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粵語詩鑒賞集 > 第21章 《詩性哲思與粵語之韻》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粵語詩鑒賞集 第21章 《詩性哲思與粵語之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物語偶執》(粵語詩)

文/樹科



散咁步啫,執豆噉執

唔係臆想,直頭意象……



張宰身後,詩歌步道

黐山黐水,沐風沐雨

百年一業,文章一日?



話噈話啫,太陽嘅光

月光嘅光,燭火嘅光

學噈有光,學人喺邊……



沙湖唔大,幾多蝦蟹?

佢噈咁細,有風冇浪……



橋嘅風景,唔係風光

橋嘅心意,幾多人知?

有幾人識,橋嘅哲學……



山邊個造?唔係我哋

咁喺有主,佢似邊個?

有定係冇,自然複我……

《樹科詩箋》2025131粵北韶城沙湖畔

《詩性哲思與粵語之韻》

——論樹科《物語偶執》的多維美學建構

文/阿蛋

一、引言:方言詩學的突圍與困境

在當代詩歌創作語境中,方言詩的存在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與張力的命題。當普通話成為詩歌傳播的主流媒介,以粵語、吳語、閩南語等方言為載體的詩歌創作,既麵臨著地域文化符號被消解的危機,也擁有著突破語言同質化困境的可能。樹科的《物語偶執》以粵語為創作語言,在粵北韶城沙湖畔的日常景觀中,構建起獨特的詩歌美學體係。這首詩通過口語化的粵語表達、碎片化的意象拚貼以及哲學化的追問,將日常經驗轉化為具有詩性深度的文字,為方言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二、粵語語言的詩性解構與重構

(一)口語化的詩性表達

《物語偶執》開篇即以極具粵語特色的口語「散咁步啫,執豆噉執」切入,這種近乎隨意的日常對話式表達,打破了傳統詩歌莊重典雅的語言壁壘。「散咁步啫」描繪出一種閒適的散步狀態,「執豆噉執」則用形象的比喻,暗示著對生活細節的隨意拾取。這種口語化表達不僅賦予詩歌鮮活的生活氣息,更以一種看似漫不經心的方式,暗示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即從日常瑣碎中捕捉詩意。

粵語中的語氣詞「啫」「噉」的頻繁使用,增強了詩歌的口語質感。如「唔係臆想,直頭意象」一句,「直頭」一詞強化了肯定的語氣,將日常觀察提升到詩歌意象的層麵,在口語的隨意性與詩歌的嚴肅性之間建立起奇妙的平衡。這種語言風格使得詩歌更貼近粵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同時也為非粵語讀者帶來新鮮的閱讀體驗。

(二)方言韻律與節奏的探索

粵語作為聲調語言,擁有九聲六調的豐富語音係統,與普通話的四聲調形成鮮明對比。在《物語偶執》中,樹科巧妙利用粵語的聲調變化,營造出獨特的韻律感。如「張宰身後,詩歌步道,黐山黐水,沐風沐雨」,「身」「詩」「黐」「沐」等字在粵語中的聲調錯落有致,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

詩歌的分行也配合著粵語的語感進行。每一小節的行數和字數雖無嚴格規律,但在粵語誦讀中,自然形成停頓和呼吸的節奏。這種節奏並非刻意追求押韻,而是通過語言本身的音韻和語感來實現,體現了樹科對粵語語言特質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三、意象係統的碎片化與哲學化

(一)日常意象的詩意轉化

《物語偶執》中的意象多取自沙湖畔的日常景觀,如「橋」「山」「沙湖」「太陽」「月光」等。這些普通的自然和人造景觀,在詩人的筆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橋嘅風景,唔係風光,橋嘅心意,幾多人知?有幾人識,橋嘅哲學……」,詩人將橋從單純的風景元素,轉化為具有情感和哲學內涵的載體。橋連線兩岸,卻被人們忽視其本身蘊含的連線、過渡的意義,這種對日常意象的重新審視,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的本質。

