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刺 第368章 課堂裡的視野
週三下午的課剛結束,江念熙的手機就震了一下,螢幕上跳出“蘇曉”的名字——這是她大學同宿舍的閨蜜,現在在市實驗國際學校當助教。她快步走到教學樓外的香樟樹下接起電話,聽筒裡立刻傳來蘇曉帶著興奮的聲音:“念熙!你爸那門‘跨文化性彆教育課’太火了!今天我們班討論‘瑞典父母共享產假’,有個男生說‘原來爸爸也能多陪寶寶,我以後也要跟媽媽一起分擔照顧弟弟的事’,還有女生聊‘印度女性受教育權’,都在說要多查資料,瞭解彆的國家是怎麼幫女生上學的!”
江念熙靠在樹乾上,聽著蘇曉的話,嘴角不自覺地揚起來。她想起上個月江哲準備課程試點時,熬夜查了二十多個國家的性彆政策資料,從瑞典的“父母共享育兒假”到盧旺達的“女性議會席位配額”,每一份案例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還特意製作了圖文並茂的課件,就怕孩子們覺得枯燥。當時江哲還跟她說:“性彆平等不是一句口號,得讓孩子們看到不同國家的人是怎麼做的,才能真正開啟思路。”
“真的嗎?那太好了!”江念熙忍不住說,“我爸之前還擔心孩子們不感興趣,特意準備了好多互動話題呢。”
“感興趣得很!”蘇曉的聲音更響了些,“今天討論到‘日本女性職場晉升’時,有個女生舉手說‘我媽媽是公司經理,她總說加班沒時間陪我,要是我們國家也有瑞典那樣的政策,媽媽是不是就能多休息了’,還有孩子問‘為什麼有的國家女生不能上學,我們能做些什麼幫她們’。你爸這課啊,真是讓孩子們想了好多以前沒考慮過的事!”
掛了電話,江念熙快步往家走。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落在鋪滿落葉的小路上。她想起小時候,江哲就總跟她講不同國家的故事——說挪威的小朋友冬天會跟著父母去森林裡露營,學習辨認植物;說肯尼亞的女孩靠社羣資助上學,長大後回來當老師教更多孩子。那時候她聽不懂“性彆平等”“文化差異”這些詞,卻記住了江哲說的“世界很大,要學會用不同的眼睛看問題”。
回到家時,江哲正坐在書房裡改課件,電腦螢幕上滿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表。他戴著眼鏡,指尖在鍵盤上快速敲擊,偶爾停下來喝一口旁邊的菊花茶——那是林晚星特意泡的,說他最近備課辛苦,得敗敗火。
“爸,我跟你說個好訊息!”江念熙湊到書桌邊,把蘇曉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江哲,“蘇曉說孩子們討論得特彆積極,還想多瞭解彆的國家的情況呢!”
江哲停下手裡的動作,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看著江念熙說:“這就是跨文化課程的意義啊。以前咱們說性彆平等,總侷限在‘男生女生要一樣’,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一樣。讓孩子們看看瑞典怎麼讓父母一起帶孩子,印度怎麼幫女生爭取上學的機會,他們才能明白,性彆平等不是單一的標準,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有人在為公平努力,他們也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江念熙點點頭,看著電腦螢幕上的課件,忽然想起什麼:“爸,蘇曉還說有孩子問‘能不能幫彆的國家的女生上學’,咱們能不能在課程裡加個環節,讓孩子們跟國外的小朋友聊聊天?這樣他們就能直接瞭解彆的國家的情況,還能交朋友呢!”
江哲眼睛一亮,拍了下手:“這個主意好!我之前就想過要加國際交流的內容,隻是沒確定具體形式。現在看來,讓孩子們直接連線聊天,比我們講案例更有意義。他們可以問國外的小朋友‘你們家誰做飯’‘女生能不能參加足球隊’,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化差異,也能學會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說著,江哲重新戴上眼鏡,開啟一個新的文件,開始草擬“學生國際交流”環節的方案。他先列出要聯係的國家——瑞典、印度、日本、肯尼亞,這些都是課程裡提到過的國家,孩子們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然後又寫下交流的主題:“我們家的分工”“學校裡的男生女生”“我想為公平做的小事”,每一個主題都對應著課程裡的知識點,既能鞏固學習內容,又能讓孩子們有話可聊。
“爸,我可以幫你找資料!”江念熙主動請纓,“我之前在學校認識一個瑞典交換生,她肯定願意幫忙聯係當地的學校。還有我表姐在日本留學,也能幫咱們問問那邊的小學有沒有興趣合作!”
