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刺 第277章 江念初與“書信結對”社團的第一封成長邀約
初冬的陽光透過明德中學文學社的玻璃窗,落在鋪著淺藍桌布的長桌上,二十多封貼著郵票的信封整齊排列,信封上用不同顏色的筆跡寫著收件地址——有雲南山區小學的班級信箱,有留守兒童之家的聯絡點,還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宿舍。文學社社長江念初站在桌前,手裡拿著一枚“星星形狀”的印章,正逐封在信封角落蓋上印記,印章上“見字如麵”四個字,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金色。
“社長,這是最後五張鼓勵卡片,我剛寫完!”社員小夏抱著一遝彩色卡片跑過來,卡片上畫著可愛的卡通圖案,有的是微笑的太陽,有的是揮動翅膀的小鳥,還有的寫著“你筆下的每一句話,都在閃閃發光”。她今年高二,之前總覺得自己“不會表達”,加入書信結對社團後,跟著江念初學寫鼓勵的話,現在已經能輕鬆寫出溫暖的句子。
江念初接過卡片,仔細翻看:“寫得真好!你看這張‘每一次努力,都在為未來鋪路’,特彆適合寫給初三的同學,他們現在正為中考努力,肯定需要這樣的鼓勵。”她從抽屜裡拿出一遝信紙,這是社團成員們寫給結對夥伴的第一封信,有的分享校園生活裡的趣事,有的講述自己克服困難的經曆,還有的畫了校園風景的小插畫,希望能讓遠方的夥伴“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書信結對”社團是江念初三個月前發起的。當時她在紀錄片裡看到,雲南山區有不少孩子因為缺乏陪伴,很少收到除了家人之外的信件;還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渴望能和同齡人交流,卻沒有合適的渠道。作為文學社社長,她覺得可以用“書信”這種慢下來的方式,為這些孩子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
最初籌備時,江念初遇到了不少難題。首先是確定結對物件,她聯係了市慈善總會,又通過姐姐的朋友找到了雲南兩所山區小學和本地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負責人,反複溝通後,才確定了首批50位結對夥伴的名單,涵蓋了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然後是招募社團成員,她在學校公告欄貼了招募海報,沒想到第一天就有30多個同學報名,最後篩選出22位有耐心、愛寫作的社員,組成了首批書信結對小組。
為了讓信件更有溫度,江念初還製定了“三審製度”:第一審是社員互相檢查,看看有沒有不合適的表述;第二審是社團乾部審核,確保內容積極向上;第三審是江念初終審,重點關注是否有能讓結對夥伴感受到溫暖的細節。比如有位社員在信裡寫“我們學校的櫻花特彆美”,江念初建議她加一句“下次我拍照片寄給你,讓你也看看櫻花飄落的樣子”,這樣能讓遠方的夥伴更有期待感。
“社長,我給結對的小宇寫了我們學校運動會的事,還畫了我參加跑步比賽的樣子,你看這樣可以嗎?”社員小凱拿著信紙走過來,他是個靦腆的男生,平時不太愛說話,但寫起信來格外認真。信裡,他詳細描述了運動會上自己如何從“跑最後一名”到“堅持跑完賽程”,最後寫道:“我知道你在學習上可能也會遇到困難,但沒關係,隻要堅持下去,就是最棒的!”
江念初看著信裡的插畫,笑著說:“這個跑步的小人畫得特彆生動!小宇今年上小學五年級,正在學習跳繩,你可以在信裡問問他‘最喜歡的運動是什麼’,這樣下次他回信時,就能有更多話題聊。”她還拿出一本“書信指南”,這是她參考了很多書信交流案例後整理的,裡麵寫著“如何開啟話題”“如何回應對方的分享”“如何避免不合適的表述”等內容,比如提醒社員們“不要過多提及物質條件的差異,多關注精神層麵的交流”“遇到不瞭解的情況時,用‘我很好奇’代替‘你們怎麼會這樣’”。
為了讓信件更有紀念意義,江念初還組織社員們製作“鼓勵卡片”,要求每封信都附上一張,卡片上的內容要根據結對夥伴的情況定製。比如給特殊教育學校的聽障學生,卡片上除了文字,還畫了簡單的手語圖案,旁邊標注“這是‘加油’的意思”;給山區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卡片上用彩色筆寫了簡單的謎語,希望能讓他們在拆信時多一份驚喜。
今天是社團寄出首批書信的日子,社員們早早來到文學社,有的幫忙把鼓勵卡片夾進信封,有的仔細貼上郵票,還有的在信封上寫下“期待你的回信”的小備注。江念初則忙著給每封信蓋“見字如麵”的印章,這個印章是她特意找文具店定製的,希望能讓遠方的夥伴感受到“每一封信都被認真對待”。
“社長,我有點緊張,不知道小婷會不會喜歡我的信。”社員小雨小聲說,她結對的是一位叫小婷的山區女孩,小婷因為父母在外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小雨在信裡分享了自己和妹妹相處的趣事,還說“以後你想說話的時候,都可以寫信告訴我,我會認真回複每一封信”。
江念初拍了拍小雨的肩膀:“彆緊張,你的信裡有很多溫暖的細節,小婷肯定會喜歡的。你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線上和雲南的老師溝通時,老師說那些孩子收到信時,會反複看很多遍,甚至把信放在枕頭底下嗎?你的信,會成為小婷心裡很珍貴的禮物。”
正說著,社團指導老師李老師走了進來,手裡拿著一遝印有學校校徽的信封:“念初,學校知道你們在做書信結對活動,特意提供了這些信封,希望能讓遠方的孩子們感受到咱們明德中學的心意。”李老師還帶來了一個好訊息,市圖書館願意為社團提供“書信角”,以後可以在這裡舉辦書信分享會,還能邀請結對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參加線上交流活動。
社員們聽到這個訊息,都興奮地歡呼起來。小夏立刻說:“太好了!以後我們可以把收到的回信展示在書信角,讓更多同學知道書信結對的意義!”小凱也點頭:“要是能和結對的夥伴視訊交流,那就更棒了,我想看看小宇是不是和我畫的小人一樣可愛!”
