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空間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 第35章 寂靜的爭鳴
前往星城中科院的懸浮車流在晨光中泛著冰冷的金屬光澤,如同一條條無聲的銀色溪流,在城市鋼鐵森林的峽穀間穿梭。
林風坐在車內,目光卻穿透了車窗,投向那片灰藍色的穹頂——
那裡,將是他與整個現有科學認知體係再次正麵交鋒的戰場。心臟在胸腔裡沉穩有力地跳動,每一次搏動都帶著既定的使命感和一絲不易察覺的隱憂。
“我們的資料,每一幀影像,每一個粒子軌跡記錄,每一個**型光譜分析…它們都是真實的。”
秦明月的聲音通過加密通訊線路傳來,清晰得彷彿就在耳邊,帶著她特有的冷靜與不容置疑,
“科技發展到今天,從化學火箭到量子推進,從射電望遠鏡到引力波探測器,人類所有的探索成就,都根植於那套我們熟悉、信任,並賴以生存的科學正規化。那是我們認知宇宙的基石。”
她停頓了一下,語氣罕見地帶上了一絲嚴肅的緊繃,
“林風,記住,今天不是去炫耀發現,更不是去引發信仰層麵的爭論。這是關於‘理解’的對話。基石若動搖,萬丈高樓頃刻間就可能化為齏粉。麵對顛覆性的認知,特彆是在科學殿堂之內,耐心、縝密、開放…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武器。”
車輛劃過最後一個彎道,氣勢恢宏、通體覆蓋著高效能太陽能光板的星城中科院主樓“啟元塔”已經矗立在眼前。
它在初升太陽的光線下折射出近乎聖潔的光芒,卻讓林風的心絃繃得更緊。
“我明白。”
林風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彷彿是要說給妻子聽,也像是在鞏固自己的心理防線,
“對於基石,我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的分量。顛覆認知是一回事,推翻理解世界的框架是另一回事。放心,我會像對待精密儀器一樣,小心地展示‘證據’,而非揮舞‘真理’。”
他深吸一口氣,將最後一點疑慮壓入心底,
“隻是…明月,當證據本身就在暗示某種‘異質’的存在時,耐心有時也是最奢侈的奢侈品。”
通訊那端傳來一聲幾不可聞的輕歎:
“保護好自己,林風。無論是思想,還是其他。”
通訊切斷。
林風推開車門,踏上星城中科院特設的貴賓通道。
空氣純淨得近乎凝結,隻有鞋底與光滑地麵接觸發出的輕微聲響。
通道兩旁是全息投影的曆代著名科學家肖像,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他們的目光彷彿穿透時空,落在這位帶來“月之秘寶”的後來者身上,帶著審視,帶著期待,也帶著對未知的永恒好奇。
然而,當他真正跨過那道寬闊、沉重、由自適應智慧合金打造的會議室大門時,饒是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眼前的景象還是如同無形的重錘,狠狠砸在他的認知上,讓他準備好的所有“小心告誡”瞬間飆升了幾個等級的溫度!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學術報告廳。這是一個足以容納數千人的圓形劇場,其規模堪比遠古時代的羅馬競技場,但內部的科技含量卻如同置身於科幻電影的終極場景。
視線所及之處,密密麻麻的人頭如同湧動的黑色波浪,從最前方的核心區域一直延伸到穹頂之下高聳入雲的弧形階梯。空氣中彌漫著低頻的交談嗡鳴,如同巨獸沉睡時的鼻息。
而真正的震撼,來自穹頂。
那巨大的弧形穹頂完全被一片深邃、動態的星空影像所覆蓋——
這不是簡單的投影,而是實時聯通的量子糾纏全息網。
地球上所有擁有頂尖太空探索和研究機構的國家,甚至包括極地科考站、深海實驗室乃至國際空間站上臨時搭建的觀測點,其首席科學家或授權代表的超高清立體影像,此刻正以真人等高的尺寸“懸浮”在穹頂之上!
來自紐約、日內瓦、莫斯科、開普敦、悉尼、裡約…一張張或嚴肅、或激動、或充滿探究、或深懷警惕的麵孔,跨越物理空間的阻隔,以最高規格的“出席”,共同注視著他即將踏入的中心舞台。
資訊流如同實質的星河,在這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廣闊空間中無聲奔湧。
這不是一次會議,這分明是人類頂級智慧關於自身存在定位的一次全球顱內共振!
