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空間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 第23章 踏月基石,太空的事太空辦
星港中央控製區的巨大弧形舷窗外,地球如同一顆鑲嵌在墨色天鵝絨上的藍寶石,靜謐地懸浮在深邃的宇宙背景中。
林風站在窗前,指尖無意識地劃過冰冷的複合玻璃,感受著指尖傳來的、屬於太空的絕對死寂與腳下空間站內部澎湃生命力的奇異反差。
三年時光,在這座人類首個太空綜合平台上悄然流逝,留下的不是歲月的痕跡,而是如同鋼鐵烙印般深刻的進化與擴張。
“林總,西部星城指揮中心,秦主任的加密通訊請求。”
星璿的聲音平穩響起,打斷了林風的凝視。
“接通。”林風轉身,目光投向主控台巨大的全息屏。
螢幕亮起,秦明月的影像清晰呈現。
她身處西部星城航天指揮中心的核心控製室,背景是占據整麵牆的巨型綜合態勢屏。
螢幕被分割成數個關鍵區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那塊實時動態圖——十座巨大的火箭發射平台如同蟄伏的鋼鐵巨獸,分佈在廣袤的戈壁灘上。
此刻,其中三座正噴射出灼目的烈焰與滾滾濃煙,三枚體型遠超常規的“鯤鵬”重型運載火箭正拖著長長的尾跡,撕裂大氣,轟鳴著刺向蒼穹!
每一次點火升空,都伴隨著指揮中心內資料流的瘋狂重新整理和工程師們沉穩高效的指令聲,構成一曲人類向深空進軍的磅礴交響。
“風,看這裡。”
秦明月的聲音透過通訊傳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但更多的是掌控全域性的興奮。
她手指在虛擬控製台上一劃,大屏畫麵切換,聚焦在月球靜海區域。
高清影像被不斷放大、增強——一片相對平坦的月壤平原上,一個巨大的、由高強度合金框架勾勒出的環形地基輪廓已清晰可見!地基周圍,數台經過特殊改裝、能在低重力環境下高效作業的無人工程機械(形似放大版的星港維修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地基加固和初步平整工作。更遠處,幾個臨時搭建的密封充氣式工作艙如同銀色的蘑菇,點綴在荒涼的月表。
“靜海基地一期地基工程,主體框架合攏完成度85。”
秦明月的聲音帶著金屬般的質感,“‘鯤鵬’運輸隊剛送上去的是第一批預製的核心承重柱和生態穹頂支撐骨架。
下一批,是基地生命維持係統的核心反應罐和大型水迴圈單元。”
林風的目光緊緊鎖定螢幕上那個在月塵中逐漸成型的鋼鐵輪廓,胸腔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激蕩。
三年前,這裡還隻是圖紙上的線條和夢想中的藍圖。
如今,人類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的根基,正由他親手參與打造的係統,一磚一瓦地變為現實!
“進度比預期快。”
林風的聲音低沉,帶著讚許,
“地基的月震緩衝層設計,驗證資料反饋如何?”
“非常好!”
秦明月眼中閃過專業的光芒,
“星港微重力實驗室模擬的月震波譜資料非常精準,地基的複合吸能結構在第一次小型月震中表現完美,應力分散效率達到978!
老李他們團隊在星港工業塢打出的第一批月球專用緩衝構件,質量過硬!”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林風,落在他身後舷窗外那巨大的藍色星球上,語氣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柔:
“還記得三年前發布會,你說孩子長大後,我們腳下將是人類第二個家嗎?
現在看來,這個‘家’的進度,可能比我們小家夥長的還要快一點呢。”
林風嘴角微揚,目光也落回地球那壯美的弧線:
“家,無論在哪裡,有你們在的地方就是。
在小家夥知道夢想是什麼的時候,能看到月宮地基的直播,也是獨一無二的禮物了。”
通訊結束,林風並未離開控製區。
他調出星港內部的全景監控係統。
畫麵切換,星港龐大身軀中,一個被標記為“s級”的區域正燈火通明,如同空間站內一顆灼熱跳動的心臟——
“月宮工坊”。
這裡沒有失重的浪漫,隻有重工業的硬核交響。
巨大的密封艙室內,磁懸浮列車高速環繞賓士,模擬著接近地球重力的環境,以適應重型製造的需求。
空氣裡彌漫著高溫金屬、冷卻液和臭氧混合的獨特氣味,耳畔是大型鐳射切割機、高精度數控銑床、重型焊接機械臂發出的低沉轟鳴與尖銳嘶鳴。
工坊核心區域,一座體積龐大、結構異常複雜的圓柱形裝置被固定在巨型裝配架上。
這就是為“靜海”基地提供澎湃動力的小型模組化核聚變引擎“燭龍”的核心反應腔體。
工程師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操作著精密機械臂,正在將最後幾組超導磁約束環小心翼翼地嵌入預定位置。
磁環表麵流淌著幽藍色的冷卻液管道,如同纏繞著巨獸的血管。
旁邊監控屏上,密密麻麻的資料流顯示著磁約束場強度、等離子體約束模擬引數。
當年“磐石”專案的老骨乾“燭龍”專案總工王振海正對著通訊器嘶吼:
“第三組磁環對位精度!