江念初看著大家激動的樣子,心裡滿是感動。她想起三個月前,自己還在為“沒人支援”而擔心,現在不僅有社團成員的認真付出,還有學校和圖書館的支援,更有遠方夥伴們的期待,這份“筆尖上的溫暖”,正在慢慢彙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下午兩點,社團成員們一起把50封信念初的書信送到了郵局。郵遞員叔叔接過沉甸甸的信封,笑著說:“這麼多信啊,都是寄給遠方的小朋友的吧?放心,我會儘快送到他們手裡,讓他們早點收到這份驚喜。”
從郵局回來的路上,小夏突然說:“社長,我們能不能給每封信都寫個‘後續跟蹤表’啊?記錄下什麼時候寄出、什麼時候收到回信、對方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這樣下次寫信就能更有針對性了。”
江念初眼前一亮:“這個主意特彆好!我們可以做個電子表格,每個人負責自己結對夥伴的跟蹤記錄,還可以定期在社團裡分享‘書信故事’,比如對方提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我們怎麼回應的。”她立刻拿出手機,建了一個“書信跟蹤群”,把社員們都拉進去,還設定了“回信提醒”功能,避免錯過回複的時間。
回到學校,江念初又忙著整理社團活動記錄。她開啟電腦,把今天寄信的照片、社員們的感想都整理成文件,準備下週在學校公眾號上發布,希望能吸引更多同學加入書信結對社團。她還在文件裡寫下了自己的心願:“希望每一封信都能成為一座橋梁,讓遠方的夥伴感受到陪伴,也讓我們學會用更溫暖的方式與世界相處。”
傍晚時分,江念初收到了雲南山區小學王老師的微信,王老師發來一張照片,照片裡是孩子們在教室裡期待的樣子,配文:“孩子們聽說很快會收到遠方的信,都特彆開心,每天都去信箱旁邊看看。感謝你們為孩子們帶來的溫暖!”
江念初把照片轉發到社團群裡,社員們紛紛回複:“太可愛了!我一定要快點收到小宇的回信!”“下次我要在信裡多寫點有趣的事,讓小婷開心!”看著群裡熱鬨的討論,江念初想起自己小時候,第一次收到筆友的信時,那種心跳加速的期待感——拆開信封時的小心翼翼,看到字跡時的好奇,讀完信後反複回味的快樂,這些都是電子資訊無法替代的美好。
她拿出自己寫給結對夥伴的信,這是一位叫小妍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小妍喜歡畫畫,江念初在信裡分享了自己拍攝紀錄片時遇到的趣事,還說:“我知道你喜歡畫畫,下次你可以把畫寄給我,我把它放進我的紀錄片裡,讓更多人看到你的才華!”她把信重新讀了一遍,又在末尾加了一句:“冬天到了,你要注意保暖,要是覺得冷,就想想我們都在為你加油,心裡就會暖和起來啦!”
晚上回家,江念初把社團寄信的事告訴了家人。媽媽林晚星正在整理公益講座的材料,聽到後笑著說:“這個想法真好!書信能讓人靜下心來交流,比手機聊天更有溫度。下次你們做鼓勵卡片,我也來幫忙畫圖案好不好?”爸爸江哲拿出自己修電子裝置時用的小工具:“要是遠方的孩子有需要,我可以教他們修簡單的小物件,你們可以把教程寫在信裡寄過去。”哥哥江逸晨則說:“我可以設計一些好看的信紙,上麵印上不同的校園風景,讓信件更有特色!”妹妹江念熙也湊過來:“我要畫加油卡片,畫好多好多小太陽,送給遠方的小朋友!”
