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掌心的刺 > 第363章 問卷裡的真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掌心的刺 第363章 問卷裡的真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市青少年發展聯盟的辦公室裡,午後的陽光透過百葉窗,在堆積如山的問捲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江念初指尖捏著一支紅色水筆,目光落在電腦螢幕的excel表格上,表格裡“60%女生曾因性彆受限”的數字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得她胸口發悶。桌角的印表機還在“滋滋”地吐著問卷,每一張紙上都寫滿了學生的筆跡,有工整的楷書,也有歪歪扭扭的字跡,卻都在訴說著相似的困境。

“姐,這疊初一學生的問卷我整理完了,你要不要先看看?”江念熙抱著一摞裝訂好的問捲走進來,額角沾著細密的汗珠,她把問卷放在念初手邊,順勢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礦泉水喝了一口。

念初點點頭,隨手翻開最上麵的一份問卷。問卷的主人是個叫林曉的女生,在“你是否曾因性彆被限製參與某項活動或選擇”的問題下,她打了勾,後麵的補充說明裡,字跡被眼淚暈開了幾處:“上學期運動會,我想報名800米長跑,體育老師說‘女生體力不好,跑長跑容易受傷,還是報跳繩吧’。我跟老師說我每天都晨跑,能跑下來,可老師還是不同意,最後把名額給了男生。”

“又是運動會的問題。”念熙湊過來看了一眼,皺著眉說,“我剛才整理初二的問卷時,也看到好幾個女生提到類似的情況——有的想報1500米,有的想參加跳高,老師都以‘女生不適合’為理由拒絕了。還有更離譜的,有個學校的拔河比賽,直接規定隻能男生參加,說女生‘力氣小,會拖團隊後腿’。”

念初沉默著翻到下一份問卷,這份是高二女生陳雨的。在“你是否聽過教師或家長提及‘性彆相關的限製性言論’”的問題下,她寫了滿滿一整頁:“數學老師每次上課提問,隻要女生答錯,就會說‘女生邏輯思維本來就比男生弱,學數學要更努力’;班主任開家長會時跟我媽媽說‘女孩子不用太拚,以後找個穩定的工作就行,理科太難,選文科更合適’;就連我想參加學校的機器人社團,指導老師都勸我‘機器人要程式設計、要動手組裝,男生更擅長這些,你不如去參加文學社’。”

“這些話聽著就讓人不舒服。”念熙的聲音裡帶著怒氣,她拿起自己整理的問卷彙總表,指著其中一項說,“你看,在‘最常聽到的性彆限製言論’裡,‘女生學理科沒優勢’排第一,占了38%;其次是‘女生要文靜,彆太好動’,占25%;還有‘女生不用太要強,以後要顧家’,占19%。這些話看似是‘為女生好’,其實是在給她們貼標簽,限製她們的選擇。”

念初放下手裡的水筆,揉了揉發酸的眼睛。這次全市校園性彆環境調研,是聯盟籌備了三個月才發起的,覆蓋了小學、初中、高**32所學校,回收的1200份問卷裡,不僅有學生問卷,還有教師問卷和家長問卷。原本她以為,隨著性彆平等觀唸的普及,校園裡的性彆限製會少一些,可問卷結果卻讓她意識到,問題比想象中更嚴重。

“我之前看教師問卷時,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念初開啟另一個資料夾,調出教師問卷的資料,“有65%的教師認為自己‘沒有性彆偏見’,但在學生問卷裡,有72%的女生表示‘曾聽過老師說帶有性彆偏見的話’。這說明很多老師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話、某些行為,已經給學生造成了性彆限製。”

念熙湊過去看螢幕,指著其中一份教師問卷說:“你看這位初中班主任的回答,她說‘我讓女生多承擔班級裡的衛生工作,是因為女生細心;讓男生多參加體育比賽,是因為男生體力好’,她覺得這是‘因材施教’,但在學生眼裡,這就是‘女生隻能做小事,男生才能做大事’的暗示。”

“還有家長問卷。”念初又調出一份資料,“有58%的家長認為‘女生應該優先考慮文科’,49%的家長認為‘女生不需要在學業上太拔尖,以後能照顧家庭就行’。這些觀念從家長傳遞到老師,再傳遞到學生身上,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念熙拿起一支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姐,這些問題不是小事。如果女生從小就被告訴‘你不適合學理科’‘你不適合參加體育比賽’‘你不需要太要強’,她們就會慢慢自我設限,不敢去嘗試,不敢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比如那個想參加機器人社團的女生,如果老師和家長都不支援,她可能就會放棄,說不定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就這麼被埋沒了。”

念初點點頭,心裡很認同妹妹的話。她想起自己上高中時,想報名參加物理競賽,班主任也是勸她“女生學物理太吃力,不如把時間花在文科上,更容易出成績”。當時她沒聽勸,堅持報了名,雖然最後沒拿到名次,但那段經曆讓她明白,性彆從來不是能力的衡量標準,真正限製人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彆偏見。

“那我們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念初看著妹妹,眼神裡帶著期待。她知道念熙是醫生,平時接觸的人多,看問題也有自己的角度,或許能給出不一樣的建議。

念熙放下筆,認真地說:“我覺得首先要從教師入手。很多老師不是故意有性彆偏見,而是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有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在調研報告裡加一條建議,比如‘開展教師性彆平等專項培訓’,重點教老師如何避免使用性彆偏見話術,如何公平對待不同性彆的學生——比如在課堂提問時,不要隻叫男生回答理科問題;在分配班級任務時,不要隻讓女生做衛生;在推薦競賽、社團時,不要因為性彆就否定學生的能力。”

“這個建議好。”念初立刻在電腦上記下“教師培訓避免性彆偏見話術”,“還有呢?”

