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刺 第341章 校園裡的行走
初冬的風帶著幾分涼意,卻吹不散江念初心裡的熱乎勁。她坐在電腦前,反複核對“性彆平等校園行”的第一站流程——地點定在江念熙就讀的大學,主題是“打破校園裡的隱形偏見”,內容涵蓋課堂參與、社團競選、職業選擇三個板塊,還特意準備了“偏見情景模擬”互動環節。
“要不要把你之前做的‘職場歧視應對’視訊片段加進去?這樣更有代入感。”陳嶼端著一杯熱咖啡走進書房,看到妻子對著流程表皺眉,忍不住提出建議。江念初眼前一亮,立刻調整文件:“對呀!可以先放校園偏見的案例,再銜接職場場景,讓同學們知道,平等意識要從校園開始培養。”
她拿起手機,給江念熙發了條訊息:“妹妹,明天的講座流程我發你了,海報貼得怎麼樣了?階梯教室的裝置沒問題吧?”江念熙的回複很快就來了,附帶幾張校園海報的照片:“姐,放心吧!我和社團的同學把海報貼滿了教學樓和宿舍樓下,還在校園公眾號發了預告,好多同學都留言說要參加!階梯教室的投影儀和麥克風我也試過了,一切正常。”
看著妹妹發來的照片,江念初心裡踏實了不少。這次“性彆平等校園行”,是她在b站視訊爆火後萌生的想法——很多觀眾留言說“不知道在校園裡遇到偏見該怎麼辦”,還有大學生說“總覺得‘性彆平等’是大話題,跟自己沒關係”,這讓她決定走進校園,用更貼近學生的方式,傳遞平等理念。
第二天早上八點,江念初提前抵達江念熙的大學。剛走進校門,就看到穿著淺灰色衛衣的江念熙跑過來,手裡還拿著一疊列印好的講座提綱:“姐,跟我來!階梯教室已經有同學在等了,我還幫你準備了礦泉水和小禮物,是我們社團定製的‘平等主題’書簽。”
跟著江念熙走進教學樓,沿途的海報格外顯眼——淡紫色的背景上,印著“校園裡的性彆平等,從‘我’開始”的標語,下麵還配了幾個校園常見場景的插畫:女生在課堂上舉手發言,男生參加舞蹈社團,大家圍在一起討論“職業沒有性彆之分”。
“這些插畫是我們社團的同學畫的,特意避開了刻板印象。”江念熙指著海報,語氣裡滿是驕傲,“之前有人說‘女生不適合學理科’,我們就在插畫裡加了女生做實驗的畫麵;有人說‘男生不該做文秘’,我們就畫了男生整理檔案的場景,想讓大家一眼就明白,校園裡的平等其實很簡單。”
走進階梯教室時,江念初驚訝地發現,能容納200人的教室已經坐了大半,還有同學搬著小板凳坐在過道裡。江念熙笑著說:“我昨天在社團群和班級群裡轉發了預告,還@了學生會,沒想到大家這麼熱情。有個計算機係的女生跟我說,她之前在小組作業裡提出的方案總被忽視,想聽聽怎麼應對這種情況。”
江念初深吸一口氣,走到講台前,除錯好裝置。上午九點,講座準時開始。她沒有一上來就講理論,而是播放了一段提前錄製的短視訊——視訊裡,幾個大學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校園偏見:“我想參加學生會主席競選,有人說‘女生太感性,不適合當領導’”“我選了家政課,室友說‘男生學這個沒出息’”“老師佈置小組作業時,預設男生做ppt,女生寫報告”。
視訊播放結束後,階梯教室裡安靜了幾秒,隨後響起小聲的討論。江念初看著台下的同學們,輕聲問道:“大家在校園裡,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或者看到過身邊的同學因為性彆,被限製了選擇?”
