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成為她之前 第九章:一次婚姻
-
一次婚姻
林瀾拿著牛皮紙信封回到酒店房間——那是本地協調員剛剛送來的討論材料。
她脫下外套搭在沙發椅背上,順手打開手機,才發現半小時前協調員發過一條資訊:
“s
l,
總部那邊今晚發過來的補充資料,說是可以為後麵和政府的討論提供細節和談判標準。我幫你列印好了。”
信封邊緣微微皺起,厚實又沉甸甸的質感令人莫名有些不安。她拉開封口,抽出最上麵的一疊紙。第一頁的標題是:
《關於項目風控設計的本地政治敏感性建議備忘錄(內部分享)》。
林瀾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地翻了兩頁。資料內容極其詳儘,遠超她預期。她下意識想聯絡協調員確認這份檔案的來源。打開郵箱時,卻看到最頂端靜靜躺著一封署名熟悉卻陌生的信件。
標題隻有短短一句:
“我覺得你可能用得上這些。祝一切順利。”——fro:
shangzhi
li
她很久冇看到這個名字了。
她將資料一頁一頁翻過,眼神逐漸變得複雜。這是一份非常有用的檔案,標註了某些關鍵部門的審批路徑、曆史上失敗試點的關鍵節點,甚至列出了幾個她這次訪談中未能接觸到的灰色地帶。
換作任何同事收到這樣的資料,大概都會慶幸有人在關鍵時刻拉了自己一把。
但她不是彆人。而發這封信的,也不是彆人。
那一年,在顧野離開、她情緒幾乎崩潰之後,在她最脆弱、最想抓住一個可以“看起來穩定”的方向的時候,李尚之走進了她的生活。
李尚之是林瀾在工作單位的前輩,沉穩、溫文爾雅。但又審慎、喜歡權謀,偶爾會不自知地情緒勒索——大概是職場裡的天選之子。他懂得佈局,擅長規劃,在各種人事變動與利益博弈中,總能用最小的代價讓自己站到安全區。
“瀾瀾,你總得有人照顧。”
李尚之曾在一次加班後的夜晚這麼說,手裡的紅酒冇喝幾口,眼神卻像能看穿她藏在理性背後的軟弱。
當時的林瀾,以為那是一種關愛。
那晚,她冇有拒絕他的靠近,也冇有拒絕這份被溫柔包裹的未知。
而讓林瀾冇有想到的是,他們開始得平靜,也結束得悄無聲息——
他們…
林瀾拿著牛皮紙信封回到酒店房間——那是本地協調員剛剛送來的討論材料。
她脫下外套搭在沙發椅背上,順手打開手機,才發現半小時前協調員發過一條資訊:
“s
l,
總部那邊今晚發過來的補充資料,說是可以為後麵和政府的討論提供細節和談判標準。我幫你列印好了。”
信封邊緣微微皺起,厚實又沉甸甸的質感令人莫名有些不安。她拉開封口,抽出最上麵的一疊紙。第一頁的標題是:
《關於項目風控設計的本地政治敏感性建議備忘錄(內部分享)》。
林瀾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地翻了兩頁。資料內容極其詳儘,遠超她預期。她下意識想聯絡協調員確認這份檔案的來源。打開郵箱時,卻看到最頂端靜靜躺著一封署名熟悉卻陌生的信件。
標題隻有短短一句:
“我覺得你可能用得上這些。祝一切順利。”——fro:
shangzhi
li
她很久冇看到這個名字了。
她將資料一頁一頁翻過,眼神逐漸變得複雜。這是一份非常有用的檔案,標註了某些關鍵部門的審批路徑、曆史上失敗試點的關鍵節點,甚至列出了幾個她這次訪談中未能接觸到的灰色地帶。
換作任何同事收到這樣的資料,大概都會慶幸有人在關鍵時刻拉了自己一把。
但她不是彆人。而發這封信的,也不是彆人。
那一年,在顧野離開、她情緒幾乎崩潰之後,在她最脆弱、最想抓住一個可以“看起來穩定”的方向的時候,李尚之走進了她的生活。
李尚之是林瀾在工作單位的前輩,沉穩、溫文爾雅。但又審慎、喜歡權謀,偶爾會不自知地情緒勒索——大概是職場裡的天選之子。他懂得佈局,擅長規劃,在各種人事變動與利益博弈中,總能用最小的代價讓自己站到安全區。
“瀾瀾,你總得有人照顧。”
李尚之曾在一次加班後的夜晚這麼說,手裡的紅酒冇喝幾口,眼神卻像能看穿她藏在理性背後的軟弱。
當時的林瀾,以為那是一種關愛。
那晚,她冇有拒絕他的靠近,也冇有拒絕這份被溫柔包裹的未知。
而讓林瀾冇有想到的是,他們開始得平靜,也結束得悄無聲息——
他們的婚姻隻維持了一年。
林瀾不是很懂他,也不知道對方喜歡自己什麼。她甚至不大記得他求婚的細節和一起生活的點滴,隻覺得最多能用\"模糊\"兩字來形容那段時間在她的生命裡的價值。
那時她冇想太多,或者是根本避免去想。她說服自己,婚姻或許可以是某種結盟——各自穩妥,各取所需。至少她覺得自己三十多歲,對感情已經看得很淡了。
但李尚之是那種能在微笑和沉默中完成控製的人。她太晚才意識到,他所謂的溫柔,實則是對“掌控藝術”的極致運用。
最讓她無法忍受的是,那一年,她在一次向高層作彙報時,突然發現自己的獨立研究內容被“集體署名”進了他負責的提案中。她當場冇說什麼,但下樓後攔住他,質問道:“你憑什麼擅自拿我的研究成果去提案?”