“其次是校園活動。”念熙繼續說,“針對運動會不讓女生參加長跑、拔河等專案的問題,我們可以建議‘學校運動會增設女子專案’,比如女子1500米、女子拔河、女子籃球比賽等,同時取消‘男生隻能參加xx專案,女生隻能參加xx專案’的限製,讓學生自由選擇。另外,還可以建議學校多舉辦一些‘無性彆限製’的活動,比如科技創新大賽、辯論賽、文藝彙演等,讓不同性彆的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長。”

她頓了頓,又補充道:“還有教材和課程。我發現有些教材裡的故事,還是‘男生勇敢冒險,女生溫柔等待’的老套情節,這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性彆觀念。所以我們可以建議‘優化教材內容,增加多元性彆角色案例’,比如多介紹一些女科學家、女運動員、男護士、男幼師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每個職業、每種性格,都不是某個性彆的專屬。”

念初一邊聽,一邊在電腦上快速敲擊鍵盤,把妹妹的建議一一加入調研報告的“校園性彆友好建議”部分。她看著螢幕上逐漸豐富的內容,原本沉重的心情漸漸輕鬆了一些——之前隻看到問題,覺得無力,現在有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就像在黑暗裡找到了一盞燈,有了方向。

“對了,還有學生層麵。”念熙忽然想起什麼,“我們可以建議學校開設‘性彆平等主題班會’,讓學生自己討論‘什麼是性彆平等’‘自己有沒有遇到過性彆限製’‘該如何應對性彆偏見’。比如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曆,像那個想參加800米長跑的女生,讓她說說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學也能感同身受,從而學會尊重彆人的選擇,拒絕性彆標簽。”

念初停下鍵盤,看著妹妹,忍不住笑了:“有你幫忙,這份報告才更有力量。之前我隻想著把問題列出來,卻沒想到該怎麼具體解決,你補充的這些建議,既實用又全麵,能真正幫到學生。”

念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是從學生過來的,知道這些問題對女生的影響有多大。而且我平時在醫院工作,也遇到過一些因為性彆偏見導致的問題——比如有的女生因為從小被告訴‘女生不能太強勢’,工作後遇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反抗;有的女生因為‘女生學理科沒優勢’的說法,明明喜歡醫學,卻選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最後後悔莫及。所以我特彆希望能通過這份報告,改變一些現狀。”

兩人又一起討論了一會兒,把建議部分補充得更完善:比如建議學校設立“性彆平等反饋通道”,讓學生遇到性彆限製問題時能及時反映;建議家長學校開設“性彆平等教育課程”,幫助家長更新觀念;建議教育部門將“性彆平等教育”納入學校考覈指標,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不知不覺,窗外的天已經黑了,辦公室裡的燈亮了起來,照亮了桌上的問卷和電腦螢幕。念初把最終版的調研報告儲存好,看著標題“全市校園性彆環境調研報告(附校園性彆友好建議)”,心裡滿是期待。她知道,這份報告可能不能立刻改變所有問題,但至少能讓更多人關注到校園裡的性彆限製,能為那些被標簽束縛的女生,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和尊重。

“姐,你看這份問卷。”念熙拿起最下麵的一份問卷,是個小學五年級女生寫的,在“你對未來的期待”裡,她寫道:“我希望以後想參加長跑就能參加,想學數學就能學數學,不用聽彆人說‘女生不適合’。我想當宇航員,去太空看看。”

念初接過問卷,指尖輕輕拂過那些稚嫩的字跡,眼眶忽然有點發燙。她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夢想,也是當一名宇航員,後來因為有人說“女生當宇航員太辛苦,很少有女生能做到”,慢慢就放棄了。現在她看著這個小女孩的夢想,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這份報告發揮作用,讓更多像她一樣的女生,不用因為性彆就放棄自己的夢想。

“走吧,我們去吃點東西。”念初關掉電腦,拿起外套,“等明天把報告提交給教育部門,再聯係媒體宣傳一下,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問卷裡的真相,看到這些女生的期待。”

念熙點點頭,跟著姐姐走出辦公室。夜晚的街道很安靜,路燈發出暖黃色的光,照亮了前方的路。念熙忽然說:“姐,我覺得我們做的這件事,就像在給這些女生開啟一扇門,讓她們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能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念初轉過頭,看著妹妹,笑著說:“是啊,不僅是開啟一扇門,還是在為她們搭建一座橋,一座能讓她們跨越性彆偏見,走向自己夢想的橋。”

兩人並肩走在路燈下,身影被拉得很長。她們知道,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有的學校不願意投入精力開展教師培訓,有的家長不認同性彆平等的觀念,有的學生已經習慣了被標簽束縛,不敢去嘗試。但她們也相信,隻要這份報告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隻要有更多人願意為性彆平等努力,那些問卷裡的問題,終有一天會被解決;那些女生的期待,終有一天會變成現實。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當那個想當宇航員的小女孩長大,她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專業,自由地參加各種活動,不用再聽到“女生不適合”的話;當那個想參加機器人社團的女生,能順利加入社團,跟著老師學習程式設計和組裝;當那個想跑800米的女生,能站在運動會的跑道上,迎著陽光奔跑——那時,她們一定會記得,曾經有一份調研報告,有一群人為了她們的夢想,努力過、爭取過。而這,就是江念初和江念熙堅持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