話音剛落,就有一個女生舉手:“我是外語係的,上次參加辯論比賽,對方辯手說‘女生邏輯思維不如男生,贏了也不算本事’,當時我特彆生氣,卻不知道該怎麼反駁。”另一個男生也站起來:“我喜歡彈鋼琴,想加入學校的管絃樂團,團長卻說‘男生應該學架子鼓,鋼琴太娘了’,最後我隻能放棄。”
江念初認真聽著大家的分享,把關鍵資訊記在筆記本上:“這些都是典型的校園性彆偏見,它們看似小事,卻會慢慢影響我們的選擇——比如那個想加入管絃樂團的同學,可能因為一句話,就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比如那個參加辯論比賽的同學,可能會因為彆人的質疑,不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她開啟ppt,開始講解“如何識彆校園裡的隱形偏見”:“有的偏見很明顯,比如‘女生不適合學理科’;但有的偏見很隱蔽,比如老師說‘男生要多讓著女生’,看似是關心,其實是預設‘女生能力不如男生’。我們要做的,首先是學會識彆這些偏見,然後勇敢地說‘不’。”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江念初組織了“偏見情景模擬”環節。她邀請兩位同學上台,模擬“小組作業分工”的場景:一位同學扮演“預設女生寫報告”的組長,另一位同學扮演“想嘗試做ppt”的女生。當“組長”說“女生細心,寫報告更合適”時,“女生”按照江念初教的方法,笑著回應:“我之前做過ppt,有經驗,而且小組分工應該看能力,不是看性彆呀,咱們可以一起商量,找到最適合每個人的任務。”
模擬結束後,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江念熙坐在第一排,看著姐姐從容地引導同學們,心裡滿是驕傲——她想起小時候,江念初總幫她反駁“女生不能爬樹”的鄰居,現在姐姐長大了,能用更專業的方式,幫更多人打破偏見。
講座的第二部分,江念初分享了“如何在校園裡推動性彆平等”。她提到江念熙的社團做的“家庭平等打卡活動”,提到江逸晨的“無性彆設計展”,還提到自己做視訊的初衷:“改變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每個人的事。比如在課堂上,看到有同學因為性彆被忽視,我們可以主動說‘他的想法也很好’;在社團裡,遇到刻板印象的分工,我們可以提議‘按興趣和能力分’;在宿舍裡,聽到偏見的言論,我們可以溫和地反駁,分享自己的看法。”
她還特意播放了自己之前做的“職場歧視應對”視訊片段,告訴同學們:“校園是職場的‘預備場’,現在培養的平等意識,會影響我們以後的職業選擇。比如現在敢於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女生,以後在職場上,也會更勇敢地爭取自己的權益;現在不被‘男生該做什麼’束縛的男生,以後在家庭裡,也會更願意分擔家務。”
講座接近尾聲時,江念初留出了提問時間。一個戴眼鏡的女生走上台,緊緊拉著她的手,眼眶有些發紅:“學姐,我以前總覺得‘性彆歧視’離我很遠,覺得那些都是‘彆人的事’。今天聽了你的講座才知道,原來我身邊有這麼多隱形的偏見,而且我們可以主動改變——以後再遇到有人說‘女生不適合做技術’,我會告訴他們,我身邊有很多女生,程式設計比男生還厲害!”
江念初輕輕拍了拍女生的手,笑著說:“我相信你!隻要每個人都願意站出來,哪怕隻是反駁一句話,提出一個不同的想法,慢慢就能改變身邊的環境。就像我們今天的講座,可能隻是一個開始,但隻要有人記住這些內容,願意去嘗試,就是有意義的。”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圍在江念初身邊,有的諮詢“如何在班級裡組織平等主題的班會”,有的想邀請她去自己的學院再開一次講座,還有的拿出筆記本,讓她簽名。江念熙站在人群外,看著姐姐耐心地回答每個問題,偶爾幫她遞水、整理資料,心裡忽然覺得格外溫暖——她想起姐姐為了準備這次講座,熬了好幾個通宵,反複修改ppt,還特意諮詢了社會學係的老師,就是想把最實用的內容帶給同學們。
“姐,你太厲害了!”等同學們散去後,江念熙跑過去,給了江念初一個擁抱,“好多同學都跟我說,這次講座讓他們茅塞頓開,還問下次‘校園行’什麼時候來我們學校。”江念初揉了揉妹妹的頭發,臉上滿是疲憊卻又滿足的笑容:“隻要大家有需求,我就來。對了,你們社團不是要做‘校園平等調研’嗎?要是需要幫忙,比如設計問卷、整理資料,隨時跟我說。”
姐妹倆收拾東西時,江念熙的社團成員們也圍了過來,手裡拿著準備好的“平等主題”書簽:“念初學姐,謝謝您今天的講座!我們想把這些書簽送給您,上麵有我們社團每個人的簽名,希望您的‘校園行’能越辦越好!”江念初接過書簽,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簽名,心裡滿是感動:“謝謝你們!這些書簽我會好好珍藏,也希望你們能繼續在校園裡傳遞平等理念,咱們一起努力。”
離開學校時,江念熙送江念初到校門。路上,她們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之前貼的海報討論,還有人拿出手機拍照,發朋友圈:“今天聽了‘性彆平等校園行’的講座,收獲滿滿!以後要做‘平等小衛士’,打破身邊的偏見!”江念初看著這一幕,笑著對江念熙說:“你看,改變已經開始了。”
江念熙點點頭,忽然想起什麼,從包裡拿出一本筆記本:“姐,這是今天講座的簽到表,有186個同學參加,還有很多同學留了聯係方式,想加入我們的‘校園平等誌願隊’。以後我們可以一起組織活動,比如‘偏見吐槽會’‘平等主題畫展’,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江念初接過筆記本,認真地翻看:“太好了!我下次‘校園行’去其他學校時,可以把你們的誌願隊介紹給他們,讓大家互相學習經驗。說不定以後,我們還能組織跨校的‘平等主題活動’,讓更多大學生參與進來。”
回到家後,江念初把今天的講座視訊剪輯成短片,上傳到b站,標題是《走進校園,我看到了平等的希望》。視訊裡,有同學們分享偏見經曆的畫麵,有“情景模擬”的互動場景,還有講座結束後大家熱烈討論的片段。她在視訊簡介裡寫道:“校園裡的每一次勇敢表達,每一次主動改變,都是平等的種子。願我們都能成為播種的人,讓種子在校園裡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視訊發布不到兩小時,播放量就突破了5萬。評論區裡,很多大學生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曆:“我在工科院校,女生很少,之前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看了視訊才知道,我可以勇敢地爭取自己的位置”“下次學姐來我們學校吧!我想組織同學一起聽講座”“我們社團也想做‘校園平等’活動,求經驗分享”。
江念初看著這些留言,心裡滿是動力。她給江念熙發了條訊息:“妹妹,視訊火了!很多學校的同學都想邀請我去開講座,咱們的‘校園行’可以繼續走下去了!”江念熙的回複很快就來了,附帶一個開心的表情包:“姐,我支援你!要是需要幫忙,我和社團的同學隨叫隨到!”