“林風先生,請!”
中科院現任院長,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陳知玄院士親自迎到門口。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的親自引路,讓林風更是感到肩上重壓千鈞,連忙躬身謙讓:
“老院長,這…實在不敢當。
我隻是一個資料提供者…”
“年輕人,”
陳院士溫和卻不容置疑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深邃的目光似乎能洞察他內心的波瀾,
“在今天這個地方,你手中的‘資料’,是開啟新紀元大門的鑰匙。我們所有人,都是見證者和探尋者。
站上去吧,曆史的舞台已為你而開。”
林風深吸一口幾乎被壓縮的、混合著眾人呼吸和電子裝置微熱的空氣,一步一步走向那個位於巨碗中心的、被無數目光聚焦的講台。腳下的感應地板隨著他的步伐泛起漣漪般的微光。當他站定,抬頭的瞬間,穹頂之上,數千雙眼睛齊刷刷地聚焦於一點。
巨大的壓力讓演講台邊緣冰冷的金屬觸感也顯得格外清晰。
他甚至能感覺到自己血液奔流的聲音被這片寂靜無形地放大。
報告會漫長如世紀。
接下來整整一週,報告廳成為了人類智識的熔爐。林風和月球靜海基地深空探測專案組的核心成員們(包括以遠端全息形式“在場”的關鍵技術人員),如同最精細的鐘表匠,將他們在月球內部深處那個近乎褻瀆神明的“簡並態物質”發現的過程,拆解、重組、再拆解。
全息投影儀射出最銳利的光束,在中央空間構建出無比精細的模型:
那令人戰栗的“月核”結構,其奇特的、違反常規強相互作用力的幾何排布;
它內部逸散出的、攜帶特殊量子資訊的異常引力漣漪資料流,被翻譯成視覺化的光譜圖譜,如同不斷搏動的奇異心臟;
星塵號探測器最後的殘餘記錄畫麵被一遍遍回放,那恐怖的、撕裂物質基本結構的力量爆發瞬間——
粒子如同遭遇上帝橡皮擦一般被從三維存在上強行抹去,隻留下純粹的、狂暴的能量宣泄軌跡。
爭論聲在每一個休息間隙、甚至在報告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爆發。每一次暫停,場內和“穹頂之上”都會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渦,操著不同語言、帶著不同學術背景、乃至不同哲學立場的聲音激烈地碰撞。
“無法置信!但這非晶體態高密度物質的穩定結構…
這絕對是簡並態物質存在的鐵證!”
一位天體物理學界的泰鬥,幾乎要推開身邊的助理站起來,指著資料流激動地喊道。
“鐵證?老李,彆忘了它內部逸散出的引力波模式!
那和現有模型預測的自然形成的簡並態核衰變模式截然不同!
這‘規則’本身,就是一種‘人為’的訊號!”
一位以冷靜嚴謹著稱的高能物理學家立刻反駁,他的虛擬影像在天幕上指向一組對比圖表,紅藍線條如同兩軍對壘。
“訊號?
還是我們認知的邊界?
我們剛剛摸到簡並態宇宙物質的邊角,怎能以有限模型否定無限可能?”
另一位資深宇宙學家語調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份量。
“那如何解釋其結構與整個月球潮汐鎖定地球的完美契合?
如果它是自然的‘造物’,這種‘精確度’本身就是一種‘設計’的概率!
彆忘了,它是‘核心’,不是漂浮物!”
人造說的支援者聲音斬釘截鐵。
“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遠超你我的想象!
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哪一樣不蘊含著令人窒息的‘精確’?
