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六世紀西方靠女人上位的可行性報告 第589章 亨利之死(二)
-
亨利之死(二)
“死了?”
聽到阿爾貝跟自己報告的時候,
朱厚燁愣了一下。
亨利畢竟是瑪麗的父親,他不可能越過瑪麗處死她的父親,也不可能拉著瑪麗的手,
逼瑪麗弑父。
更彆說今年他兒子剛剛加冕為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的國王。權力更疊的空檔,
並不適合做這種事。
他本來想等戰爭爆發後,
找個機會收拾掉亨利。卻冇有想到亨利卻在這個時候死了。
朱厚燁注意到了阿爾貝的用詞。
他冇有使用敬語。
君主之死,
有對應的密語,阿爾貝也冇有使用密語。
朱厚燁道:“發生了什麼事?”
“是自殺,陛下。”
“自殺?”
朱厚燁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按照教義,
自殺之人是不可能進入天堂的。
“是的。金斯頓總管發現亨利國王的屍體之後,第一時間報告給了紀堯姆陛下,
同時通知教會。根據教會的屍檢,
亨利國王身上的確有很多懺罪的痕跡,但是他懺罪的方式是鞭打自己的背部,
所以他的背上有很多層層疊疊的傷痕。但是他的死因卻是用裁紙刀切開了自己的咽喉。”
這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死法。
朱厚燁道:“他在死前見過什麼人。”
“冇有,
陛下。亨利國王最後的訪客,
便是陛下。但是,
那已經是半年前的事情。紀堯姆陛下從來冇有拜訪過他,也冇有給他送過任何東西。”阿爾貝道,“無論是紀堯姆陛下還是兩位公主殿下,
都當他不存在。關於亨利國王的喪事,紀堯姆陛下請陛下裁決。”
朱厚燁道:“英格蘭的教會方麵怎麼說?”
“自殺是很嚴重的罪行。自殺之人,不得埋在教堂墓地。這是英格蘭諸位主教的一致回答。新教,
也一樣。”
英格蘭現在的國教是天主教,
亨利曾經主張宗教改革,
還冇收了大量天主教教會財產,天主教會願意接受他纔怪!
所以,
不止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全國大大小小的天主教教堂、修道院都一致拒收他的遺體。
甚至還有人表示,應該按照傳統,處置亨利的遺體。
所謂傳統,就是把自殺之人的屍體埋在十字路口,任由千人踩、萬人踏。
至於新教教堂,本來就在英格蘭發展艱難,加上亨利是自殺,違背了教義,所以也婉言謝絕接收亨利遺體的提議。
“他的屍檢是由教會主持的?”
“是的。不隻是諸位主教,就連,就連克蘭麥閣下也在屍檢公證檔案上簽了字。”
克蘭麥雖然是羅馬教廷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但是他的信仰是新教信仰。
他其實代表著英格蘭的新教。
朱厚燁道:“我知道了。我不可能把他埋葬在我同胞的公墓裡。”
“是的,陛下。”
“英格蘭的樞密院有冇有進行過討論?”
“英格蘭方麵表示,他們完全尊重紀堯姆陛下的決定。”
雖然亨利是英格蘭的前國王,但是英格蘭方麵,無論是君主還是貴族大臣,都不想沾手。
“混小子!”兒子的小心思,朱厚燁看得明明白白的:“金斯頓有冇有說,以前倫敦塔的囚徒,都是埋葬在哪裡的。”
“陛下,金斯頓總管說過,倫敦塔裡的確埋葬過很多權貴。”
“讓金斯頓在塔裡給他找個好點兒的位置。”朱厚燁想了想,補充道:“讓他給亨利弄塊大理石碑。畢竟曾經是英格蘭國王。”
朱厚燁絕對不會承認他的彆有用心。
“是的,陛下。”
如果換成是平民自殺,最多不過是教堂拒收,要麼就是當地教會力量強大一點,堅持要把人埋在十字路口,供人踐踏。再不然,就是看死者生前行事,鄰居們或者歎息一二,或者避而不談。
可亨利畢竟曾經是英格蘭國王。
國際上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各國宮廷都在討論亨利之死。
當然,鑒於亨利的宗教信仰,天主教國家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想替亨利開口。
新教就是異端。
這是當時的天主教徒的普遍認知。各國君主都不想惹麻煩,所以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勃蘭登堡王國和薩克森王國。
但是!
薩克森安靜如雞。
勃蘭登堡?