“好啊!”江哲笑著點頭,“那咱們分工合作,你負責聯係國外的學校,我來設計交流的流程,還要準備翻譯誌願者——畢竟孩子們的外語水平不一樣,得有人幫忙翻譯,才能讓交流更順暢。”
林晚星做好晚飯走進書房時,看到父女倆正湊在電腦前討論得熱火朝天。她把水果盤放在桌上,笑著問:“什麼事這麼熱鬨?飯都快涼了。”
“媽,我們要在爸爸的課程裡加國際交流環節!”江念熙興奮地說,“讓咱們試點學校的孩子跟國外的小朋友連線聊天,聊聊家裡的分工,聊聊學校裡的事,這樣他們就能更直觀地瞭解不同國家的性彆平等情況了!”
林晚星拿起一塊蘋果遞給江哲,又給江念熙遞了一塊,眼裡滿是讚同:“這個想法特彆好。孩子們光聽老師講,印象不一定深,要是能跟國外的小朋友直接交流,肯定能記住更多東西。比如瑞典的孩子說‘我爸爸每週都要休育兒假陪我’,咱們的孩子就會想‘原來爸爸也能多陪我’,這樣才能真正把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活裡。”
吃飯的時候,一家三口還在繼續討論交流環節的細節。林晚星提議在交流前加一個“準備會”,讓孩子們先寫下自己想問的問題,老師再幫忙修改,這樣既能保證交流的質量,又能讓孩子們學會如何禮貌地提問。江哲覺得這個建議很有必要,立刻記在筆記本上。江念熙則說要製作一個“交流手冊”,裡麵有不同國家的禮儀常識,比如跟印度小朋友聊天時不能問“你家有多少錢”,跟肯尼亞小朋友聊天時可以聊“你們那裡的動物”,這樣能讓孩子們學會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
晚上,江念熙就給瑞典交換生艾米發了訊息,跟她說明情況。艾米很快回複:“我特彆支援!我可以聯係我以前就讀的小學,那裡的老師肯定願意組織學生參加這樣的交流活動。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就跟中國的小朋友通過郵件交流過,特彆有意思!”
接著,她又給日本的表姐發了微信。表姐回複說:“我認識東京一所小學的老師,我明天就跟她說說,應該沒問題。現在日本也很重視性彆平等教育,他們的學生肯定也願意跟中國的小朋友交流。”
江念熙把好訊息告訴江哲時,江哲正在跟試點學校的校長打電話,商量交流環節的時間安排。校長說:“江老師,這個活動太有意義了!我們學校全力支援,下週就可以安排第一期交流,先跟瑞典的學校連線,讓孩子們試試水。”
掛了電話,江哲看著江念熙,臉上滿是期待:“下週就能開始第一期交流了!咱們得趕緊把準備工作做好,給孩子們選好連線的教室,準備好裝置,還要培訓翻譯誌願者。對了,你明天跟蘇曉說一聲,讓她幫忙在學生裡選幾個代表,提前準備一下想聊的話題,這樣交流的時候會更順利。”
“好!我明天一早就跟蘇曉說!”江念熙點頭答應,心裡滿是激動。她想象著下週交流時的場景——試點學校的孩子們坐在教室裡,對著螢幕跟瑞典的小朋友打招呼,問他們“你們家誰洗碗”“女生能不能參加棒球社”,國外的小朋友也會問“你們學校有女生當班長嗎”“爸爸會陪你們做手工嗎”。那樣的畫麵,一定特彆溫暖,也特彆有意義。
接下來的幾天,父女倆忙得不亦樂乎。江念熙聯係了學校的外語係,招募了十名翻譯誌願者,還組織他們進行了培訓,教他們如何準確地翻譯孩子們的話,如何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國外小朋友的回答。江哲則忙著跟國外學校的老師溝通交流流程,確定每個環節的時間,還製作了精美的ppt,裡麵有不同國家的國旗、風景照片,還有孩子們可能會用到的簡單外語句子,比如“你好”“謝謝”“我叫xx”。
林晚星也沒閒著,她幫著準備交流時要用的小禮物——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印有中國傳統圖案的書簽,上麵寫著“友誼長存”,準備送給國外的小朋友。她還跟江哲一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鼓勵信,告訴他們“交流不是為了比誰的國家更好,而是為了學會理解和尊重,為了一起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公平、更美好”。
交流活動的前一天,江念熙跟著江哲去了試點學校的教室,檢查裝置情況。教室裡,工作人員正在除錯攝像頭和麥克風,蘇曉帶著幾個學生代表,正在練習如何跟國外的小朋友打招呼。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小女孩走到江念熙身邊,小聲問:“學姐,瑞典的小朋友會不會覺得我問的問題很奇怪啊?我想知道他們的媽媽是不是也會每天給他們做早飯。”
江念熙蹲下來,摸了摸小女孩的頭,笑著說:“不會呀。你的問題特彆好,瑞典的小朋友肯定願意跟你分享。你想想,要是瑞典的小朋友問你‘你媽媽每天給你做早飯嗎’,你是不是也很願意回答?交流就是要分享彼此的生活,不管是開心的事,還是平常的事,都是很有意義的。”
小女孩點點頭,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轉身跑回小夥伴身邊,跟他們一起練習打招呼的句子。江念熙看著孩子們認真的樣子,心裡暖暖的。她想起江哲說的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我們要做的,就是點燃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讓他們願意去瞭解、去思考、去行動。”
