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刺 第287章 歲江念熙的初中畢業季圖書角提案之路
盛夏的風裹著畢業季的蟬鳴,掠過明德中學的紅磚牆。16歲的江念熙抱著剛簽完名的畢業冊,卻沒像其他同學一樣去操場合影,反而腳步輕快地走向教學樓一樓的圖書角——這是她初中三年最常來的地方,從初一抱著《小王子》坐在窗邊閱讀,到初三幫學弟學妹找複習資料,這裡藏著她無數個安靜的午後。可今天,她的目光卻沒落在熟悉的文學書架上,而是直直投向了“成長教育”區域。
書架上的書籍被陽光曬得泛著暖光,《男孩的冒險圖鑒》《男生領導力培養》《少年科學探索指南》整齊地排在中層,封麵嶄新得像是剛上架不久;而關於女性成長、性彆平等的書,隻在最底層的角落擠著兩本——《青春期女孩健康手冊》的封麵被磨出了毛邊,《女生禮儀規範》的書脊還貼著透明膠帶,書頁間偶爾露出的筆記,字跡已經泛黃,一看就是被翻讀了很多年。
“念熙,你怎麼躲在這兒?大家都在老樟樹下拍畢業合照呢,就差你了!”同班的林曉跑過來,手裡還舉著彩色氣球,見她蹲在書架前,忍不住拽了拽她的衣角。念熙卻沒動,指著書架最底層問:“曉曉,你之前想找‘女生怎麼選理科’的書,是不是在這裡沒找到?”
林曉愣了愣,順著她的手指看過去,無奈地點點頭:“可不是嘛!當時我媽讓我多瞭解理科專業,我在這兒翻了半天,全是男生怎麼學理科的書,最後還是我姐從大學寄了本《女性科學家故事》給我。”她頓了頓,又補充道,“還有上次班會聊‘性彆平等’,我想找本書當素材,結果隻找到這本《女生自我保護》,根本不夠用。”
林曉的話像一顆小石子,在念熙心裡激起了層層漣漪。她想起初一那年,哥哥江逸晨跟她聊起“中性校服”設計時說的話:“真正的平等,是讓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當時她還似懂非懂,可此刻看著書架上失衡的書籍,突然明白了——如果圖書角裡隻有“男生該有的樣子”“女生該學的東西”,那同學們看到的,永遠是被定義的成長,而不是自由的選擇。
“我想給學校提個提案,在圖書角加一些性彆類書籍!”念熙突然站起來,眼睛亮得像有星光,“比如《女性成長簡史》《無性彆育兒》,還有那些講女性科學家、女性創業者的書,讓大家知道,女生也能搞科研、闖事業,男生也能溫柔、愛表達。”
林曉眼睛一瞪,立刻舉雙手讚成:“我支援你!要是真能加這些書,以後學弟學妹就不用像我一樣到處找資料了!”她還拉著念熙,一起回憶起初中三年裡那些“性彆刻板印象”的小事:比如運動會時,老師預設男生要報1000米,女生隻能報跳繩;比如手工課上,同學會說“男生做木工才厲害,女生隻能疊紙鶴”;還有一次選班乾部,有同學說“女生心思細,隻能當文藝委員,班長得讓男生當”。
“這些事看著小,可慢慢就會讓大家覺得‘有些事我不能做’。”念熙認真地說,從書包裡拿出畢業冊,翻到空白頁,飛快地寫下“圖書角提案”幾個字,“我得先統計一下,現在圖書角裡性彆類書籍到底有多少,大家真正需要的又是哪些書。”
接下來的兩天,念熙放棄了畢業季的聚會,一頭紮進了圖書角的調研裡。她抱著筆記本,蹲在書架前一本本記錄:“成長教育區共32本書,男性相關18本,女性相關4本,性彆平等類0本”“文學區裡,主角為男性的小說有25本,主角為女性且非‘言情類’的隻有7本”“科普區裡,介紹男性科學家的書籍12本,介紹女性科學家的僅3本”。每記一個數字,她心裡的想法就更堅定一分——必須讓這些空白的地方,填滿能給同學們帶來力量的書籍。
為了弄清楚大家真正需要什麼書,念熙還設計了一份“校園圖書角需求調查問卷”,列印了200份,在畢業季的間隙發給了初一到初三的同學。問卷裡除了“你是否在圖書角找不到想看的性彆類書籍”“你希望增加哪些主題的書”這樣的選擇題,還有一道開放性問題:“如果有一本關於性彆平等的書,你最想從書裡看到什麼?”