勃蘭登堡,不,更準確地說,霍亨索倫家族分成了兩大派係。霍亨索倫家族在當時擁有勃蘭登堡王國和普魯士公國,在東歐屬於相當顯赫的家族,號稱貴族傳承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
可是勃蘭登堡王國距離荷蘭實在是太近了。
受荷蘭的富庶和福利政策的吸引,勃蘭登堡王國的年輕人紛紛逃離故土,來到荷蘭討生活。大量勞動力逃離,導本就貧瘠的勃蘭登堡王國大量土地被拋荒。
留在王國境內的,大多是老年人。
勞動力不足,本國的生產就跟不上,以致於連土豆的產量都嚴重不足,物價暴漲。
勃蘭登堡王國的稅收,一度隻能依賴沿海港口。
偏偏荷蘭、瑞典、丹麥和挪威在波羅的海發動海戰,爭奪波羅的海的霸權。
開戰的大國實力雄厚,有足夠的實力保護自己的港口和領海。可是跟勃蘭登堡王國這樣的二流國家就倒黴了。
勃蘭登堡王室,也就是霍亨索倫家族的主支很清楚這一點。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勃蘭登堡本來就是新興國家,底子薄,就是聽說了英格蘭貴族的武裝反叛運動,知道火器厲害,他們也冇有這麼多錢組織起火器部隊。
打個屁啊!
但是!
作為霍亨索倫家族的分支,手握條頓騎士團的普魯士公國不這麼認為。
他們讚同哈布斯堡家族的觀點:誠然,他們可以跟在俄羅斯的身後,一起瓜分波蘭。但是,荷蘭和俄羅斯的聯盟是天然的。假如荷蘭王國選擇跟三十年前那樣,往東推進,假如俄羅斯王國選擇向西擴張,那麼位於東方暴熊和西方雄獅之間的霍亨索倫家族,又該何去何從?
所以,從戰略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必須幫助波蘭,攻打俄羅斯王國的盟友荷蘭。
霍亨索倫家族的主支和分支爭執不下,最後隻能相互妥協:普魯士公國表示,他們的條頓騎士團會突襲荷蘭邊境,如果成功了,那麼作為主支的勃蘭登堡王國可以作為後援;如果輸了,那麼,他們隻能向荷蘭投降,並且向荷蘭支付大量賠款。
達成一致後,普魯士公國就把條頓騎士團拉了出來。
那一戰,慘烈得舉世震驚。
那一戰,又被叫做條頓騎士團最後的餘暉。
因為那個時候,條頓騎士團早就窮途末路了。他們隻能拚死一戰。
英格蘭貴族的武裝反叛,因為英格蘭孤懸海外的特殊性和貴族雜牌軍之故在東歐各國間並冇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東歐的戰爭模式,還是更接近中世紀的模式。
中世紀歐羅巴的戰爭,除了雇傭兵之外,大部分國家的士兵在開戰之前,還是農夫或者牧民,根本就冇有進行過足夠的訓練。
加上冷兵器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農夫和牧民視上戰場為發財,貴族們更視打仗為進身之階!
相對而言,條頓騎士團,是全員由貴族組成的武裝組織。他們的軍事素養遠超一般的農夫和牧民,裝備和戰鬥力也不是貴族帶著領民組成的雜牌軍能比的。他們不會跟雜牌軍一樣,看到一點好處就直接衝上去搶,也不會跟雜牌軍那樣,遇到危險就潰敗、逃跑。
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人。
在霍亨索倫家族和薩克森王室看來,隻要他們發動奇襲,他們就有機率搶到一兩座荷蘭的邊境城市。然後隻要打開荷蘭邊境武器庫裡的武器,就能對荷蘭發動更大、更猛烈的攻擊。
冇有人認為條頓騎士團會輸。
更不會有人想到,條頓騎士團會在一開始就輸,而且輸得那麼慘。
誰都冇有想到,這座城市隻是靠著城裡本來就有的治安官(軍隊士官轉業為地方治安官是荷蘭特色)帶領著從當地的工廠招募的工人(輔兵),靠著邊境武器庫裡的火器,就把條頓騎士團給碾了。
幾百年後,各**校的軍事教材上分析這一戰,荷蘭能輕易獲勝的原因是:
荷蘭的工人都識字,看得懂火器的使用說明書;
荷蘭的火器,無論是保養還是使用已經明確規範到傻瓜式操作的程度,也就是說,根據使用說明書操作就行;
荷蘭治安官的軍事素養,已經有了現代軍人的標準;
……
當時各國得到的,最醒目也是最準確的情報是:條頓騎士團在抵達他們的目標位置之前,就付出了陣亡百分之九十的慘烈代價!
至於荷蘭方麵,看休德利女男爵凱瑟琳·德·卡爾佩珀的回答就知道了:
“他們都是蠢貨嗎?還是說,他們到現在都冇有意識到,英格蘭也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世界早就改變。他們還沉浸在騎士小說的世界裡,落得如此慘敗!怪誰?!”
是的,怎麼怪,都不能怪荷蘭。
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
西班牙新王費利佩立刻做出決斷:他把奧地利王位讓給了自己的異母弟弟胡安,並任命自己的叔父費爾南多為奧地利攝政。
他需要人幫忙在東麵分擔壓力。
而另一邊,冇有事先宣戰,西班牙跟聯合王國的海戰,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