再校準0001毫米!
這玩意點火後差一絲,我們都得變太空煙花!”
另一側,一條長約百米的銀色軌道在工坊延伸。
軌道上,一截流線型、如同膠囊般的車廂正被緩緩推入測試位置。
這是月宮基地內部通勤的“靜海線”人造重力磁懸浮列車的首節驗證車廂。
工程師們正在除錯車廂底部的超導懸浮模組和側向導向係統。
胸前名牌:陳曉雯。
“深空火種”首批學員,一位年輕的女工程師正全神貫注地盯著鐳射乾涉儀讀數,指揮機械臂進行微米級的懸浮間隙調整。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在月球上,這列車的平穩度就是基地人員的生命線!”
她清脆而堅定的聲音在嘈雜中格外清晰。
工坊邊緣的巨型真空測試艙內,一艘造型奇特、形如巨大蝠鱝的飛船正靜靜懸浮。
它沒有傳統的推進器噴口,取而代之的是在艙內模擬太陽風粒子流下緩緩展開的、麵積達數千平方米的超薄複合膜太陽帆!
帆麵閃爍著銀灰色的金屬光澤,上麵蝕刻著複雜的能量收集與姿態控製電路。
這是“追光者”號無人貨運驗證飛船,采用革命性的太陽風帆推進技術,負責在近地軌道與月球軌道間進行大宗低時效要求物資的廉價運輸。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專家和幾位工程師,正通過外部觀察窗和密密麻麻的感測器,緊張地監測著帆麵在粒子流衝擊下的應力分佈和姿態穩定性。
“帆麵c區,微褶皺!
啟動區域性加熱整形程式!”
老專家沉穩下令。
林風的思緒還在回想這些震撼的場景,心中激蕩著自豪與感慨。
這三年來,星港早已超越了“旅居平台”的範疇,它已進化為人類進軍深空的軌道工業母艦與前沿技術熔爐!
這裡鍛造的不僅是月宮的鋼鐵骨架,更是人類在深空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科技與人才火種!
一天的忙碌休止,夜幕降臨。
林風操作個人懸浮裝置,無聲地滑向“月宮工坊”的附屬生活區——
“星火營地”。
這裡是常駐工業區工程師們的家。
營地設計巧妙,利用星港的離心力模擬出舒適的05g重力環境,綠植點綴的公共區域,小型模擬公園裡甚至有小型的噴泉和水迴圈係統。
餐廳裡飄散著食物的香氣——
不再是單調的太空餐包,而是由星港生態農場提供的部分新鮮蔬菜,配合高效複水技術製作的、口味豐富的餐食。
今天似乎是“地球風味日”,空氣裡彌漫著紅燒牛肉和麻婆豆腐的誘人香氣。
林風沒有驚動任何人,走進餐廳。正值休息時間,不少工程師聚在這裡用餐、交流。他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麵孔,也看到了更多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角落一桌,王振海正唾沫橫飛地給幾個年輕工程師講解“燭龍”引擎磁約束的難點,手指蘸著水在桌上畫著示意圖。
“……所以,這0001毫米的誤差,不是我們矯情!
是等離子體這暴脾氣,容不得半點沙子!
當年搞‘磐石’裝甲,公差比這大十倍,照樣扛炮彈!
但在這裡,不行!
這是科學!
是玩火的藝術!”
陳曉雯和幾個同期“深空火種”學員坐在一起,一邊吃著飯,一邊熱烈討論著“靜海線”列車的減震演算法優化方案。她興奮地比劃著:
“如果我們在懸浮模組加入星璿預測的主動補償,響應速度提升01秒,就能把過彎時的橫向g力再降低5!
月球重力低,但舒適度不能低!”
那位除錯太陽帆的老專家,正安靜地坐在窗邊,麵前放著一盤餃子。
他透過舷窗,望著外麵幽暗的太空和遠處反射著陽光的“追光者”號,眼神深邃。
一個年輕工程師端著一杯熱茶走過去:
“周老,您的‘追光者’今天帆麵展開測試太完美了!
省下的燃料費,夠咱們小組用半年!”
