為感動:“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為唐朝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敵人和朋友有什麼區彆呢?其實,很難說清楚。也許,人們為了利益之爭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集團、組織和階層、階級,他們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標走到一起,又行動一致、思想大致相當,便成了朋友。而敵人呢可能有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也可能是具有無法避免的衝突對象。這樣朋友與敵人的關係便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核心。你的父母、妻子、子女肯定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競爭對象則大多數會成為你的敵人。但是這隻是我們以一種靜態的眼光來看問題,實際上這種關係是不斷調整的,隨時都可能有變化。正如英國著名的外交家托馬斯·潘所說:“我們冇有永恒的敵人,我們也冇有永恒的利益,我們所有的是共同的利益,一種與英聯邦一致的共同利益。”敵人與朋友隻是相對而言的,也隻是暫時的,並非永恒不變的,那種幻想擁有永遠的朋友和懷有永久仇恨的人,是超現實的,是較難做到的。
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夠的,將那些過去與你是競爭對手的人,納入到共同利益裡,可以壯大力量去奪取更大的勝利。朋友和敵人,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和永恒的,隻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甚至是同病相憐,都可以結成朋友,而結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壯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會的奮鬥和交往中做到遊刃有餘,左右逢源,為自己、為他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更多的機會。敵人,有時候也是錯覺所致,或是目光短淺、孤陋寡聞所致,使一個人在心理上印上了“你是敵人”的強烈印象,而想改變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卻是難上又難。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社會紛繁蕪雜的人際關係中,你不妨去冷靜地觀察,努力尋找你的朋友和能夠成為朋友的敵人。或許,你是位個人主義很強的人,很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自我奮鬥,或許你是位理想主義者,見不得世間敵人的陰險與毒辣,總是將這世界想象成如何美好與安靜。可現實就是現實,是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的。現實的殘酷總有一天會擊碎你那理想主義的光環,使你認識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和個人力量之單薄。冷眼看世間冷暖,笑談人生得失,與敵人化乾戈為玉帛,也不失為一種心滿意足、春風得意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