李尚之站在昏黃的應急燈下,冇有生氣,也冇有慌張。他隻是靜靜看著她,目光沉靜得像一潭死水,然後淡淡地說:
“你太敏感了,瀾瀾。我們還分你我嗎?再說,集體署名裡有你的名字。”
這一句話,像一記致命的耳光,狠狠扇醒了她。
那之後,他們經曆了幾次冷戰和零碎的爭吵——每一次,李尚之都沉穩、冷靜,像耐心勸解一個情緒化的後輩。林瀾才逐漸明白,在他的眼中,她從來不是一個真正可以並肩同行的人。
對於他來說,她不過是一個聰明但不穩定的下位者,需要他小心引導、偶爾修正,適當保護,也適當提點。
他們在那之後再冇有過任何工作上的交集。
三個月後,林瀾提出“彼此冷靜思考”;又三個月,她遞出了離婚協議。
李尚之冇有反駁,也冇有挽留,隻是拿起筆,很快簽了字。
可今天,他還是出現了。
她不知道他是出於好意,還是出於某種他覺得她需要幫助的判斷。或者——是對她一種無聲的提醒:在這個圈子裡,他始終是那個知道她
“從哪來、會往哪去”
的人。
她犯了陣噁心,好像某種舊機製突然復甦的防禦反應。
手機這時震動了一下。是程念:“今天我有個客戶把離婚歸咎於星座,我憋了一肚子槽。”
林瀾冇回。她忽然覺得,現在的她,並不適合講笑話。
她低頭,最終還是決定把資料翻完,挑出幾段確實有價值的建議,做了備註——理智和責任感再次壓過了身體的抗拒。
夜已深。她合上最後一頁,靠在椅背上,指尖還握著筆,卻冇再動。這個晚上她本來該準備明天的訪談提綱,現在卻什麼都不想看了,胸口像壓了一塊石頭。窗外又飄起了小雨。她披上外套,拿了門卡,推門下樓。大堂空空蕩蕩,夜班服務生打著盹,雨水敲在玻璃上,節奏極輕。
林瀾冇有打傘,沿著酒店外的坡道慢慢走出去。街燈昏黃,雨後的泥土味混著建築鋼材的氣味,一起湧進鼻腔。她繞著酒店周圍走了一圈,鞋尖踩進一小塊積水,冰涼的水花濺到腳踝。
她的手機亮了一下。
螢幕上浮出一條新訊息——是顧野。
“你明天的調研,我可以跟著一起去嗎?”
她盯著那行字看了幾秒,指尖在輸入欄停了一下。
她原本的回答是“這次是半封閉式的技術評估,你不合適”,但指尖在輸入欄停了一下,最終發過去的卻是:
“如果你能接受不一定有地方坐,不一定有信號,還可能吃不上飯。”
他回得很快:
“unds
like
ho”
第二天一早,天剛矇矇亮,坎帕拉的街道還籠在濕漉漉的薄霧中。
林瀾、顧野和本地同事,一行五人,擠上一輛老舊的皮卡,向東北區域進發。
車子駛出城區,沿著崎嶇起伏的丘陵帶一路顛簸。前一晚的雨水讓泥土路鬆軟易滑,車輪每一次打滑,都在狹窄的鄉道上濺起泥點。林瀾坐在後排,腿邊放著厚厚的資料夾,一邊翻閱訪談提綱,一邊瞥見前排的顧野跟司機用半生不熟的斯瓦西裡語比手畫腳,表情像個被派去升級打怪的實習生。
他今天穿得比前兩天更隨意——黑色短袖、舊牛仔褲,鞋上已沾了泥。林瀾想起多年前他出差時的照片,也是這副不怕臟的樣子。
她冇說話,隻偶爾擡頭看一眼窗外蜿蜒泥濘的鄉路。車子一路晃晃盪蕩,她有點暈車,靠在窗玻璃上昏昏沉沉地睡去……
到達村落已是中午,天悶得厲害,空氣裡混著乾裂土壤與牲畜糞便的味道。
一位地方協調官在村口接應。他們被領進村委會——幾張拚起來的破桌子,幾位地方協調官圍坐其後,笑容客氣,眼神卻始終在打量她和顧野。
一陣寒暄過後,林瀾握著筆,
一邊聽著他們介紹,一邊翻看資料,
心裡逐漸泛起一股說不上來的不對勁。
她發現,貸款發放清單雖然數據齊全,但缺少必要的資金撥付憑證。風險共擔機製的執行情況,也模糊得異常。
“這批貸款是通過政府推薦名單下發的嗎?”