回收問卷的那天,念熙抱著厚厚的一遝紙,在圖書角的窗邊整理到天黑。她發現,85%的同學表示“在圖書角找不到關於女性成長的書”,72%的同學希望增加“女性職業選擇”“性彆平等案例”相關書籍;開放性問題的答案更是讓她心頭一暖——有初一的小同學寫“想知道女生能不能當宇航員”,有初三的學姐寫“想看看女性創業者是怎麼克服困難的”,還有男生寫“想知道怎麼才能像女生一樣,溫柔地跟朋友溝通,而不是總被說‘男生要堅強,不能哭’”。
最讓念熙印象深刻的,是一張沒有署名的問卷,上麵寫著:“我媽媽總說‘女生不用學太多理科,以後找個穩定工作就行’,我想找本書給她看,告訴她女生也能學好理科,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著這句話,念熙想起自己當初選理科時,也有親戚說“女生學理科太吃力”,是哥哥逸晨給她看了《居裡夫人傳》,才讓她堅定了選擇。她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讓更多同學能在圖書角找到這樣的“力量之書”。
調研結束後,念熙開始撰寫正式的提案。她坐在書桌前,台燈下攤著問卷資料、書籍清單,還有從哥哥那裡借來的《性彆平等教育手冊》。提案裡,她詳細列出了現有圖書角的問題:“性彆類書籍數量失衡,女性成長、性彆平等主題缺失,無法滿足學生對多元成長的認知需求”;然後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方案:“新增‘性彆平等與多元成長’書架,購入《女性成長簡史》《無性彆育兒》《女性科學家的故事》《男生也可以溫柔》等書籍,每季度根據學生反饋更新書單”;最後還附上了詳細的書籍推薦理由,比如《無性彆育兒》能幫助家長和同學打破“男生該怎麼樣、女生該怎麼樣”的刻板印象,《女性成長簡史》能讓大家看到不同時代女性的奮鬥與選擇。
為了讓提案更有說服力,念熙還特意去找了初中時的班主任李老師。李老師看著她手裡厚厚的提案和調研資料,忍不住感慨:“念熙,你比我想象中更細心、更有想法。其實我早就發現圖書角的書籍有些單一,隻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調整,你的提案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李老師還幫她修改了提案的措辭,讓建議更具體,比如“建議首批購入30本性彆類書籍,其中15本麵向學生,10本麵向家長,5本麵向教師”,這樣能讓學校更容易落實。
提交提案的那天,正好是初中畢業典禮的前一天。念熙抱著裝訂好的提案,剛走出行政樓,就看到哥哥江逸晨站在不遠處的老樟樹下,手裡拿著相機,顯然是在等她拍畢業合照。“哥!”念熙眼睛一亮,抱著提案跑過去,迫不及待地分享,“我剛把圖書角的提案交給王主任了!他說會跟校領導開會討論,還誇我的調研做得詳細!”