「沙湖唔大,幾多蝦蟹?佢噈咁細,有風冇浪……」,沙湖的小與其中蘊含的生命(蝦蟹)以及可能存在的波瀾(風浪)形成對比,以小見大,暗示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背後,可能隱藏著豐富的內容和變化。

(二)哲學追問與意象融合

詩中充滿了哲學性的追問,這些追問與意象緊密結合,使詩歌具有了深度的思考維度。「百年一業,文章一日?」通過對比「百年」的長久與「一日」的短暫,探討事業與文章創作的不同時間維度,引發對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山邊個造?唔係我哋,咁喺有主,佢似邊個?有定係冇,自然複我……」,對山的歸屬和本質的追問,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置於哲學層麵。山作為自然的象征,其存在超越了人類的掌控和定義,「自然複我」暗示著人類應回歸自然,在自然中尋找自我的答案。這些哲學性的思考,並非以抽象的說理形式出現,而是通過意象的呈現和問題的提出,引導讀者在詩歌的語境中進行思索。

四、詩歌結構的邏輯與隱喻

(一)碎片化結構的內在邏輯

《物語偶執》由六個小節組成,每個小節看似獨立,內容跳躍性較大,但實際上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係。從開篇對日常散步和詩意捕捉的描述,到中間對各種事物(橋、沙湖、山等)的觀察與思考,再到結尾對自然和自我關係的探討,詩歌呈現出從日常經驗到哲學思考的遞進過程。

每一小節都圍繞著「物」展開,但又通過對「物」的觀察和思考,延伸出不同層麵的意義。這種碎片化的結構,打破了傳統詩歌線性敘事或抒情的模式,更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同時也為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解讀空間。

(二)隱喻係統的構建

詩歌中存在著多個隱喻係統,這些隱喻相互交織,豐富了詩歌的內涵。「光」的意象在詩中多次出現,「太陽嘅光,月光嘅光,燭火嘅光,學噈有光,學人喺邊……」,光不僅是自然現象的描述,更隱喻著知識、智慧和學習的方向。通過對不同光的列舉,詩人提出了對學習和知識追求的疑問,即如何在眾多的「光」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從他人身上汲取智慧。

「橋」隱喻著連線和過渡,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連線,更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不同思想之間的連線;「山」隱喻著自然的永恒和人類的渺小,以及人類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侷限。這些隱喻的運用,使詩歌的意義不再侷限於字麵,而是拓展到更廣闊的哲學和文化層麵。

五、詩歌的文化與時代語境

(一)地域文化的彰顯

《物語偶執》以粵北韶城沙湖畔為背景,詩歌中充滿了濃鬱的地域文化特色。粵語的使用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標識,而詩中對沙湖、山、橋等當地景觀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地域特色。這種地域文化的呈現,不僅是對地方風土人情的記錄,更是對地域文化身份的認同和表達。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地域文化麵臨著被同質化的危機。樹科通過詩歌創作,將粵語和當地景觀融入其中,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詩歌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二)對當代詩歌創作的啟示

在當代詩歌創作普遍追求語言的新奇和形式的創新時,《物語偶執》以方言和日常意象為切入點,展現了詩歌創作的另一種可能。它證明瞭詩歌不必刻意追求晦澀難懂的語言和複雜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和事物同樣可以成為詩歌的源泉。

同時,樹科在詩歌中對哲學問題的探討,也提醒當代詩人,詩歌不僅可以抒情和敘事,還可以承載深刻的思想。在碎片化的時代,這種碎片化的詩歌結構和哲學化的思考方式,或許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使詩歌在快餐式的文化消費中,依然保持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

六、結語:方言詩學的未來之路

樹科的《物語偶執》以粵語為創作語言,在日常意象和哲學思考中,構建起獨特的詩歌美學體係。它既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表達,也是對當代詩歌創作的一次創新嘗試。方言詩學的發展,需要更多像樹科這樣的詩人,在保持方言特色的同時,深入挖掘語言和生活中的詩意,將方言詩歌推向更廣闊的舞台。

《物語偶執》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更在於它為方言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來的詩歌創作中,方言詩歌有望突破地域的限製,以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文化內涵,成為當代詩歌多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