接下來的日子裡,江念初的“性彆平等校園行”陸續走進了更多高校。每到一所學校,她都會提前和當地的學生社團溝通,瞭解同學們最關心的問題;講座中,她會結合當地的校園案例,讓內容更貼近學生;講座後,她會留下聯係方式,方便大家後續諮詢。
江念熙也經常跟著姐姐一起去其他學校,幫她佈置場地、組織互動環節,還把自己社團的“校園平等調研”經驗分享給其他高校的同學。有一次,她們去一所偏遠的師範院校開講座,當地的學生社團特意準備了“平等主題”的黑板報,上麵寫著“向偏見說不,為平等發聲”,讓江念初和江念熙格外感動。
在一次去理工大學的講座中,有個男生舉手說:“我之前總覺得‘男生要堅強,不能哭’,今天聽了講座才知道,情緒沒有性彆之分,男生也可以脆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後我不會再因為彆人的眼光,隱藏自己的情緒了。”江念初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想起江逸晨之前說的“設計要尊重每個人的需求”,忽然覺得,“校園行”做的事,和弟弟的設計、妹妹的調研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在尊重每個人的需求,打破不必要的束縛。
隨著“校園行”的推進,江念初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反饋。有同學說,自己在課堂上勇敢地反駁了偏見言論;有同學說,自己所在的社團修改了“按性彆分工”的規定;還有同學說,自己和父母聊了校園裡的平等理念,父母也開始反思家裡的性彆分工。
江念熙把這些反饋整理成文件,發給江念初:“姐,你看,我們的‘校園行’真的幫到了很多人!這些反饋,就是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江念初看著文件裡的每一條留言,心裡滿是成就感——她想起自己剛開始做視訊時,隻是想分享自己的經曆,沒想到現在能走進校園,用更直接的方式,點亮這麼多人的平等意識。
年底的時候,江念初的“性彆平等校園行”已經走進了12所高校,覆蓋了上萬名學生。她收到了市教育局的邀請,希望她能把“校園行”的經驗整理成手冊,分享給更多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江念熙和社團的同學主動幫忙,一起整理講座流程、互動環節設計、常見問題解答,還加入了同學們的反饋案例,讓手冊更具實用性。
手冊完成那天,江念初和江念熙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翻看著厚厚的手冊,心裡滿是感慨。江哲走過來,拿起手冊翻看,笑著說:“你們姐妹倆,一個用視訊傳遞平等,一個用社團活動推動平等,現在又一起做了這本手冊,真是越來越厲害了。”林晚星也笑著說:“我之前去貴州山村開講座,還跟那裡的老師提到你們的‘校園行’,他們都說,等孩子們上了大學,也希望能有這樣的講座,幫他們樹立平等意識。”
江念初看著家人,忽然覺得,“性彆平等”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家人、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從父親的教材,到母親的“星光基金”,從弟弟的設計,到妹妹的調研,再到自己的“校園行”,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同樣的理念——平等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藏在校園的每一次課堂互動裡,藏在家庭的每一次分工裡,藏在生活的每一個選擇裡。
窗外的雪花輕輕飄落,落在窗台上,形成一層薄薄的積雪。江念初拿起手機,給所有支援“校園行”的同學發了一條訊息:“感謝每一個為平等發聲的你!新的一年,‘校園行’會繼續走下去,走進更多學校,遇見更多溫暖的人。願我們都能成為打破偏見的力量,讓校園裡的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平等地成長。”
訊息發出後,手機很快就收到了回複。江念熙的訊息最先跳出來:“姐,新的一年,我和社團的同學繼續跟你一起‘行走’!”還有其他學校的同學留言:“我們已經在準備明年的‘平等主題活動’了,等你來我們學校!”“願‘校園行’的腳步,能走遍更多角落,點亮更多希望!”
江念初看著這些溫暖的回複,心裡滿是期待。她知道,“校園裡的行走”還會繼續,而每一步,都帶著平等的希望;每一次停留,都能點亮一顆種子。這些種子,會在校園裡生根發芽,會在未來的日子裡,長成參天大樹,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平等的陽光下,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夢想,不用被偏見束縛,不用被標簽定義——這就是“校園行”的意義,也是她一直堅持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