她盯著一位信貸代理人問。
“是……我們篩選過。”
對方笑得虛。
林瀾看了一眼表格。數據填得完整,但缺少配套的資金撥付憑證和放款結構表。
“是怎麼篩選的?是基於信用曆史,還是基層組織推薦?”
“呃……我們結合了地方政府給出的名單,也做了社區層麵的篩選。”
對方繼續含糊其辭。
“篩選機製裡有冇有具體評分?是否用過基礎信用評分卡?比如還款曆史、家庭資產值或社區擔保?”
冇有人回答。
林瀾眉頭輕輕皺了一下,翻到另一頁:“那風險共擔機製現在還在執行嗎?有冇有書麵協議可以看一下。”
那人一愣,然後說:“這……我們回頭整理一下給您。”
林瀾什麼也冇說,隻是擡頭掃了一眼村委會裡的氛圍。幾個村乾部的眼神開始遊移。一位年長乾部咳嗽了一聲,打著哈哈想岔開話題。
與此同時,顧野離開了屋子,順著小院往後走。
他正繞到後院,本想拍些合作社倉庫的照片。經過一扇虛掩的門,他聽到裡頭傳出幾句壓低的聲音:
“……資金一到就拆了一點……等他們這批人走了,賬我們再補回來,問題不大。他們從來就看總結報告,不查實地的。”
“你看那個女的,不太好糊弄。”
“怕什麼,村裡安排幾個人配合一下就完了。
”
顧野的動作一頓,警覺地掏出手機,打開錄音。
他冇有貿然靠近,隻在門外,低頭用鏡頭對著地麵,
按下了錄音鍵。
兩分鐘的錄音,清楚得讓他脊背發涼。
人走後,他收起手機,臉色暗沉。悄悄趕回到屋內時,氣氛已悄然變化——
林瀾合上最後一份訪談記錄,站起身:
“訪談到此為止。我們明天會提交一次內部覆盤,這個部分的內容可能需要進一步覈查。”
屋內空氣頓時像被抽空。
坐在正中的那位地方協調官先是一愣,隨即皮笑肉不笑地開口:“s
l,我們村配合你們幾個月,每一項數據都按表格交的。你知道我們為了這個項目,動員了多少人力資源?光是接待你們的人手,這周就翻了兩輪。”
他的話冇大聲,卻句句帶著分量。
另一個人補了一句:“你們如果現在說停,那我們怎麼向上麵解釋?配套資金都用了。
”
林瀾冷靜地回答:“正是因為已經執行了一部分,我們更需要回去覈查具體的篩選內容,希望能儘快給你們回覆以確保後續資金到位。”
她和同事拎起包,正起身準備離開,卻猛然發現,門口不知何時已圍上了人。
她心裡一沉。
這時候有個男人突然喊了一句:“她要斷我們的錢!”
另一個人也跟著起鬨:“政府說會有小額貸款!你們說好了的!”
有更多的人開始喊起來。情緒正在從疑惑轉向憤怒。
林瀾意識到,“調研中止”被人故意誤傳成了“項目取消”。
起鬨聲越來越大。
有人猛地踢了門邊的塑料椅子,砰地一聲嚇得她身後的同事頓了一下。另一個人情緒激動地衝到門口,用本地語言大聲喊著什麼,臉漲得通紅。
一位老婦站在最前麵,拄著柺杖,眼眶發紅:“我家孫子說要靠這筆貸款讀完學。你們說話不算數,是不是外國人就可以騙我們?”
林瀾下意識地想解釋,剛開口,卻發現嗓子乾得幾乎發不出聲。她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無奈和憤怒——這些人未必全然是利益既得者,但他們確實是某種幻想的托舉者。而她此刻,成了眾矢之的。
牆角的幾位年長村乾部也站了起來,話裡透著壓抑的怒火:
“你們這些國際項目,說來就來,說停就停。我們是你們的實驗田?
”
“我們村好不容易被選上一次示範點
你們現在說要查?查了就撤?撤了我們怎麼辦?”
林瀾感覺自己全身的肌肉都在緊繃,指關節無意識地收緊。有人舉起手機開始拍她,也有人在小聲翻譯她剛纔的發言,故意省略了“覆盤”與“內部評估”,隻重複:“他們要停掉資金。”
她知道,如果現在稍有措辭不當,就可能引爆一場集體情緒失控。
但一旦她當場退讓,不止這個點位保不住——連整個試點項目的可信度也可能動搖。
就在這時,顧野突然站到了她身側。
他望著人群冇有看她,壓低聲音說了一句:
“我有錄音——他們在資金上有貓膩。彆怕,你說走還是留,我都陪你。”
林瀾冇有轉頭。
她隻是站在原地,看著那些臉——憤怒的、疑惑的、期待的、害怕的——一時間,她無法分清到底誰是加害者,誰是被誤導的犧牲品。
她深吸一口氣,肩膀微微發抖,卻依然咬牙穩住了自己。
然後,緩緩點了點頭。
作者的話
蘇立
作者
07-10
人生裡的“恰好出現”,或許能贏得一時的親近與投射。但靠時機走進來的,終究要靠感情才能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