周老笑了笑,布滿皺紋的臉上帶著欣慰:
“省燃料是小事。
關鍵是這技術成熟了,以後去火星、去小行星帶,成本能降一大截!
咱們這些老家夥,也算給後來人鋪了條省錢的星路。”
更引人注目的是幾個膚色各異的工程師,他們來自全球不同的合作機構,通過“開放平台”參與月宮專案。
此刻,他們正用混合著英語、法語和手勢,興奮地交流著各自負責的月麵基地水迴圈係統、輻射遮蔽材料的最新測試資料,眼中閃爍著共同目標帶來的熱切光芒。
林風默默地觀察著這一切。
沒有豪言壯語,隻有專注的討論、激烈的爭辯、攻克難題後的短暫放鬆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工程師們,臉上帶著長期在太空環境工作特有的些許蒼白,但眼神卻異常明亮銳利,充滿了工程師特有的務實與執著。
他們不再是被動執行命令的工人,而是深空工程的設計者、建造者、問題的解決者!
星港的微重力環境、開放的工業平台、高強度的專案曆練,如同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來自地球各方的技術精英和“深空火種”的幼苗,淬煉成了真正的深空工程師!
他們身上烙印著的,是對太空探索最純粹的渴望與最堅韌的執著。
他們,纔是月宮乃至未來深空家園真正的基石!
林風悄然離開餐廳,來到星港對介麵附近的觀景平台。
這裡視野開闊,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部船塢的情況。
巨大的對介麵外,那艘“追光者”號太陽帆貨運飛船已經完成了最後的整備。
它那巨大的銀色帆麵在空間站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如同即將展翅的銀色巨鳥。
一艘小巧的拖船正緩緩脫離,將“追光者”號推向預定的發射位置。
“星港控製中心,‘追光者’號準備就緒,請求執行離港程式,開啟首航任務。”
通訊頻道傳來船長沉穩的報告。
“控製中心收到。
環境報告,太陽風粒子流穩定,軌道淨空。授權離港。
祝首航順利!”
控製中心指令清晰。
“收到!
‘追光者’號,執行離港程式!”
輕微的震動傳來,飛船姿態調整噴口噴射出幾股淡藍色的氣流。
“追光者”號龐大的身軀緩緩脫離對介麵,在拖船的引導下,平穩地滑向深邃的太空。
當它到達安全距離後,拖船脫離返航。
“帆麵展開程式啟動!”
船長指令下達。
在無數監控鏡頭和星港觀景平台眾人的注視下,“追光者”號那巨大的銀色帆麵,如同蝴蝶破繭般,開始沿著精密的折疊線緩緩展開!
過程平穩而優雅,數千平方米的薄膜在宇宙的真空中無聲地鋪展開來,最終形成一麵巨大的、近乎完美的銀色光帆!
帆麵上蝕刻的電路在恒星光線下閃爍著微弱的藍光。
“帆麵展開完成!
姿態穩定!
開始捕捉太陽風粒子流……
捕捉成功!
加速向量確認!
航向:月球高軌物資中轉站!”
“追光者”號巨大的銀色光帆,精準地調整著角度,順著太陽風的方向駛離。
沒有轟鳴的火焰,沒有劇烈的震動,這艘革命性的太空飛船,如同被一隻無形的宇宙之手輕輕推動,開始以穩定而持續的速度,向著月球的方向悄然加速,無聲地滑入深空!
它像一位優雅的舞者,踏著太陽風的韻律,開啟了人類利用自然力量進行深空貨運的新紀元!
林風站在觀景窗前,目送著“追光者”號的身影在星光中逐漸變小,最終化作一個閃爍的銀點。
他的眼中,不再是三年前星港初成時的激動,而是沉澱下來的、如同磐石般的堅定與熾熱!
在智算模擬中核聚變引擎的轟鳴、重力列車的平穩環行、以及正在眼前優雅前進的太陽帆星空貨運飛船……
人類空間站的科技奇跡,正一件件在他和無數人手中變為現實!
他深吸一口氣,舷窗外,地球的藍色弧線依舊壯美,月球在遠方反射著清冷的光輝。
而在星港內部,“月宮工坊”的轟鳴、“星火營地”的討論聲、“燭龍”引擎的磁約束環低鳴、“靜海線”列車的懸浮測試微震……
所有聲音交織在一起,彙成一首人類向深空進軍的磅礴進行曲。
月宮的基石,已在星港的熔爐中鍛造。
靜海基地的輪廓,正在月球的塵埃中顯現。
而人類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在這無聲的宇宙與澎湃的創造交響中,正穩健而不可阻擋地向前延伸。
人類的目光,早已不再侷限於這顆藍色的星球。
月宮,將是人類搖籃之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