交流活動當天,江念熙也去了學校。教室裡坐滿了孩子,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期待和緊張。螢幕上,瑞典學校的教室清晰可見,十幾個金發碧眼的小朋友正對著鏡頭揮手,臉上滿是笑容。
“你好!”中國的孩子們齊聲說道,聲音響亮又整齊。
“你好!”瑞典的小朋友也用不太標準的中文回答,惹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交流開始後,孩子們的話匣子很快就開啟了。中國的孩子問:“你們家誰做飯?誰洗碗呀?”瑞典的小朋友回答:“有時候是媽媽做飯,有時候是爸爸做飯,洗碗的話,我們全家一起分工,我也會幫忙洗自己的小碗。”中國的孩子又問:“你們學校的女生可以參加足球隊嗎?”瑞典的小朋友說:“當然可以!我們班就有好幾個女生是足球隊的,踢得可好了!”
瑞典的小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你們的爸爸會陪你們玩遊戲嗎?”中國的一個小男孩舉手回答:“以前我爸爸總說工作忙,沒時間陪我玩。但自從上了江老師的課,他現在每週都會抽時間陪我踢足球,還跟我說‘男生也要多陪家人’!”
聽到這裡,江哲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就是課程的意義所在——不僅要讓孩子們學到知識,還要讓他們影響身邊的人,讓性彆平等的理念,從課堂走進家庭,走進生活。
交流活動結束時,孩子們互相道彆,還約定下次要聊更多有趣的話題。中國的孩子把準備好的書簽送給瑞典的小朋友,瑞典的小朋友也拿出自己畫的畫,送給中國的小夥伴。螢幕上,孩子們的笑臉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溫暖了整個教室。
離開學校的時候,蘇曉跟江念熙說:“今天有個孩子跟我說,他以後要好好學習外語,還要去瑞典看看,跟那裡的小朋友一起踢足球。還有個孩子說,要跟爸爸媽媽一起製定‘家庭分工表’,每個人都要承擔家務。你爸這課啊,真是給孩子們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
江念熙回頭看了看教學樓,夕陽正照在教室的窗戶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她想起江哲說的“課堂裡的視野”——是啊,課堂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的,是連線世界的橋梁。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看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才能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包容的心態,才能真正理解“性彆平等”的含義,才能成長為有擔當、有愛心的人。
晚上回家,江哲把交流活動的照片和視訊整理好,發在了課程的公眾號上。配文寫道:“當中國的孩子問‘瑞典的爸爸會陪孩子嗎’,當瑞典的孩子說‘女生也能踢足球’,我們知道,性彆平等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們心裡生根發芽。課堂的視野,就是世界的模樣。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開放與包容中成長,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推動公平的力量。”
沒過多久,公眾號下麵就有了很多留言。有家長說:“我家孩子今天回來跟我說,要跟爸爸一起洗碗,還說‘瑞典的小朋友都是這樣的’,太讓人驚喜了!”有老師說:“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太有意義了,既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又鞏固了課程知識,希望以後能多舉辦幾次!”
江念熙看著這些留言,心裡滿是感動。她知道,這隻是“跨文化性彆教育課程”的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要聯係更多國家的學校,要設計更多有趣的交流環節,要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但她相信,隻要堅持下去,隻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讓更多的孩子擁有開闊的視野,擁有包容的心態,就一定能讓性彆平等的理念,傳遍更多的地方,影響更多的人。
客廳裡,林晚星正在給花澆水,江哲在旁邊整理課件,燈光柔和地灑在他們身上。江念熙走過去,坐在他們身邊,拿起桌上的交流手冊,翻看著孩子們寫下的問題和回答。她忽然覺得,這樣的畫麵,就是最溫暖的生活——一家人一起,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努力,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而行動。而課堂裡的那些視野,不僅照亮了孩子們的未來,也照亮了他們一家人的生活。