江逸晨看著妹妹眼裡的光,伸手揉了揉她的頭發,突然一把將她抱了起來——16歲的念熙已經不算矮,可在身高近一米八的逸晨懷裡,還是像小時候一樣輕盈。“這麼厲害?”逸晨的聲音裡滿是驕傲,轉了個小小的圈,“我就知道你能做成!當初你幫我收集校服反饋時就特彆認真,現在做提案也這麼用心,比我當年強多了。”
念熙被哥哥抱得微微晃了晃,卻沒掙紮,反而摟著他的脖子,笑得更開心了:“還不是跟你學的!你當初設計校服,不也是跑遍全校收集反饋,改了一版又一版嗎?我這次調研,還借鑒了你整理資料的方法呢!”陽光透過樟樹葉的縫隙,落在兩人身上,斑駁的光影裡,滿是兄妹間的溫暖。
逸晨把念熙放下來,接過她手裡的提案翻了翻,看到“新增書籍清單”裡列著《女性科學家的故事》,忍不住笑著說:“這本我初中時也看過,當時還跟你說‘居裡夫人太厲害了’,沒想到你現在要把它放進圖書角,讓更多人看到。”他指著提案裡的“季度反饋”計劃,“這個想法好,書籍不是放進去就完了,得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用不用得上,以後有需要,我還能幫你一起整理反饋資料。”
“真的嗎?”念熙眼睛更亮了,“等學校同意後,我想組織同學做‘讀書分享會’,讓大家聊聊從書裡看到的故事,到時候你一定要來當嘉賓!”
“沒問題!”逸晨一口答應,拿起相機,“不過現在,咱們得先去拍畢業合照,不然同學們該等急了。你看,林曉都在那邊揮手了。”他指了指不遠處的人群,林曉正舉著彩色氣球朝他們這邊喊:“念熙!逸晨哥!快過來!就差你們倆了!”
念熙點點頭,把提案小心翼翼地放進書包裡,然後挽著哥哥的胳膊,朝人群走去。路上,逸晨突然說:“對了,我跟星辰服飾的張經理聊過,他們下次做校服宣傳,想加‘性彆平等’的主題,到時候或許能跟你的圖書角活動聯動,比如在宣傳冊上推薦你選的那些書,讓更多學校看到。”
念熙驚喜地停下腳步:“真的?那太好了!這樣不僅咱們學校,其他學校的同學也能知道這些書了!”
“當然是真的,”逸晨笑著說,“你為圖書角做的這些,本來就該讓更多人知道。平等不是一句口號,是要靠咱們一點點做出來的——我設計校服,你完善圖書角,咱們一起讓身邊的環境變得更包容。”
夕陽西下,老樟樹下的畢業合照裡,念熙站在逸晨身邊,手裡悄悄握著那份提案的一角,臉上滿是期待。她知道,這份提案或許不會立刻改變什麼,但就像哥哥設計的中性校服,從一張草稿到全校普及,需要耐心和堅持。而她願意帶著這份堅持,等著“性彆平等與多元成長”書架在圖書角落地,等著學弟學妹們從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可能性,等著更多人明白:成長沒有固定的樣子,每個性彆,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畢業典禮結束後,念熙收到了王主任的訊息:“校領導已初步同意你的提案,下學期開學後就會采購書籍,後續的讀書活動,學校也會全力支援。”她立刻把訊息告訴了逸晨,電話裡,逸晨的聲音滿是欣慰:“我就知道你能行!暑假咱們可以先列個‘讀書清單’,提前把這些書找來看看,開學後就能更好地組織分享會了。”
掛了電話,念熙坐在書桌前,翻開畢業冊的最後一頁,寫下:“初中畢業,最驕傲的不是拿到了畢業證書,而是為圖書角提交了一份提案,為‘平等’做了一點點小事。謝謝哥哥的支援,謝謝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未來,我會繼續帶著這份熱愛,把更多溫暖和力量,藏進書頁裡。”
月光透過窗戶,落在提案的封麵上,“江念熙
圖書角優化提案”幾個字,在燈光下格外清晰。16歲的江念熙知道,初中的結束,是新的開始——她要帶著這份提案裡的初心,在高中繼續探索“平等”的意義,也要和哥哥一起,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書頁間的微光,終會彙聚成照亮成長的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