將尚未理解的歸為‘人造’,這是科學上的懶惰!”自然說的擁躉針鋒相對。
林風站在風暴眼中心,感覺自己彷彿變成了一個異常精密的萬能介麵。
當自然說陣營需要某個探測器的原始資料作為支撐時,他便嫻熟地調出存檔,通過專用終端精確匯入投影係統;
當人造說派係試圖驗證某個關於“核”內結構引導地月係統共振的模型理論時,他又需要在龐大的資料處理中心快速索引匹配那段對應的實驗記錄切片。
他一遍遍地重述探測器的進入軌跡、遭遇不明斥力場的具體時空坐標、簡並態物質表麵(如果那還能稱為“表麵”)的微觀掃描反饋細節。
他沉默著,觀察著這人類科學界金字塔尖的存在們進行的一場場超乎尋常的“高階層吵架”。
諾貝爾獎得主在量子物理模型的計算白板上奮筆疾書,反駁對方理論基礎的漏洞;
地質學權威揮舞著月岩樣本的深層元素分佈圖,作為“自然演化”證據鏈的一環;
材料學家則指著簡並態物質的詭異結構應力圖,質疑其自然形成的物理極限。
空氣中彌漫的不僅是電子的躁動,更是人類理性在麵對宇宙可能存在的“他者設計師”時所引發的深層焦慮、亢奮以及對認知邊界被推開的極致渴望。
看著這些智慧巨擘唇槍舌劍,旁征博引,以優雅或激烈的方式扞衛自己的宇宙觀,林風內心的震撼和滿足感反而如潮水般滋長。
那些原本存在於理論文獻中的高深名詞、複雜定理,在這裡化作了活生生的攻防武器,每一個閃光點都可能指向宇宙執行的某個終極答案。
這不是混亂,而是思維的狂歡,是人類在未知疆域邊緣點亮的一束束耀眼的烽火。
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像海綿一樣,饑渴地吸取著這些純粹的知識交鋒,先前的小心翼翼逐漸被一種開闊的、對智慧本身的敬畏所取代。
漫長的辯論、推演、模擬後,塵埃落定。月球真相的輪廓依舊隱在迷霧之中,但科學界達成了一個階段性、也是最具現實意義的共識性結論,並最終維持兩派理論:
1月球自然說(“自強派”):
核心論點:堅持現有科學正規化的有效性與持續性。
即使確認了某種超乎想象的宇宙奇觀(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極端簡並態天體),或更廣泛地承認了高等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也僅視為對現有理論的深化和擴充套件。不能因此全盤推翻已知物理學。
行動綱領:危機即是機遇!
地外高等文明存在的可能性不應成為束縛人類腳步的枷鎖,反而是最強效的催化劑!人類應利用此契機,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特彆是對基礎理論物理、材料科學、能源技術的攻關。加速現有科技躍升,推動更深入的深空探索(目標直接鎖定火星乃至更遠的巨行星軌道探測器)。
月球作為已知近鄰和擁有獨特資源的星體,其勘探、研究與有限度的資源利用(包括潛在的、理論推斷的簡並態相關科技材料)必須提上日程,這是人類邁向星辰大海不可或缺的基石和前哨。
2月球人造說(“敬畏派”或“謹慎派”):
核心論點:基於現有探測資料(尤其是林風提供的核心證據鏈)的高度異常性、其結構的非自然可解釋性及其功能上的“完美巧合”(精準調控地月係統),高等智慧存在已不僅是“可能”,而是基本可以確認的事實。
核心疑慮與延伸理論:若月球是“被設計”或改造而成(無論是遠古遺物還是仍在運作的裝置),其背後存在的智慧層級必然遠超人類。
對其功能、目的、潛在“守護機製”(如同簡並態核爆發所展現的毀傷力量)完全無知的情況下,任何大規模的開發行為無異於在沉睡的巨龍枕邊揮舞礦鎬,極其危險。
進一步推演(引起廣泛討論但也存疑):提出“月球為星際航標\\\\/穩定平台\\\\/行星改造樞紐”等功能性假說,更大膽的猜測甚至指向太陽係本身的結構特殊性(如奧爾特雲厚度、小行星帶位置、類地行星分佈等)或存在“乾預”痕跡,這些假說雖未被主流接受,但深刻影響一部分人的思維。
行動綱領:呼籲對月球乃至太陽係整體應保持最高階彆的敬畏。科學的探索精神不能等同於無知的莽撞。
在徹底理解月球的本質、用途以及與高等文明可能的關聯之前,必須嚴格限製任何大規模登月開發行為,特彆是禁止將其定位為“行星礦場”。
強烈主張將探測重心轉向“理解”而非“開發”,如研究其結構影響、觀測其異常訊號、尋找潛在的“介麵”或資訊層。
反對任何可能導致不可預測後果(如再次觸發核心防禦機製或引發“主人”乾預)的激進行為。
所有行動需置於最嚴密的風險評估和全球共識框架下。
林風提供的證據,成為了點燃整個科學引信的火花,而非裁定真相的法官。他清晰看到,同樣的資料在兩種不同的認知濾鏡下,折射出了截然不同的行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