看著家人都願意支援自己的社團活動,江念初心裡暖暖的。她知道,“書信結對”不僅僅是社團成員們的事,更是一家人共同傳遞溫暖的方式。就像媽媽的公益講座幫助女性突破成長困境,爸爸的電子維修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哥哥的校服設計讓學生穿得更舒服,妹妹的混合分組建議讓課堂更有活力一樣,她的書信結對,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更多人帶去希望和陪伴。
接下來的日子裡,江念初和社團成員們開始期待回信。他們在文學社的牆上貼了一張“回信倒計時”日曆,每天都會在日曆上畫一個小標記;還準備了“回信記錄本”,計劃把收到的每一封回信都整理好,做成“書信集”,以後可以在學校圖書館展出。
一週後,社團收到了第一封回信,來自雲南山區的小宇。信裡,小宇用歪歪扭扭的字跡寫了自己的生活:“我每天早上要走半小時山路去上學,中午在學校吃午飯,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因為數學老師會用樹枝在地上做題,特彆有意思。”他還畫了自己家旁邊的大山,旁邊寫著:“這是我們這裡的山,很高很高,春天的時候會開很多野花,下次我采一朵壓平寄給你。”
社員小凱拿著回信,激動得手都在抖。他立刻坐在桌前,開始寫回信,信裡他畫了學校的數學實驗室,寫道:“我們學校有很多數學模型,下次我拍照片寄給你,告訴你怎麼用模型理解數學題。你走山路上學一定很辛苦,但我相信,這些辛苦都會變成你的力量,讓你以後走得更遠!”
隨著回信越來越多,社團裡的“書信故事”也越來越豐富。有的社員和結對夥伴約定“一起讀同一本書,然後分享讀後感”;有的則開始互相寄小禮物,比如山區的孩子寄來自己采的野花標本,社團成員寄去自己做的手工小擺件;特殊教育學校的小妍,還在信裡夾了一張自己畫的“星空圖”,背麵寫著:“謝謝你願意聽我說話,我覺得你就像星星一樣,照亮了我的生活。”
江念初把這些溫暖的瞬間都拍了下來,做成了一部短片,命名為《筆尖上的約定》。短片裡,有社團成員們認真寫信的樣子,有遠方夥伴們收到信時的笑容,還有信件裡那些充滿童趣的插畫和真誠的文字。這部短片在學校藝術節上播放時,感動了很多老師和同學,不少人都表示想加入書信結對社團,還有家長聯係江念初,希望能讓自己的孩子也參與進來,為遠方的孩子寄去溫暖。
半年後,“書信結對”社團已經發展到50位成員,結對夥伴也增加到120位,覆蓋了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6所學校和3所特殊教育機構。江念初還牽頭舉辦了“首屆書信文化節”,邀請了結對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代表來校交流,大家一起分享書信故事,還合作完成了一幅“書信長卷”,上麵寫滿了來自不同地方的祝福。
文化節當天,雲南山區的王老師握著江念初的手說:“謝謝你,念初!因為這些書信,我們學校很多孩子變得更開朗了,有的孩子甚至開始寫日記,說要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寄給遠方的夥伴。”特殊教育學校的李老師也說:“以前我們的學生很少和外界交流,現在他們每天都盼著收到信,還會主動和老師分享信裡的內容,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江念初看著眼前熱鬨的場景,心裡滿是成就感。她想起自己發起社團時的初心——用書信傳遞溫暖,用文字連線心靈。現在,這個初心不僅實現了,還影響了更多人。她知道,書信結對的路還很長,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比如如何保持長期的書信交流,如何為不同年齡段的夥伴設計更合適的交流內容,但她並不害怕,因為她有社團成員的支援,有家人的鼓勵,還有遠方夥伴們的期待。
夕陽西下,文化節接近尾聲。江念初和社團成員們一起,把新寫好的信件和鼓勵卡片裝進信封,準備寄給遠方的夥伴。信封上的“見字如麵”印章,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溫暖。她看著這些信件,彷彿看到了遠方的孩子們收到信時開心的笑容,看到了他們因為這些信件而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開朗的樣子。
“下次我們可以搞個‘書信漂流’活動,讓一封信念初的信經過多個夥伴的手,每個夥伴都在信裡加一句話,最後送給需要鼓勵的人。”江念初對社員們說,眼裡滿是期待。
“好啊好啊!我第一個報名!”
“我要在信裡寫‘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都在為你加油’!”
“我還要畫個大大的愛心,讓收到信的人感受到溫暖!”
社員們的聲音充滿了活力,江念初知道,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它能讓素不相識的人成為朋友,能讓遙遠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能讓每一個認真書寫的人,都成為傳遞溫暖的使者。而她,會帶著這份初心,繼續在書信的世界裡,為更多人搭建溝通的橋梁,讓筆尖的溫暖,照亮更多人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